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069

文章分享: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上)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合群新城」的前世、今生與來生

1946年,台灣的人口約為610萬人,但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迅速增長至755萬人。[1] 這其中的大部分新增人口是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軍公教人員及其家眷。為了解決這150萬以上新增人口的居住問題,政府開始興建簡陋房舍,並根據新住民的軍種、職業和特性,將他們分別聚集在特定區域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眷村。

隨著社會變遷,1990年代以後,由於眷村的老舊改建、第二代人口外流等因素,眷村的居住人口比例急劇下降。到了2012年初,國防部開始收回眷村土地,位於高雄左營全台最大的海軍眷村面臨拆除危機,原址將用於興建國宅。而在舊眷村改建為新國宅的過程中,環境的快速變化為在地社區帶來諸多挑戰。

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下稱左營團隊)合作的「合群新城」,所在位置前身為自治新村。自治新村的發展可追溯至1949年,當時海軍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倉庫改建為眷舍(這部分被稱為「老自治」),日後隨著需求增加,向外擴建連棟式平房(稱作「新自治」),鄰近區域於1986年合併為「自治新村」。2010年,自治新村的眷舍已陸續改建為新的國宅社區,稱為「合群新城」。


圖:自治新村的活動中心。(來源:左營軍區故事館臉書粉專

「合群新城」地處左營區合群里,目前的里長為已連任兩屆的倪同慧女士。合群新城的住戶大部分來自鄰近的合群新村、建業新村、自治新村、崇實新村、自助新村、自立新村、自勉新村、復興新村等眷戶。而自治新村經過改建後,重新劃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七個區域,目前蓋有23棟外觀相似的集合式大樓,每棟建築地上14層,地下2層。

從下圖可見,這片新建集合式住宅區位於海軍軍營東側,軍校路以西(包含建業新村,以及廢棄的合群新村舊眷舍),往北即是楠梓區(尚未有從合群新城至楠梓的聯通道路),往南則是海軍大操場與提供餐飲宴會使用的四海一家,使得「合群新城」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


圖:合群新城周圍環境。(改繪自Google Map)


圖:合群新城周邊閒置已久的空地近期開始施工。

合群新城的地理位置受到原有軍方設施限制,四周未有直達的聯外道路,如同處在城市的角落深處。然而,這裡居住了將近3,000位居民,大多數為中高齡長者。因為社區周圍腹地為國防部所有,開發商業設施不易,過去14年來,居民面臨著生活機能不足、交通不便等困境,社區中少了繁華的人車喧囂聲,居民們常自嘲合群新城就像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因此居民們很期待市府規劃的「新台17線」路網通車。新台17線即將於今年10月動工,預計2026年能完成貫穿舊左營由南至北的聯外道路,未來不論往鼓山區或楠梓區將會更為便捷,再加上高雄的各科學/產業園區也正陸續成立或擴編中,發展北高雄經濟的同時,建置完善的聯外交通路網更顯急迫。


圖:新台17線南段主要計畫變更案。(來源:陳其邁 Chen Chi-Mai臉書粉專

2024年8月16日,由高雄市文化局辦理的「左營海軍眷村保存與發展說明會」(後簡稱說明會)是繼去年徵詢在地鄉親及公民團體意見後,再次邀集眾人討論後續各項規劃。其中,合群新城通往軍校路的主要幹道「緯六路」,因應新台17線南段工程以及駕駛會車安全等考量,將進行拓寬工程;緯六路周圍道路的公共設施工程,包括社區記憶公園、公廁、停車場等,也將於明年底完工。

此外,讓居民們更為期待的是「聯合里民活動中心」的工程。由於早期合群里與他里共用的里民活動中心被斷定為危樓,而無法使用,居民們苦無休閒活動的地方,僅能繞著合群新城的道路散步,隱藏著安全性的問題。經過了數年爭取,市府規劃將緯六路上的一棟廢棄眷舍重新整修為聯合里民活動中心,預計今年底正式啟用。

