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809

文章分享:


連結記憶、情感與社區關係人口的「社區地圖」: 從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重新出發(中)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前言

城市的演變始終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而在這個進程中,社區的角色則顯得尤為獨特,尤其是當城市經歷轉型時。為了打造共生社區並增強其韌性,國立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的舊港團隊自2022年9月起,便開始在高雄鹽埕府北地區展開一連串活動。這些活動背後採用了「高接觸社區投入工具」的方法,著重於讓居民成為參與的核心,透過提供賦權和透明的信息交流(Meenar and Mandarano, 2021),讓不同信任度的社區居民都能積極參與規劃過程,同時挖掘出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感受和期望。

近期,舊港團隊策劃了一系列探索社區的活動,如手繪地圖工作坊、情感空間探索以及夜間安全巡邏等。這些活動引導居民透過走訪社區、回憶情感、細心觀察、藝術創作、故事分享,甚至是與社區巡守員同行等多元方式,展現了參與者對社區記憶、情感和安全的關切。這些活動有助於本團隊識別參與社區的關鍵人口,進而深入地了解社區需求和願景。

手繪地圖

2021年的城中城大火依然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揭示出了弱勢社區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一年後,公共部門將城中城原址改建成了社區公園。為了充分地了解社區的日常運作,舊港團隊投身其中,藉著辦理「社區手繪地圖」工作坊,將環境感知、地方交流和美感創作相結合,讓居民依據自己的經驗繪製獨特的社區景觀。透過提問和引導,問題逐漸細分為府北地區的「恐懼地景」、「休憩設施」和「商業街區」。


圖:舊港團隊舉辦的「手繪地圖工作坊」,海報由蔡濟安計畫經理設計。

為了深入了解社區並促進民眾對社區韌性的關心,工作坊採用了高度互動的社區參與方法——「高接觸社區投入工具」,參與者們通過手繪地圖表達他們對社區的觀察和想像。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關注點各異,以社區志工「邱姐」及其鄰居為例,他們更關注社區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同時將視線延伸至四、五十年前,回憶曾繁華的商場和夜市,以及現今對社區大火後的憂慮。而其他家庭參與者,尤其是親子家庭,關注兒童遊樂場設施的設計,以及動物、榕樹等自然環境的趣味性,同時進一步表達對社區夜間安全的擔憂和不安感。通過手繪地圖,團隊獲取了居民對於地方的情感和期望等訊息,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強化了社區凝聚力,也為舊港團隊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新的途徑。


圖:社區拓印。

情感地圖:親子家庭的社區參與

在2023年初夏,舊港團隊舉辦了一場情感地圖工作坊,邀請了鹽埕區的三所小學——鹽埕國小、忠孝國小和光榮國小的學生和家長一同參與。這次的工作坊讓大家感受街坊空間中不同感覺與色彩的連結,讓參與者以手繪方式表達他們對於城市裡的喜悅和恐懼。


圖:情感地圖工作坊的參與者和作品。

社區中,街道、公園、住宅或商場都是城市裡重要的空間。我們特別著重「宜居」街道的重要性,因為這關乎都市設計與居民幸福健康。在這些街道上,有豐富的社會生活,也有許多多功能與複合性的景點,例如小吃店、私人泡茶點、廟宇、咖啡館、行道樹和市場等等,這些地方具有社交、休憩、交換資訊與聯絡感情的多功能特性,是都市中增進積極生活體驗、社會包容與在地經濟繁榮的重要元素。這些地方強化了社會的紐帶,使得社區更加融洽,也是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論及增加積極生活體驗、社會包容與在地經濟繁榮的重要條件。然而,城市中也有一些地方會引發不安和恐懼的情緒,像是具有危險性、陌生感、停滯和疏離感之地

本次的情感地圖工作坊中,舊港團隊特別注重建立不同色彩和感覺的連結,讓大人小孩可以藉由色彩來表達他們對城市的喜悅和恐懼。下圖中,黃色物質象徵放鬆、開心和愉悅,代表歡樂和輕鬆的地方。紅色物質則象徵危險、警戒和陌生不安,代表需要特別小心的地方。藉由觀察和觸摸,參與者用拓印技巧來記錄地方的形狀和觸感。孩子們自在地製作出色彩生動的地圖,而家長們則在一旁指引孩子,分享他們使用該地的方式和理由。這些手繪地圖讓團隊更了解城市居民的情緒和感受,並有助於改進城市設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圖表: 顏色與情緒的連結與參照。

