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872

文章分享: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上)

作者 / 郭怡棻

五月初的鹽寮,太平洋的風從海上陣陣吹來,帶著潮聲與鹹味。臺十一線公路上車行匆匆,揚起塵沙,路旁一位短髮及肩的女子露出笑容,揮著手招呼我們。她是塘芽,我們這次拜訪的對象之一。

跟隨她的腳步,走進一條碎石子鋪成的幽徑,拐個彎就來到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屋子四周被綠意包圍,屋前擺放多張拼組的椅子與桌子,還有劈好的柴火和仍有餘燼的火盆。橄欖綠與黃色系色彩交融塗抹而成的牆面上,用白色顏料大大寫著「時刻旅居」四個字。

在女主人引領下,我們打開了紗門步入屋內,這是一間充滿主人個性與生活感的開放式廚房,中間有一張長橢圓形的原木餐桌,四周的櫃子上擺放著料理所需的鍋碗瓢盆和綠色植栽。與火爐相對的牆面上掛著吉他形狀的時鐘,用廢棄木料釘成的架子上立著各種CD、料理食譜與綠色生活書籍,以及一罐罐儲放著像是醬料、醃漬品、乾燥香草的神祕玻璃瓶,似乎打開它們,就能通往深邃美妙的味蕾新世界。


圖:塘芽和小岡一起打造的時刻旅居。

圍坐餐桌旁,在溫暖明亮的燈光下開啟了交流,開朗愛笑的塘芽不時用自家烹煮的薑茶或友人相贈的食物「餵食」我們;更多時候,她以那雙清澈大眼認真注視我們,徐徐道來她如何從日復一日快要窒息的日常出走,踏上一趟尋找生活本質的旅程。

出走

就像大多數的臺北孩子,塘芽第一次離開臺北到外地長期生活是在大學時期,求學加上畢業後的工作讓她在臺南待了七年。告別熟悉的臺北,府城濃厚的人情味深深觸動了她,見面不到兩三次的人總是主動招呼、有問必答,熱心提供租屋、修摩托車等生活情報,幫助她迅速就地安居,還有好幾次停車時,路過的陌生人主動協助移車。這種人與人友善互助的關係,是她過去很少感受到的,也讓她發現「臺北不是我的全世界,原來世界是要一直去開展、一直去探索。」

後來,為了家人的期待,也為了有多一點時間陪伴父母,塘芽回到臺北當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擁擠的城市裡,每日緊湊的工作,在只允許有電話聲不能有音樂聲的環境不斷重複,愛好創造與音樂的心靈被俘綁,慢慢失去彈性。「忙碌的生活/總少了點什麼/我渴望擁有我自己的天空」,日後她在自己創作的〈尋找〉這首歌裡這樣唱著。

檢視自己的生活,觀察身邊朋友的情況,塘芽開始有了疑惑,「人從小不是都活蹦亂跳,爸媽還會帶你出去接近大自然,可是為什麼越活越大,越來越像一個機器,每天在生產線上重複一樣的動作,上班下班打個卡,遲到十分鐘還要被扣一百塊?」疑惑一旦冒了芽,就在心裡滋長蔓生,催促她走出去了解島嶼上是不是還有其他人跟她一樣有相同的困惑,有的話,又是如何處理的。這時候,愛貓布丁的離世,更讓塘芽「開始看清學著放下很多事情」,安了心神下決定。

提出了辭呈,老闆以六個月的年終獎金挽留,一般人都會想只要再待半年,獎金就能到手,「可是我覺得我在這邊過一天靈魂就消耗一公斤了,這是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她說自己還有夢想要追求,老闆告訴她:「夢想是很可怕的喔,妳要不要追求一個穩定的生活,因為夢想沒有辦法養活妳。」她笑一笑說自己會想辦法,謝謝老闆的提醒,也揮別了穩定的生活。

旅行

「一旦踏上了去流浪的旅程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這個世界比想像中的要遼闊太多太多了!」 ──塘芽,《DEMO1》專輯文案

2011年夏天,帶著僅有的積蓄,旅行第一站,塘芽來到了距離花蓮市區車程二十分鐘的鹽寮,參加一群藝術家舉辦的市集。在這裡,她遇見了在市集為眾人烹製料理的小岡。餐飲學校畢業,曾在餐廳工作過的小岡比塘芽更早步上尋找不同生活方式的旅程,他在旅行途中四處打工,學會了廚藝之外的木工、水電技能,沿途結交不同背景的朋友,其中大部分是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物質生活簡單,精神生活卻十分富足,他們誠實地回應自己的天賦,在不同角落默默從事思考性與創造性的工作,這樣堅定強韌的生命姿態深刻影響了小岡。

在市集因料理結緣的塘芽和小岡,之後一起結伴同行。小岡帶著塘芽拜訪他熟識的藝術家朋友,走進不同人的家裡,認識各種生活型態。塘芽說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看到許多勇敢的人,他們從年輕時開始創作,透過繪畫、皮雕或陶塑等方式維生,還能生養兒女,撐起一個家,並不是只有上班賺錢才是人生唯一的路徑。「妳要相信妳自己,妳只要願意相信,去哪裡都可以唱歌,也都會有機會。」從小熱愛音樂,也曾組團演出的塘芽,從這些朋友的反饋,在迷霧中逐漸辨識出自己未來能夠前進的方向。