原先在合群新城僅有一間超商與合群福利站,居民若有更多購物需求,需搭乘交通工具到商業機能較發達的左營大路採購。對於身體機能退化的長者而言,他們僅能選擇搭公車或步行30分鐘到左營大路,還必須忍受高雄炎熱的氣候,讓許多長者寧願待在社區中簡單過日子。經過多年爭取,全聯超市將在今年底完工啟用,居民們紛紛興奮地說:「社區中終於有可以買菜跟生活用品的地方了!」


圖:合群新城內的萊爾富與合群福利站。

另外,合群新城閒置空地的問題,也有了新進展。早先在眷區改建時,有自治新村的眷戶不同意拆除,因此有多處眷舍被視為釘子戶。在漫長的抗爭與協調的過程中,合群新城的國宅施工工程陸續完工,最終釘子戶拆除,但建物拆除後的空地則閒置了數年,直到近期才開始動工,預計將興建社會住宅。相信不久的未來,合群新城將有更多的人車喧鬧聲,而不再是孤懸城市一隅的「世外桃源」。

【合群人】行動方案的起心動念

時間回到2023年2月,左營團隊前往拜訪崇實里里長,當天與會的還有港都社區大學主任,以及自助里前里長,他們皆曾為眷村子弟。由於崇實里與合群里都同樣歷經眷村改建成國宅、新建案的過程,他們聊起了十多年前眷戶們搬遷到合群新城的往事:在移居之後的前兩年,陸續有好幾位過往的老鄰居過世;由於合群新城23棟建築物長得很相似,時常有長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因而害怕出家門,加速了長者的生活適應能力退化。

2023年9月15日,我參加了高雄市文化局主辦之「左營海軍眷村保存與發展計畫說明會」。這場會議源起於2010年左營海軍眷村被登錄為高雄市文化景觀,保存了近59公頃的舊眷村與千戶不同形制的老眷舍,因此透過說明會向市民說明實施的規劃,並開放民眾與相關團體發表意見。在說明會現場,我卻看到了兩三位居住於合群新城中的居民高舉著牌子,上頭寫著「加速發展!不再空轉!」、「緯六路拓寬」,而已80多歲的長輩則發言:「我們已經等十幾年了!我們還有幾個十年?」當下的畫面著實震撼。他們述說著當初政府希望眷戶們移居到合群新城提出的承諾:包含社區中有郵局、菜市場等,但十幾年過去了,社區中的商業機能、行政機構寥寥無幾,合群新城居民們的感受是「被遺忘了」。


圖:合群新城。

左營團隊從過往在眷村社區實作的經驗發現,眷村內部緊密的人際互動與特殊的社會環境,會使居民形成相似的生活習慣、行為及傳統,而對眷村內部的鄰里與空間產生強烈的依附感和歸屬感。面對改建後的新集合式高樓住宅,以及鄰里關係的破碎、生活機能的急遽變遷時,新環境無法同時滿足他們物理與心理層面的需求,致使居民產生疏離感。因此,我們嘗試在社區中建立多樣化的合作平台,串聯社區中的異質性群體,提供互不認識或不熟識的居民連結、互動的管道,並探究社群網絡的各種社會關係,以促進不同群體能共享社區資源,凝聚新的社區意識,同時一起發想未來社區發展的新方式。在共學、共伴、共創的過程中,希望能對居民的心理韌性有正向影響,並進一步增強社區的韌性。

2023年9月18日,我們前往拜訪合群里里長倪同慧女士,並與合群新城的住戶們聊天,希望能更了解居民的真實想法。後續,我與倪里長多次討論行動方案的具體內容,並結合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的眷戶共同合作,再商請高雄市燭光協會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的伙伴們,請他們協助發放課程宣傳單給他們的關懷個案(獨居長者),而我再招募之前在西灣學院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生來當「金孫團」成員。最終,結合眾人的力量,而催生了行動方案【合群人—多媒材創作課程】。(待續)


[1]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百年人口歷年資料」。取用日期:2024年8月29日。

【延伸閱讀】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