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947

文章分享:


看天氣、理百草、傳文化——元五青草店的煮茶之道

作者 / 黃于玲(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文字編輯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喝一杯茶吧!」無論是登門拜訪的熟識親友,或是一解暑氣的路過顧客,老闆總會熱情地倒上一杯青草茶,每天在燥熱爐灶前燒煮的青草茶,不僅撐起一家生計,更是搭起元五青草店和顧客間的友好橋樑。

雙手接過老闆為大家盛裝的解暑青草茶,目光馬上就會被店內的擺設吸引:漆上綠色油漆的架子上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又一個裝著乾燥青草的紙箱,每個紙箱上貼有老闆親筆在紅紙寫下的書法青草名,鮮明的顏色對比帶給人一種喜氣且溫馨的氣氛,別有一番風味,讓人忍不住想多留下和老闆聊個幾句。也難怪店裡時常有親友或顧客駐足在店內,一聊就是一個下午。

元五青草店從民國78年開業,傳承自第一代阿蘭青草店的手藝和智慧。在第一市場最活絡的年代,青草產業在市場中僅僅只能以路邊攤的形式依附在市場中生存;無論是新鮮的或是曬乾的青草,每一天能備的貨量很有限,只能靠著微薄的利潤也很難維持生計,因此當時也會販售水果來增加收入。攤子擺久了,顧客自然也就時常光顧,買一袋塑膠袋裝著的青草茶,吸管插著就能方便飲用。攤子沒有招牌,因老闆的媽媽總是笑臉迎人,顧客上門總是「阿蘭!阿蘭!」的叫著,民國67年第一市場火災之後,便以媽媽的名字作為招牌,並搬至現在的青草街。


圖:為草藥一筆一畫寫下名字,它們就像陳老闆的孩子。(張郁婕攝影)

一杯青草茶結下的緣分

提到燒茶,不禁讓老闆娘回想起最初接觸青草產業時,一段又酸又甜的回憶,過去中區曾像迪化街一般繁榮。老闆娘正值青春年華,朋友介紹她到臺中中區的少女服飾店工作;當時百貨公司林立,許多外地人都到這裡來謀生,附近也有許多套房提供租賃,聚集在此的人口可說是非常可觀。而青草店正是下班後放鬆的好去處,「以前巷子內青草店都開到很晚,我下班了就會到婆婆店裡喝杯茶,那時巷子算是蠻熱鬧的!」聽著老闆娘的敘述,腦海不禁想像著如今每天晚上七、八點就暗下來的青草街,當時曾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夜生活,燈火通明到晚上十二點都還未能休息。老闆娘萬萬沒有料到,當年才20歲的她,茶喝著喝著就和老闆相識、相戀,並攜手共同創業,老闆娘掩不住幸福的面容笑著說:「我都是被老闆騙的啦!」。


圖:老闆娘笑著跟我們說起經營青草店的歲月。(林韋錠攝影)

辭去原本服飾業工作後,從來沒有接觸過青草的老闆娘開始跟著老闆的媽媽學習燒青草茶,一燒就是三十幾年。燒茶聽似簡單,背後卻是極需毅力和恆心的工作,從青草茶料的配置、每天燒煮的青草茶份量,到青草茶需要燒煮的時間,每個環節皆不容輕忽。「煮茶看天氣,天氣好的話我每一樣都要煮,就是一定要好熱好熱好熱的天氣,我們最喜歡。」夏季是青草茶的旺季,老闆娘提到燒茶時衣服經常是乾了又濕、濕了又乾,但為了提供顧客最健康、消暑的青草茶,仍會盡心地看顧好一鍋一爐正在熬煮的茶。

夫妻協力,維持三十年不變的味道

每每拜訪,總是見到老闆坐在店門前,手捧一本書優雅的閱讀著,隨時準備好招呼前來的顧客,又或是正忙著和上門的顧客交流,細心的提供青草方面專業的協助。而老闆娘當然也沒閒著,把倉庫裡一包一包老闆進好的貨,分裝成顧客方便熬煮青草茶的小包裝,隨時備著不讓顧客等,以及每天必須熬煮的青草茶,都由老闆娘一手包辦。儘管青草產業已不如以往興盛,但經過老闆和老闆娘長久培養的默契,元五青草店這塊招牌,也擄獲許多顧客持續上門光顧的意願。


