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11

文章分享:


星空、土地與文化: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上)

作者 / 陳嘉霖(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位於臺灣中部高海拔地區的合歡山暗空公園,是臺灣首個經國際暗空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認證的暗空公園。這片壯麗的山林以其無光害的夜空、豐富的天文資源以及多樣的自然景觀而聞名,成為天文愛好者、自然保育團體及觀光旅客的夢想之地。合歡山暗空公園的成立,標誌著臺灣在暗空保護與永續旅遊上的里程碑,同時也彰顯出國際間對臺灣暗空保護努力的肯定。

然而,在這片璀璨的星空下,存在著不同視角的交會。一方面,星空旅遊產業在資本與政策的推動下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另一方面,賽德克族人世代傳承的傳統信仰與文化故事,因資源分配與溝通平台的不足,面臨如何融入現代發展脈絡的挑戰。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以來不同價值體系在土地利用與空間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平衡議題。

合歡山這片土地,見證了資本市場、文化傳承與自然保護三者之間多元需求的交織與協調潛力。如何在永續旅遊的推動下,讓原住民族的文化連結得以保存與發揚,並促進地方經濟與自然保護共榮,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暨南大學人社實踐團隊在這樣的情境中,關注於如何讓多元的聲音找到共鳴,並形塑這片土地的未來。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經驗,不僅展現了資本與文化、自然之間的張力,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契機:如何透過協作與對話,讓不同的價值體系在同一片土地上找到平衡的可能。


圖:合歡山暗空公園、清境及賽德克族部落位置圖。(陳嘉霖/繪製)

空間不只是地理,更是權力與文化的交織

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理論認為,空間並非單純的地理存在,而是經濟、文化與政治力量共同塑造的產物。空間的存在不僅是物理維度上的呈現,更是一種權力的結晶:誰有權定義它的用途,誰能從中受益,又有誰被排除在外。換言之,空間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不同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歷程,折射出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力關係。在國際暗空協會的規範下,這片山區被定義為臺灣首個獲得認證的暗空公園,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星空旅遊愛好者,並促進了鄰近清境風景區的繁榮。這種蓬勃的旅遊發展卻帶來了複雜的效果。空間治理與規劃在天文科學教育與觀光市場期待的推動下,主要資源與設施逐步完善,諸如產業人才培育、觀光服務設施及天文觀測基礎建設等,皆成為政策考量的核心重點。例如在《南投縣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中,南投縣政府更將合歡山納入全縣七大旅遊軸線之一的「合歡星空軸」,更顯示出地方政府對星空經濟發展的重視。然而,這些空間生產過程中,如何兼顧賽德克族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記憶,並滿足其當代發展所需的經濟資源,成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圖:合歡山暗空公園空間再現——合歡星空旅遊軸線。(來源:南投縣政府,《2030南投縣觀光政策白皮書》,2022年,頁26)

不論是合歡山暗空公園或是清境風景區,都是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一部分,是與祖靈、信仰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精神家園。數百年來,這片宏偉山脈見證了仁愛鄉德鹿谷族人與花蓮太魯閣族人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足跡。南延至奇萊南峰、深堀大尉山、再生山等地,在近代史上更烙印下無數族人血淚痕跡。然而,近百年來這片土地先是成為外來政權的墾殖區,再轉變為觀光勝地,如今又被賦予暗空保護意涵。現在,當遊客站在高空步道眺望壯麗山谷、駐足於觀星平台欣賞璀璨星空時,已難再發現任何賽德克族家園地景的痕跡。


圖:從清境向東眺望中央山脈,連綿群山擁有豐富的賽德克族文化地景。(暨大人社中心/提供)

不僅止於文化的失落,賽德克族在合歡山暗空公園認證後,在產業面也未能充分參與星空旅遊的發展。清境與賽德克族部落就像隔著山谷的兩條平行軌跡,彼此相望卻少有交集。清境過去以其「小瑞士」的形象,吸引了無數遊客,這裡的民宿業者、觀光資源,以及後來的星空旅遊的興起,構成了一幅充滿活力的旅遊經濟畫面:從星空導覽到觀星接駁巴士,從文創商品到天文教育設施,清境已成為臺灣星空旅遊的代表地之一,展現了高度的市場活力與產業鏈整合。相較之下,賽德克族四村(春陽、精英、都達與德鹿谷)儘管地理上毗鄰清境,卻在觀光市場的蓬勃發展中顯得較為沉靜,多被視為「美麗山景」中的點綴,而非星空旅遊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與策劃者。


圖:從清境民宿眺望出去的美麗山景,實為賽德克族目前的聚落所在。(陳嘉霖/攝影)

誰的夜晚?誰來定義暗空?

