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公民參與

轉動吧,齒輪間的公民意識

Vol.81 作者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設計logo,也可以公民參與?力推「公民參與FreeStyle」的中山大學舊港區團隊,以具有鹽埕特色的三輪車駛進社區巷弄,貼近街坊鄰居,收集最基層的公共事務意見。為了搭配三輪車出訪,設計出讓在地人有感又具鑑別度的logo,舊港區團隊歷經大半年,透過不同活動形式,和設計師及社區居民廣泛討論,不忽略每一個細微聲音,最終選出了logo,也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意外回饋,有助於後續公民參與行動的開展。

社交「零」距離,地方直播任我行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向來強調「與在地互動」的社會實踐工作,由於防疫所需而受到一連串的考驗。面臨社交接觸的機會受限、時間長度縮短、互動方式改變等情況,要如何找出在地居民能接受且覺得有趣的參與方式,在安全也安心的狀況下,與在地民眾持續交陪呢?

遊戲玩起來! ——「中區大作戰」的作戰報告書(下)

Vol.78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經過密集而緊湊的構思、美編、排練、宣傳之後,終於來到「中區大作戰」活動當天!在中區伙伴的帶領導覽下,玩家們即將飽覽舊城區的人文風景,也一併認識擺設於中區街頭的「城市故事櫃」,以及合作的在地店家,不僅豐富玩家的整體遊戲體驗,也介紹東海人社在中區的工作。趕緊來看看有哪些精心設計的議題關卡吧!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下)

Vol.78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在駐點的實踐過程中,「公民審議」的概念與工具常用在與居民溝通想法、彙集眾人意見的場合。然而在缺乏經驗的狀況下辦理審議活動,往往會因規劃不夠完善而不小心卡關。必須讓參與者對議題先有充分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必須聚焦而不發散,最後才能得到有建設性的意見,也才能達到公民參與和社會培力的效果。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上)

Vol.77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公民審議」的概念與使用工具,近年來常被應用在社區工作中。理想中審議式的公民參與活動,參與者須對議題先有充分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必須聚焦而不發散,最後才能得到有建設性的意見,並作為後續工作的參考。透過教育部青年署審議民主人才的培訓課程紀錄,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審議活動設計的各項要素,以及規劃過程中需留意的要點。

從地方出發:藝術季作為一種方法(下)

Vol.77 作者 / 新作坊

正如同鍾雨恩分享的:「也不知道這樣做下去對不對,擾動它就有機會改變現狀。」舉辦藝術季這樣的慶典活動,之於地方來說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地方的能量在此匯聚及對外展現,更催化出居民重新認識和參與自己日常居所的新契機,而能相偕守護地方,共同開創未來。

遊戲玩起來! ——「中區大作戰」的作戰報告書(中)

Vol.77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中區大作戰」作戰報告書中篇正式進入遊戲的規劃階段。從主題訂立、社群交流到議題的確認及遊戲的周邊配件,鉅細靡遺地說明結合社區與社群的實境遊戲,在規劃與執行過程中所需考量的各種因素,以及透過流程設計,期待參與者所獲得的體驗和後續影響。

創生之戰的新手攻略:大學與社區聯盟打怪記

Vol.76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 / 陳姵㚬(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身為初來乍到的地方新手,想要在社區落地生根,跟在地夥伴合作,猶如一場揪團打怪的過程。面對這場情勢詭譎、戰局混沌的「創生之戰」,單槍匹馬是無法完成最終任務的,究竟赤手空拳的新玩家,要如何突破自身與環境的限制,與場域中的各路英雄結成聯盟,逐步培養出各種必殺技能,一路過關斬將,創造出共榮共好的創生國度呢?第一手的戰場攻略為你說分明!

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下)

Vol.73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阮敬瑩(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當藝術進入社區之後,藝術發展如何與在地民眾對話?藝術創作如何才能與在地融合?在中山團隊與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合作舉辦的「以藝術為主軸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策略」論壇,藉由「世界咖啡館」的分桌討論方式,共同思考如何讓藝術美學概念進入社區,並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

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的共學共作雙人舞——「社會參與藝術」實驗在鹽埕

Vol.72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研究助理)

過渡社區的中高齡居民能否展現出公共意識,成為社區創生的能量呢?中山大學人社團隊於2018年七月開始推動舊港區的實踐工作,與在地社區夥伴合作、設立駐點基地的同時,也逐步發展適合當地民情的調查和參與方式,希望能傳承在地記憶與智識,鼓勵公眾表達及社會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