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走讀到落筆:桃米駐點員的觀察與記憶

Vol.140 作者 / 李宜柔(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一件順利完成的專案背後,有多少默默付出的努力呢?在暨南大學任職多年的助理李宜柔,與我們分享《柒桃:桃米生態靈動祕語》一書的籌備與發表活動。寫一本關於地方的創作文集,需要實地走入社區、接觸社區,打開五感將屬於地方的情感記憶起來,此文則記述了這段過程。

為什麼屬於大鳥部落 ——《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歌謠繪本編輯解密

Vol.140 作者 / 楊濬瑄(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

繪本近年在臺灣掀起風潮,文字與圖畫的搭配,讓大人小孩皆能在裡頭找到自己享受閱讀的樂趣,也因此常被應用於教學,甚至被視為「教材」。來自東大人設中心的濬瑄,將從內容編輯面聊聊他們與大鳥合力製作的《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談這本書為什麼「屬於大鳥」。

邁向健康依存地景(下):都市中的防災教育與韌性

Vol.140 作者 / 蔡濟安(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計畫經理)、黃紫翎(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城中城大火是一個悲劇,但鹽埕區的防災教育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中山大學舊港團隊進入高雄鹽埕區後,逐步以用防災教育重建社區韌性。他們發現,成功的防災教育需要三個要素的配合:技能培養、心理重建,以及社會網絡的強化。災難不僅是危機,也可能成為社區轉型的契機。

vuvu!可以聽你唱這首歌嗎?(上)

Vol.140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進入「大鳥社區照顧據點」後,臺東大學助理嚴不凡與伙伴們,秉持東大人社先培養關係、不帶目的性拜訪的行動方式,從陪伴做起,一邊觀察、一邊摸索。看見活力充沛地唱著歌謠的vuvu們,並結識記錄歌謠的族語老師後,東大伙伴們開始加入整理歌謠的行列,並決定製作繪本。

看見照亮南迴部落的安靜身影

Vol.139 作者 / 林慧芬(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慧芬老師與如同身體內建GPS的夥伴們,一同踏入南迴場域,在田野中結識聖十字架瑪利德蘭基金會,並與修女、vuvu們及族語老師攜手蒐集古調,共同出版繪本《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這段過程不僅見證地方信仰與文化的傳承,也描繪了南迴場域中溫柔而堅定的守護者。

打造火災後的依存/照護地景( 中 ):陪伴社區中的行動實踐

Vol.139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本篇文章以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府北里為例,探討中山大學舊港團隊如何透過健康促進課程、防災教育與空間活化行動,重建高齡社區的「依存地景」。團隊以陪伴式實踐深入社區,從長者的經驗出發,導入數位學習、技能交換與心理支持,強化居民韌性與互助網絡。結合空間療癒、知識共享與跨部門合作,將能有效回應超高齡社會下的在地挑戰。

從實踐中看到一座長者孤島_好美里

Vol.139 作者 / 吳雅竹(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在2024年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中,由大學學生組成的「根在地・心在未來」團隊,試圖解決好美里長者的交通問題。然而,團隊在田野調查與實踐的過程中,更深刻的了解場域住民需求,勇敢的修改提案方向,從構思到企劃修正,都是青年熱情與勇氣的展現。

為什麼我要教來義的歷史給在地學生?來義國小學生參與部落導覽紀錄

Vol.138 作者 / 野口英佑(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這篇文章,是博後野口英佑,以一個來自日本的參與者的角度,嘗試與學習的備忘錄。「2024來義遷村70週年『七十歷來-回義』影像特展」開展時,野口博後才剛入職,他積極地了解當地歷史脈絡,並扛起為來義國小學生導覽的任務。在過程中,他思考自身身分,也思考如何讓此次活動更具延續性。

papupicul!給予力量— 來義文健站照顧服務員之生命史訪談培訓課程

Vol.138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Tjuku Ruljigaljig 李馨慈(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副教授)、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站

在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站上課的vuvu們,年齡大約分布在65歲至95歲。他們見證著政權更替帶來的衝擊,以及部落作為主體的內外變化,若將其生命史進行記錄與梳理,或許能見證部落的動態性互動與轉變。在文健站工作的照顧服務員是訪談vuvu們的不二人選,考慮他們先前未有太多訪談經驗,本文作者鄭百騰設計教材,並在來義與吉露部落教學與分享,期待大家能papupicul(給予力量),互相扶持成長,豐厚部落的歷史。

打造火災後的依存/照護地景(上): 大學與社區共造高雄後城中城的老後安然

Vol.138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2021年城中城大火,揭示臺灣都市老化社區潛藏的危機。中山大學HISP計畫舊港團隊以此為契機,採用依存地景(carescape)的概念框架,從社區進行社會實踐,試圖為超高齡都會社區建構更具韌性的支持系統。採用跨機構的合作模式,整合社區內部與外部資源,構建多層次的照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