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479

文章分享: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中)

作者 / 唐淑惠、劉家銘、曾子郡、金雯雯、李瑞源

【編按】前陣子,關注地方生活型態的MOOK《地味手帖》推出了「地方刊物行不行」的特輯,書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並分析近五年持續發刊的獨立地方刊物,以及改頭換面繼續刊行的地方政府出版品。再搭配地方刊物參與者的深度專訪、對談紀錄,來回答以下問題:「發展近20年的臺灣地方刊物,在不同世代的創刊更迭下,是為了記錄文化、自我認同、建立關係,還是改變地方?在多媒體時代,仍想大聲提問,地方刊物在當代究竟行不行?」

國科會人社實踐計畫執行至今,在大學團隊與地方連結的過程中,地方刊物也經常作為雙方協作的一種方式,其中持續最久的是由暨大團隊和眉溪部落合作的《眉溪報導》(2015-2020)。先前在編纂《島嶼習作: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行動紀實》一書時,曾有幸邀請《眉溪報導》的執行團隊,實際分享他們在編輯發刊期間的所見所思所惱;團隊成員亦發揮創意,用接棒書寫的方式介紹自己,並進一步述說透過參與部落報,自己如何與居民互動、重新認識部落,甚至從我變成我們的經驗。

大學與社區交往,一起協作地方刊物究竟行不行?相信讀者朋友會從這篇舊稿新刊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圖:《眉溪報導》編採團隊不只發行部落報,還為部落下一代辦理小小記者營,帶領孩子探索自己的家鄉。

【第三棒】

是文學和韻芳老師拉我進來的。我,曾子郡,A 型水瓶座。出生於眉溪部落, 但到這幾年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的家 鄉。我從國小就開始自己搭公車到埔里上學,每天都會來回部落。一直到大學畢業後,大家都覺得我應該要考公職, 於是我回埔里又讀了兩年書。在這段時間,我回部落時都有聽到南豐社區理事 長王嘉勳在做的事,有一次嘉勳遇到我說:「振興文教基金會有缺行政人員, 你要不要試試看?」我想說反正可以邊 看書、邊做行政業務好像不錯,就答應了!

結果這一待就是五年,也開始在部落創業,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回鄉不設限

剛去基金會工作時跟我想像的不太 一樣。因為是在做部落田調與生態調查,對完全沒接觸過的我來說,一切都得重新學習,不論是跟著部落長輩製作 狩獵陷阱,或是和同輩的青年練習學 家屋導覽,這時候才重新開始學習部落的文化。嘉勳也帶著我到別的部落去看看,我看到南北部的部落,其實滿有規 劃性的,而且他們有想法,想幫部落做 一個產業出來;回頭看我們自己,就覺得我們仁愛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算是嘉勳吧,我常常在一旁看著他,許多事情他都是親力親為,像是蓋家屋也會跟著下去撐樑挑土,遇到該做什麼事他也很少遲疑。像他這麼強的人都這麼願意動手去做、去學,我還有什麼資格說不要?加 上我自己的個性算是比較隨和的,別人 找我做什麼事,我通常都很願意去做。做久了,就有自己的舞台了。

與暨大的相遇

在這段時間與暨南大學開始有接觸,是因為陳文學老師與邱韻芳老師, 他們會在部落做一些活動,另外還有原 住民專班與眉溪部落課程的關係,除了 這些,暨大也邀請我們去暨大的小米園建蓋賽德克的穀倉,因為這些機會,讓我更進一步地接觸到暨大,也認識了不少的朋友,讓我覺得回鄉這條路一點都 不寂寞。

我不是很會寫文章,但是部落報的編輯會議我通常都會到,和大家交流資訊、聊聊天。其中,我覺得對我最有影響就是發報紙,畢竟我從小不常在部落,但透過每個月挨家挨戶發送部落報,遇到村民就點個頭打招呼,好奇的人就開始問起我爸是誰,我阿公是誰。或許就是因為發送部落報,很多人常看到我穿梭在街頭巷尾,當南豐社區發展協會要改選理事會時,嘉勳鼓勵我參選理事,才能多為部落做點事,最後,票數還不算低,是最年輕的理事。

意外的創業之路回來愈久,我愈相信,只要肯做,機會自然會送到你手上。有次嘉勳鼓勵我們幾個年輕人提案創業。當時我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想到我女友對烘焙很有興趣,就想,如果餅乾、麵包是用部落的食材去做搭配,應該會滿特別的,那就來做個「有部落特色的烘焙坊」吧!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竟然在第一年就得到原民會的創業計畫的支持。

在提出創業計畫的過程中,淑惠與我討論,怎麼讓我的生涯規劃與部落報結合。後來,我們想到,因為我們想用部落農作物做為烘焙的主要食材,那不妨來採訪一些自然農法的農人或創業有關的議題吧。因為有寫稿出刊的壓力,我就當作鞭策自己前進、累積的動力,期待對自己或對部落都有一些新的累積和收穫。

回到部落的這段日子,我認為要在部落做一件事情,是要看做事的態度——負責而不是敷衍的,甚至是要給別人看你在做什麼,如果你什麼東西都沒有,你還要部落的人相信你什麼,以要做就是要做出東西來。我對我自己 未來的想法是,希望我可以帶動部落的產業,還有讓更多的部落青年回到部落裡做自己想做的事!


圖:編輯會議中,成員們能交流部落情報,討論採訪主題和報導呈現方式。

【第四棒】

是子郡拉我進來的。我,金雯雯, O 型獅子座,一個來自臺南的女生。24 歲大學畢業後便到臺北擔任教職,又因為結婚的關係,輾轉來到南投縣仁愛鄉 眉溪部落。初來乍到,我心想怎麼有個 地方可以美麗的像一幅畫,所有一切都 是渾然天成,每個角落都是一幅無可取代的畫。

那時候的我做過很多工作,曾經與先生一同開小吃店,也曾到苗圃工作,也曾到山上當拔草工或是採咖啡豆、苦茶油籽,曾到國小擔任代課老師,也曾到國小附幼當幼兒園老師。有了孩子之後,我決定在家當個全職媽媽,卻在一 次因緣際會下,部落的鄉民代表——林婷立小姐找上了我,希望我能擔任文化部參與式預算計畫的安親課輔老師,我答應她了。開始上課後,安親課輔伙伴 子郡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加眉溪報導,我又答應了,不久之後就正式加入編輯團隊。

沒多久我便參與眉溪報導的第一次團體討論,正式認識伙伴成員,裡面的工作人員都非常親切,每一次的討論雖然大家意見都不盡然相同,但是最終都能找到溝通的方式。每一次的採訪總是讓我感到非常緊張,眼前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的人,聽著他們過去的故事,彷彿自己身歷其境,每一場活動,除了自己參與以外,還要拍照並且記錄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歷練。我由衷地喜歡這份工作,不過當然也會有碰壁的時候。例如有一次我想採訪某學校的幼兒園,但園長卻告訴我怕接受採訪後,假如說話不得體可能會使家長誤會,於是我們就改了另一種撰寫方式,雖然這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卻較為中立;也有些人一開始答應接受採訪,但是後面又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取消採訪。 因為我自己的本行是學教育的,所以會特別留意有關教育的資料,或者找尋可以令人省思的題材;也許這只是剛開始,也許我們現在默默無名,但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棒的!(待續)


【延伸閱讀】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上)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