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經濟

行動是最佳的良藥——「邂逅油羅溪畔」培力工作坊小記(上)

Vol.87 作者 / 黃靖玫

「我覺得行動是最佳的良藥,只有想到方案、付諸行動,在實作中持續學習與發想,才能發展出更多的成果。」多年來在成大團隊擔任助理的姵君,在臺南的淺山場域與居民們一起共學共作,發展出議題式的社群網絡,也與農友們相互培力,在環境永續的道路上持續實踐前行。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挑戰——2020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

Vol.82 作者 / 新作坊

研討會文章反映出從過去注重教學研究,到投入在地實踐的階段,研究者必須更重視人際連結和地方脈絡,也需要彈性調整,才能以專業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而在經驗梳理與研究呈現部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更是一大挑戰。實踐若要細膩精準而不流於瑣碎細節,需要有理論的支撐與引導;理論也需要有實踐的檢視、修正與創新,才能更為堅實。兩者的比例拿捏,運用或擴充,在在考驗研究者的功力。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Vol.80 作者 / 郭怡棻

向來關心「社會經濟」議題的人社實踐計畫,特別邀請長期記錄國內外不同合作社故事,親身參與合作事業運作的陳郁玲與陳怡樺來分享。二人引領計畫成員認識合作社的源流、原則與運作方式,介紹數個落實在社區中的合作社案例,為想要兼顧社區福祉和經濟發展的伙伴指出另一條通行之路。

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的跨界對話——2019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

Vol.70 作者 / 新作坊

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辦的「2019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邀集臺灣、日本、香港等東亞學者與會,分享各自在大學和伙伴們投入社會實踐工作,與地方合作的具體經驗、操作模式及歷程反思。本次會議投稿者踴躍,發表的三十八篇論文可區分成七大主題,分別在十二個場次中研討。發表人以扎根在地的行動經驗和研究所得,積極回應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國家與地方社會所面臨的變局。 

【渡・左營】漫遊舊城區、搭建新關係:穿越魔幻舊左營(上)

Vol.69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一向寧靜的左營小巷,突然湧入一群有老有小、形跡可疑的人在巷弄間停停走走。有兩個全身塗成白色的人好像是在跳舞;有幾個人戴著海軍的帽子拿旗子在帶路跟指揮交通;其他的人則戴著大大的耳機,是不是在邊走邊聽音樂……?這一群人到底在幹嘛?

【徵稿啟事】2019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研究國際研討會

Vol.67 作者 / 新作坊

【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研究國際研討會】謹訂於2019 年9月5-6日舉行,邀請臺灣與日本投入大學社會參與的伙伴,將實務經驗與理論連結,轉化為嚴謹的學術知識能量,與各界交流分享。歡迎全文或摘要投稿,截稿時間為2019年7月15日。

HISP首本論文集《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即將面世

Vol.63 作者 / 新作坊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所收錄的各篇論文根基於各校團隊深入社區實地操作的內容,藉由與社區共同發想、設計、執行方案的過程,分析探討大學與地方社會的角色和互動關係。而面對社區內部多元複雜的問題,與其相應的方案內容也必須跨越學科的範疇,本書中有多篇論文便是由不同科系的作者共同協力完成,也突顯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互惠與民主共治:蒙特婁街區的社會經濟(下)

Vol.62 作者 / 黃靖玫

社會經濟的路徑,是希望能在資本主義的沖刷之下,尋找保存過往生活方式與人際鏈結的可能性。建立人際之間的信賴與互惠關係。倚賴社群之間的互信、互助與合作,讓人們能立基在同一塊土地上,匯聚各自的想像,共同合作、共同生活。

合作互惠與民主共治:蒙特婁街區的社會經濟(上)

Vol.61 作者 / 黃靖玫

在資本主義的沖刷之下,強調追求市場經濟的過程裡,卻往往失卻了社群之間的人際關係。「社會經濟」有鑑於觀察到資本主義帶來的限制,希望扭轉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現象,同時強化社群之間的意識與行動力,讓經濟活動成為社群內正向互惠的行為,也避免資本過度外流,讓社區的經濟體保持健全。

「家」的新想像:合作住宅(Co-housing)的多元模式

Vol.61 作者 / 廖芷妮(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理事)

街區再生的主角從來不只是規劃者或倡議者,每個在城市街區中真實生活的市民才是規劃與營造的核心要角。從蘇黎世案例回望臺灣合作住宅的路徑,這場講座重新叩問現代社會對於「家」的想像:人們緊攫的一紙房屋土地權狀,真的能代表家的意涵?與其窮盡金錢換得一個高度隔離、商業化的生活空間,或許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去經營屋簷之下真實的社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