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82

文章分享:


地方與文本交會的入魂時刻(下)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津奈木美術館開館之後,為了提高居民的參與,除了策劃展覽,也邀請藝術家到當地駐村,在三至四個月的停留期間和居民交流,創作的作品再由美術館收藏。另一種更為長期運作的方式,則是居民參與型計畫。這是以地方居民為中心,由居民擔任實行委員,與藝術家一起進行深入的討論後,一起規劃製作藝術展覽或舞台表演活動,為期一到三年。由於時間拉得夠長,能讓藝術家有機會深度認識津奈木的過去與現在,從外部觀點挖掘地方的資源和特長;在地居民則能和藝術家從陌生人變成朋友,共同細火慢燉,創作出雙方合意的作品,同時也為地方培育了文化藝術的推廣人才。


圖:津奈木美術館內景。

直視傷痛,將創作者與文本再次帶回現場

2021年是津奈木美術館開館二十周年,在這關鍵時間點上,館方決定重新回顧創館的起點——水俁病開啟地域再生的契機,以此進行紀念活動。然而,不論是在水俁或津奈木地區,水俁病經常是居民避而不談的往事,這個疾病不但帶走了自己親愛的家人與鄰人,也讓居民分裂、各擁立場。引起公害的窒素公司,至今仍有許多居民在裡頭任職,它一方面為地方帶來繁榮,另方面也讓在地付出沉痛的代價,使得居民反應兩極、立場迥異;再加上擔心舊事重提,會揭起傷疤,而不名譽的過往也可能影響地方發展。這些複雜糾葛的心理、政治、經濟種種因素的牽絆與考量,讓在地人很少能夠直面水俁病。館方希望找到一位能陪伴居民直接面對水俁病議題的藝術家,而後雕塑及裝置藝術家柳幸典,以其在國內外創作許多回應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作品的豐富經歷,且富含批判性跟和幽默感之特質而雀屏中選。

2019到2021年期間,柳幸典在年曾多次在津奈木町停留,拜訪町內各個景點與資料館,並和居民、公所職員回顧過往歷史,一起討論及發想。柳幸典提出將過往兩位與水俁病緊密相關的創作者及其出版作品,再次帶回歷史現場的構想。

第一位創作者是作家石牟禮道子(1927-2018),出身熊本縣天草的她在幼年時移居水俁,原本是一位醉心於詩歌的家庭主婦,有一次在醫院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聽聞了水俁病患者的經歷,令她大受震撼。從此加入支援水俁病患者的社會團體,並在1969年出版了《苦海淨土:我的水俁病》(《苦海淨土:わが水俁病》),書中描述了不知火海(受到污染的八代海,在從前因海上會出現如海市蜃樓的不知名火光,而被當地居民稱為不知火海)豐饒如淨土的生活景致,更深刻記錄了水俁病患者及其家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的實況。石牟禮道子透過實際採訪患者家庭,加上參與爭取患者權利團體,直接觀察肇事企業和日本政府爭相踢皮球、推諉責任的冷酷行為,並能以其文學之心寫出水俁病患者的真實處境,《苦海淨土》因此深深撼動了日本社會,也讓輿論更加同情受害者。


圖:石牟禮道子著作。

第二位創作者是攝影師William Eugene Smith(1918-1978),曾出入煙硝戰地,帶回前線寫真的他,在1971年來到日本與美日混血兒Aileen Mioko Smith成婚,兩人相偕前往水俁採訪。Eugene Smith以鏡頭直視水俁病患者身體不自然扭曲卻與家人如常生活的樣貌,更捕捉了企業高層出席協商會時,表情冷漠令人憤慨的模樣。而在一次到窒素公司旗下工廠採訪的過程中,Eugene Smith和前往抗議的患者及記者,被暴徒襲擊,他在混亂中被重擊後腦勺而導致一眼暫時失明,攜帶的照相機也全毀。這樣歷險所拍攝的第一手照片,加上Aileen長駐水俁三年的圖文記錄,最終集結成攝影集《MINAMATA》(日語水俁之音)於1975年在美國出版,日文版則在1980年問世。