在空間治理層面,暗空公園的發展過程中,「星空」作為觀光符號或天文科學教育,滿足了主流社會的需求與期待,而賽德克族人與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連結,則在光環境控制與旅遊規劃等政策中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千百年來在山林生活中發展出來的獨特空間倫理也被忽視。

例如,《南投縣合歡山暗空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規範了暗空照明行為準則,天文與觀光社群為暗空保護付出了重要的努力,有效地提升了星空品質。這些規範在設計上沒有涵蓋賽德克族人對夜晚空間的文化實踐與需求。一方面,國際暗空規則追求的是以技術性星空保護為目標;另一方面,賽德克族的暗空文化更關注夜空作為族群身分與土地記憶的象徵,而後者在條例中未能獲得彰顯。譬如,條例中規範了移動式照明的行為準則,保護了星空。但條例也另外限制了營火、野炊、搭設棚帳等行為,如此一來便沒有考量到賽德克族對「暗空」的理解。譬如夜晚中營火與祖靈信仰的聯繫,和山林文化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臨時棚帳需求等。

多元共生的探索:從星空山城到地方治理

暨南大學執行國科會人社實踐計畫,致力於運用公共行政與跨域治理的學科專業,探索跨部門協作的多元地方動態治理可能性,並逐步實現「以地方公民社群為行動核心的新地方公共治理模式」,建立具備韌性治理特質的地方民主發展基石。

在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課題中,暨南大學人社實踐團隊與地方社群共同組成行動研究團隊,伙伴包括清境在地協會、天文社團與部落組織等,並提出「星空山城」的構想。此構想旨在結合天文資源、賽德克族文化與山林生態,透過多方利益轉譯的過程,促使部落重新參與空間生產,探索多元共生的可能性。

星空山城並非僅是一個願景,而是多方行動者合作的實踐成果。例如,翠峰天文教育園區作為合歡山的門戶,開始與賽德克族部落合作,開發具文化內涵的營隊活動,讓參與者在學習天文知識的同時,也能體驗賽德克族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智慧。同時,清境商圈的業者攜手部落,共同營造以賽德克族文化為主題的場域,展示部落工藝、食材與故事。透過這類合作,文化與資本展開對話,使暗空與賽德克族部落兩條原本平行的軌跡逐漸交匯。


圖:翠峰天文教育園區與部落合作舉辦賽德克族獵人知識導覽活動。(陳嘉霖/攝影)

暨大團隊亦試圖從暗空倫理的層次以找到多元共生的銜接點。我們發現,賽德克族文化對黑夜的詮釋,其實與國際暗空理念高度契合。賽德克族相信,萬物皆有靈,與山林、河流及星辰共生共息。夜空是生命流轉的舞台,也是靈魂交流的橋樑:動物的活動、植物的生長、狩獵的時機,皆依賴純淨的夜空。在他們的文化中,夜空如同祖靈的眼睛,透過星光與月光與後人對話。然而,現代的光污染不僅破壞自然,更中斷了這種神聖的聯繫。因此,珍視夜空、減少光害,成為維繫靈性與自然平衡的關鍵行動。夜晚在賽德克族文化中具有深遠意義。夢占與火占在黑暗中捕捉祖靈的訓勉,指引族人邁向更卓越的生命境界;沉靜的夜晚則是族人凝聚的時刻,圍繞火堆,分享日常的心靈交流。這些文化價值展現了賽德克族對夜空的深厚情感,亦能為國際暗空規則注入了更深層的本土文化意涵。


圖:清境業者與賽德克族部落合作的文化市集。(陳嘉霖/攝影)

小結

合歡山暗空公園的成立,不僅代表了臺灣暗空保護與永續旅遊的重大成就,更揭示了在資本、文化與自然三者之間尋求平衡的複雜性。這片土地既是星空旅遊的舞台,也是賽德克族的精神家園。然而,資本市場與國際暗空規則的介入,卻使賽德克族文化與其對夜空的深厚連結逐漸被邊緣化。如何在暗空治理中融入地方文化與原住民族的聲音,並探索多元共生的可能性,是暨大團隊在地實踐的重要課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星空山城的構想為資本與文化的對話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踐場域。透過諸如清境商圈與賽德克族部落的合作模式,我們看到了跨域治理與文化復振的潛力。下篇進一步探討在多元共生願景下,如何透過協作與倫理對話,重新建構合歡山的空間治理秩序,讓這片土地上的星空、文化與生態共譜和諧新篇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