社區巡守與社區安全

為了深入了解社區的安全面向,舊港團隊舉辦了一場夜間巡守工作坊,一同探索公共安全。工作坊以「哪裡需要更亮?」為主題,引導居民思考如何提升社區的安全性,以及夜間是否曾發生令人擔憂的情況。這次活動邀請到社區巡守員角色融入其中,由兩位長期參與社區巡守的鄰長帶領大家進行這趟別開生面的「社區夜巡」

在巡守的過程中,巡守員黃女士細膩地分享了府北地區幾十年來的變遷,回憶著當年熱鬧的夜市,以及昔日「富樂戲院」成為布袋戲初次演出的場所。夜巡後也引發大家對於治安的思考,參與者分享了部分居民在府北公園喝酒聚會的喧嘩與髒亂、愛河邊無家者的遊盪,以及平日社區商場與防火巷的冷清景象。社區中的一些水鬼傳說也被提及,像是城中城大火和愛河的自殺地景,這些傳說成了夜間散步的心理障礙與恐懼。

藉由這次工作坊,居民們發現了社區中過於陰暗無人的角落與缺乏妥善規劃的人行道,同時體會到府北地區夜晚的迷人之處。大部分參與者對愛河邊的夜間燈光改善深感贊同,隨著夜間路燈和監視器的增加,他們對社區夜晚不安全的觀感也有所轉變。通過結合社區地圖與之後公民咖啡館的進行,居民們充分分享了他們對於府北社區的關切和愛護之情,完成了這次社區地圖中的公民討論環節。期待未來將這些討論轉化為實際行動。


圖:社區夜間巡守。

社區裡的連結與依存地景

在三次的工作坊中,舊港團隊聚集了一群關心社區的家庭和對繪圖、地圖有濃厚興趣的參與者。過去城中城大火事件媒體關注的焦點多半偏向社區中隱晦或不光彩的面向,忽略了多數居民對社區的懷舊、想念,以及在社經背景較為小康的家庭之意向。

透過這些活動,我們認識了關注社區歷史建築與商圈發展的居民,也結識了希望孩子接觸地方文化、讓社區成為家庭休閒場所的家長,更多的是從這片土地遷出,但透過活動重新聯繫與回憶往昔的原住居民。他們的視角讓舊港團隊更深入瞭解了府北地區多元的面貌和社區居民的情感連結。

在未來,舊港團隊將透過這些居民的眼睛,擴張到更具有關懷與包容性的「依存地景」(carescape)或關係空間的探索;像是提供供餐的「人安基金會」,是目前高雄市中提供午晚餐給弱勢民眾的重要據點,而「華山基金會鹽埕天使站」則陪伴許多社區獨居長輩度過老年,都是府北地區中關鍵的高齡社會安全網的一份子。未來將逐漸盤點出社區中陪伴居民的社會安全網,甚至強化經濟弱勢或年老體衰者的支持網絡,都是本團隊的努力方向。

城市中社區的活力和韌性是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因素。舊港團隊通過手繪地圖、情感地圖、社區巡守、社區願景會議等活動,建立起居民與社區的緊密關係。並從活動中看到社區居民對公共空間與未來的想像與需求,像是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健康課程、融入地方特色的導覽活動等等;另外也看到社區環境中亟需改善的空間,如:設施不足的府北公園、沒有行人穿越指示燈的路口、雜物堆積的社區騎樓等等。這些工作坊的舉辦不僅深化了參與者對於社區的認識,也提供舊港團隊對府北社區未來發展的新視角。


【參考資料】

Meenar, M. R. and Mandarano, L. A. 2021.“Using photovoice and emotional maps to  understand transitional urban neighborhoods.”Cities, 118: 103353.

【延伸閱讀】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韌性重生(上) :社區參與的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