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167

文章分享: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下)

作者 / 黃雁婕(《2022歲稅廉年》影片製作人)

三向發展:永續經營X自我調節X公民意識

本案的主持人楊士奇教授表示:「對(中山大學)社創所而言,這並不只是單純的政策宣導服務而已,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與社會大眾討論永續發展思維與社會創新理念的機會。」至於,如何實踐這項核心價值呢?我們可以從影片情節設計和宣傳方式兩個面向探討。

如同前文所強調,由於人類過度消耗環境資源,導致其未來是否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迫在眉睫,此時「自我調節」便成為解題之鑰。首先,本宣導影片的情節以未來的觀點切入當今臺灣人的生活行為模式,並且聚焦在環境議題上。近年來,全球多數國家愈趨積極地提出能有效阻止氣候變遷與環境汙染的政策,其中包含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以期逐步降低對火力和核能發電之依賴。除了能源轉型,垃圾減量與資源的有效(再)利用也是「自我調節」的手段之一。發票是買賣的交易紀錄,在臺灣,商家開立發票,而消費者領取發票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行為,響應世界各國倡議環保的趨勢,自2012年起,財政部持續推動發票電子化,結合消費者手機條碼作為共通性載具,不僅將買賣的交易紀錄E化,同時也落實減少紙張的使用量,既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也免去紙本發票不環保的缺點。因此,推展劇情的動機則是找出使用紙本發票的居民,然後向其展示雲端發票App的操作模式。


圖:演員梳化,影片髮妝造型設計特別邀請輔英科技大學健康美容系的師生擔任。(圖片來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

其次是將廉潔的生活風氣穿插在主要的情節裡。當我們從環保的角度談永續發展時,不可忽視的關鍵前提為社會的集體公民意識——以倫理道德驅動個人實踐社會責任,並且相信自己的任何一點作為足以對將來的生活產生影響。本專案希望能強調,因為人民誠實納稅,國家才能有穩固的經濟基礎,政府也才能持續推動各項重大建設,其中亦含括規劃並實踐永續發展的政策。根據財政部過往的稅收徵起情形分析,交易過程裡所產生的稅金占了一大部分的年賦稅比例,由此可見這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而發票在這當中便扮演著記錄交易、統計收入與稅務比例的角色;倘若商家在買賣過程中未開立發票,該筆交易所產生的稅金便難以追蹤,不僅造成商家有逃漏稅之嫌,長期下來則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與發展。

因此劇中角色特別將此前因後果呈現出來,讓劇中的店家了解開立發票是義務,其目的並非為了避免遭到政府開罰,而是為了協助國家建設,讓後代能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此外,時有所聞的收買查稅員或是關說政府人員也一併呈現在影片中,提醒大眾不應存有僥倖心態,為了貪圖方便或是謀取利益而討好執法人員,皆屬違法之行為,而且也給孩子立下不良示範、間接助長負面的社會風氣,長遠看來,若人民以如是的心態生活,「永續發展」恐怕只會淪為的口號,然後存在於個人的理想裡罷了。


圖:本次特別邀請網紅吉雷米參與演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楊士奇教授表示,當前人們對於永續發展議題的關注,大多著眼於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勾稽與落實,但要談論永續發展的理念,他還是傾向回到最初聯合國在1987年的倡議:「永續發展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發展(模式)。」在這次專案中希望能呈顯,自然與社會的永續發展並無清楚的分野,兩者必須在規劃執行方針時一起納入考量,根據教育結構以及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模式,設計不同的做法,並且以身體力行為導向,整體社會才能往共同的目標前進。然而,這樣的願景並非一蹴可及,無非需要長期的倡導與耕耘,因此製作團隊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將本案的核心精神散播至不同的平台,用製作宣導影片的過程及成果來討論永續發展的議題;團隊內部則透過成員親身參與影片製作過程,將其經歷、心得和各式影像紀錄與其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分享,以此達到漣漪效應的宣傳效果來喚起各方對於永續發展的關注,進而提升環保的公民意識。

大學居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回顧本文開頭,由大學端承攬高雄國稅局的租稅宣導案,並且協同合作伙伴共同執行是專案一大特色,然而,不同於中山大學社創所以往的計畫——與在地居民共同解決場域內的問題。這次的活動是建立在耕耘後的場域之上,經由過往牽起的合作鏈結,持續拓展在地網絡,例如:能與旗山數位機會中心合作便是透過旗山國小吳彗瑜主任的介紹。此外,以大學負責整體計畫的行政統籌與外部聯絡事宜,也能讓相關單位更加重視本案的教育意義,同時在宣傳方面也能提供協助,藉此擴大消息的受眾群。


圖:拍攝殺青大合照(圖片來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

秉持著「體驗式學習與行動為導向」的系所精神,中山大學社創所依然強調「實作」的重要性,對於製作團隊裡的學生幹部而言,這次的製作可視為校內課程的延伸,將所學之理論付諸實踐,檢視自身的學習成效,加上教授們的投入,不僅從旁指導學生,亦在執行過程中給予協助、彼此交換意見,共同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既是落實「師生共學」的教育模式,也屬教學的傳承。藉由各方人員的專業以及看待事情的多元角度,更能找出彼此都關心的議題或激發創新的點子,這正是大學在其間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主導者,更應該將其視為「引導者」。而在這次結合大學、公部門、社區的專案中,我們嘗試從各方角度切入剖析每一個製作環節,跳脫機械式的思考模式,過程中不停詰問「為什麼」和「怎麼做可以提升行動的附加價值」,以此交流不同參與者的專業知能、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賦予政策宣導更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在大學與社區的協作中,培育具有跨域視野和關心社會的新一代人才,亦是執行這項專案背後的願景。這部揉合許多參與者的創意、笑聲、汗水,以及地方特色的影片已在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的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歡迎大家觀賞及分享。

影片:《2022歲稅連年+幕後花絮》。


【延伸閱讀】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