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再社區之後:社區策展作為地方創生實踐行動的幾點思考

Vol.93 作者 / 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林俊志(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再社區」的策劃除了呈現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自2018年啟動迄今的成果,更欲探究地方性、公共參與和社群培力間的滾動關係。團隊以社區策展為方法,邀集專業單位舒喜巷、新樂園藝術空間、日青創藝擔任培力講師,並結合社區夥伴、三位與場域各具淵源的藝術家(張致中、李珮瑜、山本聖子)以及二組培力團隊(鹽埕飯包、畫說鹽埕麵)來參與,希冀呈現學術機構如何有別於一般的藝術介入操作,發揮其智庫與軟實力特質,在知識、技術的轉移和創意的開發,建立起「藝術—長照—產業」之社區生態鏈的可能範式。

地方上人與人的連結:話說社區策展

Vol.93 作者 / 曾意琇(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謝沛瑩(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

由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舊港區團隊所辦理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社區策展,甫於2021年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落幕。本文將著重於介紹培力策展團隊「畫說鹽埕麵」的歷程,以及策劃「東南亞書/憶:散步與手讀工作坊」的過程,並述及與外部單位溝通協作之經驗,以凸顯社區策展中「人與人」、「人與地」相互連結的重要性。

把鹽埕日常包進飯糰裡!「鹽埕飯包」社區策展筆記

Vol.93 作者 / 吳霽芳(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在那個下午,當我們這樣慢慢地聊著聊著,開始發現組員們對於「食物」和「家」的「味道」都有著同樣的好奇與興趣,就這樣確定了策展方向,決定繪製關於鹽埕的《食材散策地圖》,希望能藉此讓民眾走入鹽埕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將注意力挪移至座落鹽埕巷弄裡豐富多樣的食材,並藉由尋覓食材的過程,拼湊屬於自己對於家的味道與記憶。

大學,就是我的實踐場域——「千手行政.行政牽手」工作坊小記

Vol.86 作者 / 郭怡棻

「支援、保護團隊的各項工作就是行政的任務。」自許在暨大校園駐點的雅婷指出,與校內行政人員的合作,從最初的衝撞到後續培養感情,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中也把社會實踐的精神帶回學校。在反覆磨合的過程中,校內人員開始了解在地實踐的內容與價值。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下)

Vol.86 作者 / 郭怡棻

「老師們持續參與的動力,還是需要有客觀資源跟學校相關制度的搭配。我認為計畫主持人或是校方,應該針對每位老師想投入的行動給予明確的經費或是校內制度上的支持。不僅讓老師能安心參與,也因此肯定學校對於社會實踐工作是抱持著永續推動的態度。」

發展「水沙連學」的重要性與框架

Vol.85 作者 / 張力亞(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水沙連人社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

從在地涵養生長的地方學,是透過區域的脈絡做為媒介,從全方位角度切入,才能有效掌握發展的全貌與真相。隨著地方發展的演進與議題的跨領域化,2010年以來暨大師生針對水沙連區域議題研究,已逐漸走出地方文史議題框架,發展出含括社區營造、震災與公害防治、地方教育、產業發展、社會福利服務、地方政治等多元性議題的「水沙連學」。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上)

Vol.85 作者 / 郭怡棻

在暨南國際大學師生與在地社區伙伴齊聚交流的「第二屆水沙連學研討會」當天,新作坊特別邀請大樹老師抽出時間受訪,分享過去幾年帶領暨大團隊參與人社實踐計畫之歷程,並暢談他以「社區/社群營造」觀點導入團隊運作,和地方共同建構「水沙連學」的獨特作法。

龍谷大學見學記Ⅳ:學生與居民共創「龍蝨鄉之米」 守護聚落環境和經濟

Vol.84 作者 / 郭怡棻

龍谷大學與京丹後市三重.森本聚落的合作,展現了「地方創生」未必要砸大錢進行硬體施作,而是能從居民的生活需求著手,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為原本的飲食文化、農耕產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樣由內在自發的「里力」,才能源源不絕,維繫世代安居之地。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挑戰——2020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

Vol.82 作者 / 新作坊

研討會文章反映出從過去注重教學研究,到投入在地實踐的階段,研究者必須更重視人際連結和地方脈絡,也需要彈性調整,才能以專業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而在經驗梳理與研究呈現部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更是一大挑戰。實踐若要細膩精準而不流於瑣碎細節,需要有理論的支撐與引導;理論也需要有實踐的檢視、修正與創新,才能更為堅實。兩者的比例拿捏,運用或擴充,在在考驗研究者的功力。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Vol.80 作者 / 郭怡棻

向來關心「社會經濟」議題的人社實踐計畫,特別邀請長期記錄國內外不同合作社故事,親身參與合作事業運作的陳郁玲與陳怡樺來分享。二人引領計畫成員認識合作社的源流、原則與運作方式,介紹數個落實在社區中的合作社案例,為想要兼顧社區福祉和經濟發展的伙伴指出另一條通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