圖:夫妻共同打拼的是一間店,也是一家子的生命。(林韋錠攝影)

「我常跟客人保證我們家的青草茶,三十年口味不變!」老闆很是驕傲地說,許多涼水攤都會來批青草茶料,依照老闆給的份量和時間燒煮青草茶販售,口味和品質的保證,是用以維持元五青草店和下游店家之間緊密關係的理由。每天煮好的茶放到自然涼,隔一天再經過過濾,老闆說這樣茶可以去除燥性,喝起來比較溫和、比較純,熟稔地掌握青草藥的特性,讓每一種藥草不搶味、不互相牴觸。

下一個世代,青草該如何生存?

面對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傳統的青草產業漸漸地不具競爭力,青草茶甚至已消失在新一個世代的日常,取而代之的是味道更平易近人的手搖飲料,人手一杯已是稀鬆平常。倘若身體狀況若出現一些小症狀,健保的福利也使得人們更習慣上診所看病拿藥,而非選擇相對而言花費時間的熬煮藥草來養身。現在上門的顧客多是長輩,從年輕時代就習慣到青草店抓藥,回家自己熬煮調理身體,卻很少有年輕一輩的顧客能接受。除了青草茶的顏色不討喜之外,嚐起來苦澀又有點回甘的味道,也讓年輕族群不敢輕易嘗試,該如何走向下一個階段,確實是傳統青草產業面臨的困境。

談到青草店的接班問題,老闆娘感慨地說:「我是有一個感覺,要傳承,傳承不是只有傳內,也要傳外。」老闆從小就在青草店裡幫忙,也和老闆娘共同經營青草店超過三十年,傳統青草產業的辛勞已深深刻畫在老闆老到的經驗裡;希望下一代還在外吸取養分時,能同時把這個行業中相對勞動的工作化繁為簡,讓他們得以用更輕鬆的方式持續經營。「我還想做到八十歲,我的招牌一年一年的老,也要一年比一年更好經營,等到我模式定好了,下一代只要依循這個模式,再加上他們創新的想法,把青草產業發揮得更大!」除了和下一代共同面對傳統產業的轉型之路,老闆和老闆娘也積極地和學校課程的合作,藉著和學生的交流,散播青草文化給更多年輕族群知道。像中國醫學大學藥學系的師生便是店裡的常客,經常到店裡和老闆請教草藥相關知識。


圖: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下,元五仍堅持熬煮青草茶的慢滋味。(林韋錠攝影)

在草藥中摸索甘甜的人生

聽著老闆和老闆娘對於中區發展的興衰有些感嘆,不禁詢問他們難道沒有離開中區經營青草店的念頭嗎?老闆娘說,經營了幾十年的傳統產業,顧客已經習慣「草藥要到第一市場買」這樣的想法,再加上這裡的青草產業集中,還是相對比較好經營。以顧客為優先的元五青草店,把顧客當成朋友,從開店至今,也累積了許多二、三十年的老顧客。

在和老闆、老闆娘的對談過程中,時常能感受到他們彼此腹心相照的情感,把一生都奉獻在青草店了。老闆總說自己像是長不大的小男孩,每天一睜眼就到店裡開門準備營業,天黑了再拉下鐵門回家,全年接近無休的辛勞,偶爾也會耍耍孩子脾氣。但在老闆眼中,老闆娘每天要照顧先生和小孩的三餐,確認天冷有沒有穿暖穿好,真的就是印證了「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

當老闆開玩笑地問著老闆娘有沒有怨言時,老闆娘只是笑笑地說:「以前年輕做什麼事感覺都不會累,現在好像年紀有了,不做最好了,每天可以在家悠哉不曉得有多好!」雖然語氣帶點無奈,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工作與生活日常確實充滿辛苦的一部分,但存在於夫妻之間真實而深刻的相互體貼、彼此支持的情感,正是扶持著元五青草店走過漫長歲月並繼續前進、最好的一帖良藥。


圖:安置於元五青草店旁的「城事青草園」故事櫃。(林韋錠攝影)


*本文初載於翻閱城事,原標題為〈守護青草文化的傳統價值-元五青草店的模範夫妻〉。承蒙作者與編輯授權刊登,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