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6513

文章分享:


欲窮千里目,更上玖重樓

作者 / 黃昱珽

青銀共居」的新選擇

伴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傳統的生活型態開始面臨各種困難。不但是未婚、外出工作、獨居人口快步上升,即使膝下有子女承歡,子女離家後的空巢期也迅速增長。固有生活型態逐漸失去相互照顧、滿足彼此生活需求的機能,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嚴肅議題。

追求美好的生活,深植於每個人的理想中。步入高齡社會的西歐各國近十年來逐漸發展出「青銀共居」的生活型態,鼓勵跨世代透過共同生活來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得到不少的積極回饋。

共居的理念與做法,正逐漸擴散到台灣各地。社會企業「玖樓共生公寓」是其中一個居於台北市的行動者,整合了物業管理、租房服務、空間設計與社群經營等各面向,一點一滴地以實際的行動反思今日生活的型態、意涵,以及種種不同的可能性。

「玖樓共生公寓」正承辦新北市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的部分戶數,其中三戶特別設計為「青銀共居」的居住型態。為瞭解台灣推動青銀共居的理念與樣貌,新作坊編輯小組於2017年11月底採訪了「玖樓共生公寓」,面對面地第一手請教關於青銀共居的理念及實踐。


影片:「共生公寓」結合了共享經濟的概念,為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創造不同的社群生活。

共居:重拾社區意識的起點

「玖樓共生公寓」是由不同領域成員共同組成的團隊,包括城鄉發展、地理環境資源、政治學、空間設計、心理學等各種學科背景。每一個人的專長不同、核心關懷自然就有所差異,藉由工作過程中的溝通討論,對「共居」的意義得到更深入的理解,發展出新的經營模式[1]

嚴格來說共居並不是新穎的理念,過去社會中也有像是「大雜院」這種不同家庭共租的傳統形式,分房共租也是常見的形式。然而隨著工業社會帶來繁忙的日常生活,無論是房東或者房客,都逐漸忽視「公共空間」的使用,讓它成為最為荒廢、髒亂的角落。缺乏在公共空間的接觸互動,彼此不相互交流的「房客」,就僅僅只是「過客」,便失去形成社群、連結社會資本的機會。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共居者產生連結與互動,是重新建構社區意識的第一步。過去許多房東房客往往輕率地認為(甚至是不在乎),只要提供了公共空間,人們自然會去加以利用、發揮它的公共效果。然而往往需要有人長期持續的設計、安排及擾動,才能持續吸引房客的參與,長久下來共同體意識便逐步地建立起來。

「玖樓共生公寓」在物業的設計管理上,因此特別強調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使用、有限度挑選房客(例如,避免都是晚歸的上班族)、與其他NGO組織合作,在假日引入活動等方式,豐富共居空間的使用、創造交流的機會。歸根究柢「社區」本來就是生命居住的所在地,共生共居將是必然的起點。


圖:共居不只是同住一個屋簷下,更包含了日常生活的交流與互動。

共居:拓展生命經驗

「怎麼樣的人會想要共居?」這是在訪談前我們嘗試瞭解的核心問題,畢竟「人」是共同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不同的參與者必然會譜出不同的樂章、激發起各樣的火花。關於共居生活的品質,最後還是回歸到每位住民的個人素質上。

「玖樓共生公寓」的回答使我們瞭解,很多對於共居共生的負面描繪,其實是出自於個人的刻板印象,許多自行在腦中模擬的情境,比如拒絕與他人互動的房客、嫌棄公共空間使用上吵鬧的房東等等,大部分是過多的想像。歸根究柢來說,共居共生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個人選擇,不贊同這種生活方式的個人,一開始就不會想報名參加募集;而認同此理念的人,即便先前不曾有過共居的經驗,也會有共同生活中必須彼此尊重的意識,就算入住後遇到日常相處或空間使用的狀況,也可以透過溝通來加以解決。

