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938

文章分享: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下)

作者 / 郭怡棻

合作經濟在社區的多樣性

在郁玲為大家清楚描繪合作社的背景知識後,怡樺特別針對伙伴們在社區工作的需求,介紹了英國Exeter street hall社區合作社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石岡傳統美食生產合作社香港中大女工同心合作社四個案例。

Exeter street hall社區合作社成立之因,是居民們想要搶救從小活動的社區老建築免於被轉賣改建的命運。於是訂出「不會心痛的金額」為募資標準,邀請鄰里從口袋中掏出五十英鎊,集資十八萬買下。社員們也為後續的營運著手規劃社區所需的課程與活動,由授課者承租,使用者付費。讓充滿成長記憶與社區意義的空間,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恆久盈滿人聲笑語。


圖:怡樺活靈活現地講述不同合作社的故事。

在臺灣,八八風災與九二一地震之後,由公部門分別扶持成立的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石岡傳統美食生產合作社,則能夠看到社區媽媽組成合作社接訂單,發揮自身縫紉、烹飪的特長,自立自足,為個人與家庭謀生計的堅毅身影。兩個合作社的社員,經由不斷地溝通、磨合、討論,實踐「一人一票,共同決策」的合作社原則的歷程,讓人佩服不已。

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透過長達一年多的社員討論,最後達成技術型人員薪資不再領取政府補助的共識,讓補助金僅挹注在行政管理的人事費,實際參與縫紉工作的社員則按件計酬。勇敢擺脫對補助金的依賴,以縫紉專業自食其力。而石岡傳統美食生產合作社的社員,每次接單出任務,就各自把行事曆拿起來核對,商量排班時段。每個人發揮各自專長,齊心分工,製粄、蒸油飯、烤蛋糕,不僅休假一樣多、薪水也一樣多。怡樺轉述石岡媽媽所說:「這是我們討論出來的」,民主治理的精神在此發光顯現。

香港中大女工同心合作社則是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及中文大學師生,協助一群在香港產業北移中國而失業的女工所成立。這群女工敲開大學之門,在校園經營小賣店,販售熟食與飲料食品,也關注女工權益等社會議題。女工阿姨與中大學生的情誼更是深厚,在權益倡議、賣店工作上相互支援。未來怡樺也會將這些採訪所見撰寫成書,也許更能清楚看到女工社員與大學師生如何在校園內進行社會實踐。

合作社、協會、公司比一比

社區工作的組織、維繫與運作方式有很多種形式,相較於協會、基金會、公司或社會企業,合作社有什麼特點?與大學協作的社區,未來可以選擇哪一種型態持續經營?

郁玲指出,在營運目的方面,協會、基金會是以倡議、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不是為了賺取利潤;公司則是為了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設立,以營利為目標;合作社不以營利為目的,對內要滿足社員需求,對外則是有競爭力的事業體。因此社區或社群若要組織合作社,一定要先彼此確認有沒有共同需求,組成之後要維持事業體能穩定營運及獲利的模式。

在結餘分配方面,協會與基金會營運若有結餘,一定要留在協會或基金會作公益使用;公司經營若有結餘,則是按照股東持股多寡分紅;合作社若有結餘,則要提撥10%以上為公積金(除彌補損失外,不得動用)、5%以上為公益金(提供社福、公益或合作教育使用),以及10%以下用於理事、監事、職員酬勞金,扣掉前述三者後再依社員使用額多寡進行分配。

針對許多人經常有的疑問:同樣肩負「解決社會問題使命」的合作社和社會企業有什麼不同?郁玲回答,由於臺灣目前沒有社會企業相關法令,社會企業若註冊為公司仍受《公司法》規範。儘管有些社會企業的盈餘會百分之百留在企業內部,繼續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但受限於無相關法規,較難明確界定社企的位置。不過,要區辨合作社和社會企業的差異,仍是可以透過決策是由誰做主的「治理方式」和獲利之後的「結餘分配」兩個關鍵因素來判別。

大學如何實踐合作經濟?

二人分享過後,有伙伴問及大學如何實踐合作經濟?怡樺表示,目前在臺灣培養合作經濟人才及從事學術研究者,有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另外,嘉義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更是將學校自有品牌與服務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校內系所研發生產的醬油、牛奶,以及用嘉大醬油滷製的茶葉蛋,讓來客一再回流,加上在離賣店最遠的教室販售便當,針對師生需求的貼心服務,更創下超過千萬元的利用額。東華校園儲蓄互助社經張瓊文老師大力提倡,並帶領學生透過通識課程實際參與合作社演練,設計貼近青年需求的金融方案,成為大學生就學、進修與創業的資金來源。

也有伙伴提問:開會是合作社的大事與日常,該如何讓開會更順暢?郁玲以她參與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運作的經驗回應,會議的事前準備相當重要,會有多少人來開會、會議的提案及相關資料,都要充分讓開會者事先掌握。若有爭執,除非很緊急,多半會延到下次會議再決議,藉此讓討論議題有時間發酵,社員們有機會廣泛交換彼此意見。

一起,更強壯

郁玲也不諱言,合作社的民主治理有時讓人很痛苦,必須不斷地討論、溝通與協調。不過,在參與合作社的過程中,她發現合作經濟是現代社會問題的解方之一,合作社強調的平等、民主等價值,看似美好的口號,卻能真正在社務運作中落實。

而曾擔任記者的怡樺,跑過環境新聞,也在環保倡議組織中做過環境公害田野調查,接觸環境議題愈深愈讓她絕望。沒想到因緣際會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後,卻聽到許多向陽的故事。這個她口中「冷門又小眾」的議題及其中的主角,深深鼓舞了她,而開始走到不同合作人的面前,交換各種關於合作社的參與經驗與行動省思,再將那溫暖明亮的故事,化作文字傳遞給更多人。

合作社就像是能容納多種價值的容器,民主、平等、團結、開放、關懷他人的友善價值可以在此生衍。於粗礪現實的人間中,共同經營兼具社會理想與經濟利益的可持續事業體,由下而上,互助共益,朝著眾人希望的所在柔韌生長。合作經濟未必是滿足社區需求的唯一解方,卻可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帖互助良藥,正如同英國人用來形容合作經濟的一句話:We Are Stronger Together。


【延伸閱讀】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想看更多兩位講者合力創作的文章,請蒞臨「走在路上東張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