圖:2021年重新在日本出版的《MINAMATA》。

舊文本以新姿態重現地方

柳幸典結合石牟禮道子的作品,與居民們共同創作「石靈之森」與「入魂之宿」二件大型戶外作品。「石靈之森」是在銀杏林中埋放約一百二十個大小不等的巨石塊,部分石塊切割後嵌入自動聲音播放器,這些在石群中飄揚的人聲,有的是居民朗讀石牟禮道子的詩作,有的是傳述水俁病的記述,有的是在地民俗藝能《平國六方舞》(平国六方踊り)的伴奏吟唱,讓到訪的人們能在風聲、林聲與石裡人聲交響中,感受到言語有靈,還有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量。

「入魂之宿」則是在舊赤崎小學裡,利用游泳池的舊更衣室打造一間可供觀展和住宿體驗的空間。在一樓特別隔出的幽暗隧道裡,運用潛望鏡的原理,以鏡子反射出屋外海天接壤的景色,來呼應石牟禮道子詩作〈入魂〉所描述:在如鏡的不知火海上,當黃昏時刻暮色落海,大海彷彿將天空吸納進來,如同入魂。而原先的游泳池則從中鋪設一條下行步道,讓人們能行走其中,就像沒入水裡,用近乎水平面的視線,一覽周遭萬物在不知火海共生的景象。入魂之宿四周的植物,是柳幸典和居民討論後,在津奈木美術館育苗及民眾家裡培植,最後才移植到此地,隨著季節遞嬗,四季各有不同表情,同時也見證了入魂之宿的落成及變化。


圖:入魂之宿中以以鏡子反射出屋外不知火海海天接壤的景色,鏡面上則節錄石牟禮道子詩作〈入魂〉的句子。

2021年9至11月,津奈木美術館舉辦了「Eugene Smith與Aileen Smith所見的MINAMATA」攝影展,這是在水俁病受害地區內,第一次有公家單位展出Smith夫婦的創作。除了較為人所知關於水俁病患者日常和訴訟的照片外,為了能讓更多人來了解及重新評價Smith夫婦當時的作品,館方除了選出攝影集中的代表作,也透過Smith後人的協助,首次公開七十件Eugene Smith鏡頭下的水俁鄰近地區風景及人物影像。這些作品在展覽結束後,由Smith家族捐贈給美術館作為永久典藏,而能留在當地,繼續述說過往的歷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那年,由強尼戴普主演、改編自Eugene Smith著作及經歷的電影「Minamata」(臺灣譯作「惡水真相」)正好在日本上映,津奈木美術館考量該片為了劇情而有摻雜了許多與事實不符的內容,因此斷然拒絕與片商合作在當地播映。


圖:入魂之宿全景。

長年任職於津奈木美術館,不論是赤崎水曜日郵便局或是邀請柳幸典與居民協作共創的過程中,都能看到研究員楠木智郎在其中貢獻創意、穿針引線的身影。他認為:「美術館是作為津奈木町向外敞開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在地居民能接觸外界多樣的價值觀,津奈木的魅力及關心議題也能藉由這扇窗,傳達給外部的人。」一所能讓多元的創造力、價值觀如同陽光與風,自由流動在地方內與外的美術館,透過藝術創意行動邀集人們一起來挖掘自己與他人的感性經驗、傷痛記憶、創作文本……,經由重新的閱讀、思考、詮釋與傳遞,便有機會將過去的經歷和話語,揉塑成眾人想望的共同未來。並且再次撫去傷痛,為地方注入靈魂。


*本文原刊載於《臺灣出版與閱讀》113年第1期,感謝國家圖書館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地方與文本交會的入魂時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