舉例來說,出借空間給「玖樓共生公寓」的房東們,他們都抱持著非常開放的心胸,「玖樓共生公寓」在洽詢合作時候,都會先與房東進行理念上的溝通,而為了讓房客入住之後的安全與舒適,以及建構建構良好互動的空間,或許會將現有的房屋進行翻新、整理,甚至改動格局以擴增公共空間,需要與房東多次往來討論。因此純粹想要出租房間的房東們,自然就不會加入計畫。同樣地,由於標榜著共同生活,房客們自然也需要考慮是否能夠接受如此的生活方式,不能僅著眼在略低於市價的房租。實際上,房客更在意的是入住之後的生活體驗。

玖樓的房客Annie,便現身說法為我們解釋了她的考量。身為前時尚雜誌編輯的Annie,負擔高上一倍的房租都不是太大的困難。Annie真正在意的不是居住的條件或者價格,而是在這裡的生活經驗,是不是能夠讓她沉澱、思考,更進一步探索人生。與不同生命經驗的人一起居住、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進行互動,就是日常之中的深度旅遊及冒險,提示自己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賦予自己更多的反思及挑戰,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共居共生的居住形式,期待可以是迸發火花、製造再出發能量的充電廠。因此房客不僅是一個單純找暫時性棲身之所的過客,而成為彼此生命中的探險家。


圖:在共居生活的一開始,參與的房客以介紹彼此信物的方式,分享生命故事。

共居:多元包容的生活設計

然而,火花的併發並非理所當然。大部分的人在衛生習慣、生活作息以致於物品擺放上,都會有不能妥協的底線;貿然將一群背景與經驗截然不同的人安置在共同空間內一起生活,摩擦與衝突勢必難以避免。因此,如果僅僅以「混居」的心態來推動「共居」,就太過於一廂情願了。在新北市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的青銀共居計畫裡,「玖樓共生公寓」團隊便嘗試以一連串安排方式,處理上述的問題。

首先在生活空間上,團隊將比鄰的三間公寓,重新進行空間的改造與設計,達到既有生活交集、又能夠為彼此留下空間的目標。這三戶公寓的公共空間提供給所有房客使用,並依照每一戶所居住房客的特性,規劃不同的的功能:年輕人聚集的公寓,便以「玩」為空間的主題,可以在此一起看電視、打麻將,進行交誼活動;全由長輩居住的公寓,考慮到他們就寢的時間可能比較早,便規劃以「食」作為主題,在用餐時間之後較不容易被打擾;年輕人與長輩混居的公寓,則被安排成「作」的空間,是大家能夠安靜看書、工作的地方。

在軟體層面上,團隊也強調住戶們必須建立共識、了解每一位的習性與原則。無論是直接正式的共識會議、或者是間接的留言板,都務必要確認所有的人的意見皆能夠傳出、並且被對方所接受。倘若事情非常重要、團隊也會邀請房客以家庭聚會等方式,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營造出室友之間的共識與自制能力。


圖:假日時青銀住戶相偕逛市場,採買材料、共煮共食。

共居:創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青銀共居是共居生活形式上的進一步拓展,將世代的議題納入了房客們的視野之中。高齡長者就伴在身邊,高齡社會即是當下。

「世代」之所以會成為重要的議題,正代表這個社會中不同世代的生活間逐漸失去了聯繫、相互間變得陌生,只能憑藉刻板印象替彼此貼上標籤。然則不論長者或年輕人,都是一個多元群體,每個人具有各自的獨特面貌,不該讓他們的臉孔在扁平的想像中變得模糊。只有真實的接觸、互動與認識,才是理解彼此,走向互助的正途。

打破既有的印象,是重整代間關係的第一步,接觸與對話是必須不斷進行的工程。雙方都需要瞭解對方的需求、都要能進入對方的思維,才能發現彼此的真正關心的重點,建立起堅實的共識。

每個人都曾年輕過、也都將面對韶光的逝去,「世代」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個問題。對此,青銀共居提供的既是機會,也是解方,共同生活與彼此理解,效果將會遠遠超過任何的政策和宣導。共同體意識的重建,可以經由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達成,即使是細微的每日生活互動,都是可能創造出改變的契機。


圖:每天安排出大家共創的時段,和室友們一起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