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區經濟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反造我們期待的街區:西雅圖街區再生組織及社區力量

Vol.52 作者 / 廖芷妮(台灣大學國企系學生、好伴社計實習生)

都市的社區開發和街區經營,需要回應社群的真實需求。作為滾動社區力量的中介團體又如何在其間穿針引線,和制訂政策的公部門、生活其中的居民互動,藉由民主共治的原則,一起決定社區發展的未來走向呢?侯志仁與連振佑各自分享了西雅圖與台北的發展經驗。當雙城相遇,新的社區協力治理圖像逐漸交織成形,將有助於反造我們所期待的街區。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Ⅰ:臺北市社造沙龍見學篇

Vol.48 作者 / 郭怡棻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下)

Vol.46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藉著此次訪歐機會,與社區夥伴、工作團隊凝聚共識,擬定了未來將社區工作和童軍運動結合的方向,並在活動中和各國童軍代表交流社區行動方案內容。未來希望藉由童軍基地的服務認證和社區的活動推展,在國內的大學童軍建立起常態性的工作小組,分擔社區工作的人力缺口;同時也將公舘社區的教育、社會支持和社區經濟融入童軍活動之中,設計出更貼近年輕人的活動方案,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支持的工作隊伍。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下)

Vol.46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如何保存里山的環境?正如同古蹟、老屋、生態、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一樣,會遭遇到保存和活化的兩難;況且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如今我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球的答案中找尋合適自己的方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依賴,達到社會生態生產的永續共存。

從「里山倡議」到「里山資本主義」: 社區經濟的發展圖像

Vol.45 作者 / 黃昱珽

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席捲世界,卻也讓各地意識到喪失自主性的危機。「里山資本主義」的目標,則是在主流資本主義體制外,建立相對具有經濟自主的子系統,以在地經濟的自給自足模式,減緩受到系統性事故衝擊的危機,同時也避免天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持續流失到大都市中,讓在地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並活絡地方產業的發展。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中)

Vol.42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不僅志在保存生物棲地環境和多樣性,還包括聚落景觀、生產地景、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無形文化資產......。藉由適時、適度地使用自然資源,造就新的生態動平衡,才能保有生態系的活力。而台灣的里山發展卻因為無法善加整併和運用自然環境,又遭受各種單位在使用上的限制,造成管理自然資源的阻力,而將推行重點轉向生態地景、物種保育等面向。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上)

Vol.41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在世界各國的樣貌是多元豐富的,但我們要看的不只是地景上的外貌,而要看到那長時段下所形成的無形文化,所形塑出人和土地永續依存的狀態;絕非是一種刻意打造的模式,而是一個區域、聚落、人和自然資源的管理運用,經過長時間慢慢發展出的智慧、文化、生活、信仰等作用下,所形塑出的生活。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二):社會企業面對全球化

Vol.30 作者 / 黃昱珽

資本主義與市場全球化,往往對在地經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社會企業的其中一項發展,即是在填補自由化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夠尋找在地生產的利基,讓地方經濟能夠順利地融入全球化市場中;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能夠建立良性的循環,讓社區居民皆能夠從經濟發展中均沾雨露;而最重要的,則是讓在地居民能夠繼續既有的生活文化,在文明進步的同時能夠維繫自身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