圖:塘芽與她的專輯。

談起旅行的意義,塘芽說:「旅行對我很重要,是它讓我有機會去釐清我很疑惑的事情。有時候想很久的問題,走在一個離開這個熟悉環境的路上,這個答案會自己突然出現。在那走路的過程,會有很多的比較,看到這裡的建築、看到這裡的人,答案會慢慢凝聚,會有畫面出現。」

沉吟一會後,她說:「或者說旅行帶給我很多解答生活疑惑的一些靈感,這些靈感都是幫助我成為比較不抱怨的人。因為當你生活會抱怨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已經沒有養分了。養分不能依賴別人給你,你要自己去找,或是你自己能夠生養分給自己,那是最棒的。可是當你的內在是空洞的時候,你要去學著去尋找、去填滿,然後試著把比較悲傷的東西,試著在這過程裡面把它稀釋掉。當你內在擁有比較開心的、喜悅的,或者收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給別人了。所以這是旅行給我很大的獲得。」

旅途中

在以專長換宿的環島旅程中,塘芽和小岡曾受邀到嘉義布袋擔任音樂駐村藝術家。那時尚未完全茹素的他們,常有機會和當地朋友一起分享剛從漁船卸下的海鮮,或是當地栽種的蔬果。和在地人一起享用當季新鮮的食材,打開他們新的味覺感受,重塑他們對料理的想像。

尤其一位從鹽場退休的阿伯,為了守護家人的健康,以往耙鹽的雙手改握鋤頭,在田地上種出新鮮無農藥的蔬果,自給自足。「田裡的草莓是一顆一顆放在葉面上,小心呵護長大,我們去參觀時,他還分給我們,我們很奢侈地把它變成沙拉,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草莓。他種的大陸妹可以直接包沙拉來吃,非常鮮甜。」塘芽露出沉醉的表情,描述她在田間吃到新鮮食物的滋味。

更重要的是,這種新鮮無毒的美味沒有經過任何昂貴的檢驗認證,也無須透過貨幣交易,「一切都是很直接的,我對你好,反正我有種,我就分你啊,我不會賣你。」這種信任、分享、交換、照顧周遭的人際互動方式,更增添食物入口的滋味。那一刻,讓兩個旅人有了回家的感覺。而這樣在食材產地裡,人與人交流的直接感動,也觸發了小岡後來在料理上非常在乎家常菜這件事情。


圖:廚房窗景

旅行一年後,兩人認為是時候該有個定點跟外界交流,也能作為旅行的中繼點,隨時準備再出發,便在塘芽新莊老家的車庫成立「岡發芽工作室」,以兩人擅長的料理和音樂對外承接外燴及表演案子。不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兩個人、一個車庫,狹小的空間裡朋友來來往往,又與家人同住,難免會相互干擾。這時候,一位住在鹽寮的朋友想要離開,塘芽和小岡則對花蓮念念不忘,雙方一拍即合,岡發芽工作室就順勢東遷到這棟位於太平洋邊的老房子來了。

濱海小屋

訪談一半時,塘芽領著我們走到房子的二樓,穿過木地板打開窗戶,太平洋的風等不及竄了進來。坐在露臺上,大海就在眼前欖仁樹和南洋杉的後方,四周除了遠方偶爾駛過的車聲,只有鳥鳴啾啾,一派風和日麗,讓人忍不住放空發呆。

靜默好一陣子,塘芽才揚聲續說入住這座幽靜老屋的故事。剛開始從城市搬到鹽寮,她看到蟲子、蜘蛛總會害怕地大聲尖叫,可是一個月以後,她發現尖叫沒有用,倒是重新接觸到大自然的自己,不能「把城市的運作硬嵌入大自然」,要學習跟這邊的動植物相處,去欣賞和尊重這些生物的生活型態。


圖:適合發呆與聊天的二樓露臺。

心念一轉之後,塘芽說自己慢慢地會整理房子了。過去整理房子時,只是把東西擦乾淨就好,習慣了這邊的生活方式後,她開始對於物件的去留有自己的想法,也對東西的擺設更加講究。原先老屋的使用空間僅在一樓,在她和小岡的改造之下,屋外的荒地被闢成菜園,料理時可隨手摘採香料入菜;作為生活重心的開放式廚房和音樂創作空間逐漸成形;堆滿雜物的二樓經過整理可以提供給多人住宿,戶外露台則能讓人聊天發呆。

雖然凡事親力親為,盡量使用環保與回收建材,不過在修整房子過程中,小岡與塘芽也曾陷入資金不足的困境。直到某天,一位朋友突然打電話來問候近況,提到小岡與塘芽曾說過要到花蓮開背包客棧,並預約要當客棧的第一位客人。因為如此,「時刻旅居」有了第一筆收入,後來住宿預約與外燴或音樂表演的邀約總能「無縫接軌」,讓塘芽與小岡的創業之路走得顛簸卻能持續向前開展。

「我覺得老天爺是很神奇的,祂會聽見每個真正想做事情的人的訊號,祂會在你快沒路時給你指引的。」塘芽說。(待續)


〔相關連結〕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