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097

文章分享: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下)

作者 / 陳美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地方知識的生產者:「食創課」如何創造地方感與地方意識

在第一學期「食創課(一):空間篇」的課程推進過程中,學生們從個人對居家「廚房」空間的觀察,指出主要的居家飲食料理者、廚房的空間格局與擺設,以及個人偏愛的食物等攸關私領域「食空間」的觀察與探究,逐步延伸至校園群體的食空間踏查。

在「中央廚房現地踏查」與「共憶繪中央廚房」的課程中,學生們跟著營養師的腳步,踏進為興仁本校師生及周邊學校備餐(約供餐690人),且已營運超過二十寒暑的中央廚房。在營養師專業且嫻熟的空間導覽與料理設備說明,以及食材採購、空間收納等各項廚房大小事的陳述與引導下,學生們對於校園食空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甚至在離開中央廚房後,利用一小段問答時間,逐一解惑個人對中央廚房的未知。

再者,透過兩人一組共同討論與再回憶的方式,輔以於中央廚房現場拍攝的照片,鼓勵學生們「共憶繪中央廚房」,結合個體與他者的空間記憶與感知,描繪出主觀和客觀性兼備的中央廚房空間圖繪。在校園實體運作食空間的踏查與繪圖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有機會探索未知的校園空間,認識學校的空間特質,甚至更進一步理解並建立個人對於校園食空間的知識與地方意象。

在「食創課」學生未進入學校位於理學大樓旁的中央廚房前,他們對於每日料理營養午餐的廚房空間所知有限。甚至,多數學生未曾踏入其中,更不可能知道這個設備齊全的中央廚房,不僅有專人負責採購、管理食材,以及進行營養調配、規劃菜單,每日還要供應鄰近學校七百多名師生的餐食。這個浩大的午餐備餐任務,每日在校園的中央廚房中持續運作著。在實際由營養師帶路,詳實介紹空間,甚至是大小廚具、設備規劃的講解與說明後,學生們以拍攝照片和筆記的方式,逐漸掌握廚房的空間格局 、使用動線,以及其中耐人尋味的各式用品和食材。

此後,透過兩位學生一組的合作模式,在「中央廚房共憶繪」空間圖像描繪過程中,再次展開對廚房空間的探究與觀察,以圖像的形式再現他們記憶中的校園時空間。這種由陌生趨近熟悉的空間意象,著實也讓進入空間、以圖像再現空間記憶的學生們有機會反思個人與空間的關係,並形成特有的地方記憶。


圖:營養師仔細地為學生們導覽解說廚房中器具的使用方式。


圖:學生們兩兩一組回憶比對照片,描畫結合個人和他者的中央廚房空間圖繪。

在地食空間的風景意象:昱豐商行與九九肉干

而在以「社區」作為大尺度空間探究的前提下,學生們走出校園,進入社區中食品店家的中央廚房進行觀察與訪問。同時,在學習單的引導與輔助之下,針對在地經營多年的食品店家「昱豐商行」(麵包、糕餅店)和「九九肉干」進行店家經營特色和中央廚房空間規劃與運作的現地考察。

昱豐商行的經營者林瑞和在介紹烘焙廚房的特色器具和空間規劃之餘,更針對所製作的食品之特色和用途進行詳盡的說明,同時分享現烤出爐的麵包點心,讓學生們不僅進入實體的烘焙空間觀察空間之特色,還沈浸在濃郁的麵包香氣中,實際感受整體食空間的特有氣味與環境氛圍。「九九肉干」的負責人蔡家瑞則帶領孩子們進入充滿懷舊氣息的「銀座街」,從肉干店的食品製作和中央廚房特色介紹,揭開學生們認識在地經營多年,且已成為前鎮指標性食品的店家歷史。


圖:「昱豐商行」經營者林瑞和解說傳統烘焙和糕點的特色與用途。


圖:「九九肉干」負責人蔡家瑞帶領同學進入懷舊的銀座街認識店內中央廚房運作。

在進入社區空間的過程中,學生們對於在地環境的熟悉感,成為個人與社區店家和空間建立情感連結的方法。特別是,在由校園走入社區店家空間的路途上,學生們往往能夠透過日常性的空間行走經驗和場域特質,指認出個人和群體的生活路徑,並由講述與分享發生在路途中的相關人事物,深化對社區空間的再認識與再理解,並有可能逐步形構出具有在地性特質的地方感(即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所指稱的「導源於內在熟悉知識的『地方感』」)。

社區踏查當日,我們一群人走在前往前鎮第二公有市場的路上。循著以下的路徑:從德昌路過個馬路,就是興仁公園,然後走在公園的人行道上,沿著鎮陽路往前鎮河緩步而行,歡聲笑語中跨越鎮榮橋,再沿鎮東五街行去,橫越近乎感覺不到道路痕跡的新生路148巷後,穿過鎮榮街、鎮州路、鎮賢街52巷等街道,就進入滿溢綠意的鎮陽公園,最後穿越前鎮舊聚落的主要道路前鎮街,即進入串聯市場和街區的前鎮一巷,抵達約訪的昱豐商行和九九肉干。看似尋常化的生活路徑,處處充滿著學生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可以在某一個道路轉角指出住家的位置,甚至可以詳實的陳述每日上學路上所見。顯然,那一趟前往社區食空間踏查的路徑,滿溢著他們在社區生活的光景與記憶。這亦不外乎是一種深化地方記憶的方法。


圖:以前草社區的尺度,設定由興仁國中步行到昱豐商行的路徑圖示。(改繪自Google Map)


圖:從校園到社區的實際踏查行走路徑圖示。(改繪自Google Map)

「食創課」創造新的人地關係

從人地關係建構的角度來看,面對一個實質且真實存在的地方,人與人之間就會建立起相互關懷的網絡,透過具有情感維繫的物質環境,則會形構出表徵實質在地性意義的地方知識。因此,「食創課」試圖由個人食空間(家庭廚房)、校園食空間(中央廚房),以及社區食空間(食品店家的中央廚房)的實質環境踏查與記錄,整合公私領域食空間的地方知識與認同,模塑出具有前草在地環境意象的地方知識。透過課程的推進與實作演練,食創課的學生們則是以地方知識生產者的角色,持續為社區創造出更具在地特色與內涵的食文化介面和語彙。


【延伸閱讀】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