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337

文章分享:


九讚頭孩童的記憶──遊戲童年

作者 / 劉貞汝(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

九讚頭的遊戲記憶

「以前小時候最普遍的遊戲就是踢毽子,自己用雞毛和酒瓶蓋做的!」陳榮茂先生說道。

「我們以前是拿那種鳳梨罐頭的罐子,鳳梨罐頭的罐子有沒有,翻過來底下打一個洞,然後拿一個繩子穿進去,下面打結,上面綁著,兩隻腳踩進去當做踩高蹺這樣玩。」鍾清雲先生也描述自己童年最常玩的遊戲。

「那個踩起來會『ㄎㄧ ㄎㄡ ㄎㄧ ㄎㄡ』。」蕭泉芳先生補充說道。

「還有一種是竹子,弄一個長的管子,另外弄一枝小枝的,然後把衛生紙弄濕扎到管子前面,推一下就會『蹦』一聲,這個也很好玩。因為以前的人也沒什麼錢買玩具,我都是用紙,因為有很多不要的紙,就把它弄濕纏一纏放到那個口,一推它就會響,那個也不花錢。」曾梅蘭女士也詳細地說。

童年,想必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段過程,當我們長到一定的歲數,憶起童年的時光、兒時的遊戲,總能在腦海裡重現那一場無憂無慮的童年時空。而在今年(2020)年初,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修習江天健教授的「地方歷史文化」課程,而參與了「新竹智慧城鄉創生——橫山生活美學聚落創生發展」計畫,並且有機會在新竹縣九讚頭地區進行田野調查與工作坊的準備,也在學期末於九讚頭車站進行成果展示。


圖:「地方歷史文化」課程中童玩組的成果展示。(劉貞汝攝影)

九讚頭地區位於新竹縣橫山鄉,九讚頭車站是內灣支線的一站,而坐落在車站周邊的亞洲水泥公司,陳述著以前這一帶地區水泥產業發展的興衰。

關於九讚頭地名的由來存有許多傳說,其一是相傳早期來此開墾的先民們時常受原住民的攻擊,某日發生了一家九口被殺害的悲劇,人們從此便稱此地為「九斬頭」,後來因嫌此名不雅而改稱之為「九讚頭」。另一種說法是當年先民來此開墾,常受到原住民的騷擾,因此修建竹牆來抵禦,當時取材的竹林外表好似一只狗頭,故取名稱之為「狗山頭」,而後因客家語音誤傳,而成了「九讚頭」。最後一種最廣為接受的說法則是謠傳約在三百年前,來自廣東的客家人來這個地區開墾居住,一開始抵達時發現四野荒涼,唯一的地標就只有一棵九讚樹,而先民們常聚集於樹下聚會,久而久之就稱此地為「九讚頭」。

不論「九讚頭」地名的緣起究竟如何,而今我們搭乘著一小時一班的內灣線火車來到場域,發現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外移,昔日繁華的車站日漸轉變為無人看守的簡易站,不變的只有依舊蔚藍的天空還有鄉村街景風貌,始終陪伴著這個純樸的客家村莊。


圖:九讚頭車站站房以及後方的水泥廠。(劉貞汝攝影)

客庄孩童的巧手童心

不同於現代兒童,早期鄉村的童年生活並沒有聲光效果十足的科技玩具,因此九讚頭地區的孩童們學會用在地的自然資源自己製作童玩、進行遊戲,在跟地方耆老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得知他們會用九讚樹的果實製作陀螺;將棕櫚葉和稻草編織成草編蚱蜢和烏龜;竹筒和竹葉則是做成竹蟬、公雞或小船等玩具把玩,鄉村的童年雖然缺乏科技資源,但村民們的巧手與巧思仍然巧妙利用鄉村中特有的自然資源,創作出獨特的童玩來陪伴自己的童年時光,同時也成為不可替代的村史記憶。

「九讚樹,它的果實就有點類似陀螺的造型,我們就在上面扎根竹籤或者牙籤,就類似玩具機似地把玩,小孩子就是這樣隨手取得玩具嘛!」陳文政文史工作者說道,這便是一個利用當地既有資源、就地取材製作童玩的實例。在地方耆老的心裡,這些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童玩,是孩提時期最純樸又難以忘懷的點滴回憶。

「以前沒有像現在這樣,要什麼都買的到,以前都沒有,普通玩的都是自己家裡自己做的,想辦法做出來的,就拿來玩。」

「還有做那個彈弓啊,找有分叉的樹枝,……以前還會把圓形鐵環從腳踏車輪胎內取下來,再剪出一段直的鐵絲、用繩子綁好,就可以放在地上滾著玩。」

「釣青蛙怎麼釣你們知道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泥巴裡面挖蚯蚓,蚯蚓弄成一節,用線綁在桂竹那種細竹子上,就這樣釣。牠一咬,馬上把牠抽起來,沒有像現在一樣用鉤鉤喔。」

「還有蟻獅啊!以前我們小孩子成天到處跑,不像現在的小孩都守在家裡,蟻獅牠會弄一個小漏斗型的陷阱,我們就會抓個螞蟻丟進去,那蟻獅就把牠吃掉,會去玩這些東西。」

「我們也會抓蟋蟀,在學校操場,看到有尖尖的突出的土堆,把它挖開來會發現裡面有一個洞,然後我們用瓶子裝水把洞灌滿,蟋蟀就會跑出來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繼續訴說、回味起自己以前的童年時光,越說越起勁,也許現在已然忘記當初製作童玩的手藝,然而在那樣細碎的童年時光裡,透過這些隨手可得、就地取材的童玩和遊戲所獲得的快樂,至今仍然記得,而且每每說起來,都會漾起心中那份埋藏已久的童真。

一起學做草編童玩!

我們一行人第一次來到文政老師的家裡學習製作草編童玩時,跟老師和師母還顯得有些生澀和羞赧,看著老師巧手做出的草編童玩作品,每個人的心裡都不自禁地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做出跟老師一樣精巧的作品。


圖:文政老師示範如何挑選合適大小的棕櫚葉片。(劉貞汝攝影)

記得文政老師第一個教我們製作的童玩是【芒草牙刷】,利用芒草本身自然的植物紋理和纖維,呈現出逼真的刷毛質感。老師到住家外面隨手採了許多支芒草,告訴我們「做壞了也沒關係!材料再採就有!」令我們安心不少。而後文政老師教我們從處理芒草、把芒草的莖撥成兩半開始,一步一步演示製作過程給我們看,第一次操作的我們一開始都不熟悉老師所說的技巧和手法,但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後來每個人都漸漸完成有模有樣的作品,還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牙刷的大小呢!

待大家都熟練芒草牙刷的製作步驟後,第二個學習項目是看上去十分困難的【草編蚱蜢】,所用到的材料是我們所熟悉的棕櫚葉,大家跟著老師來到離住家不遠的空地一起取回素材,並選擇適當大小的葉子進行製作。老師說:「蚱蜢的草編技巧可以應用在很多不同的作品延伸!」於是當下便下定決心要把相關技巧學起來,不過每次學習一個新作品時最容易遇到的瓶頸,就是剛起步時的撞牆期,經歷多次失敗的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萬事起頭難」的情境,幸好後來大家越來越進入狀況,不但學會完整的步驟,還越做越快速、順手,三兩下便看到好幾隻草編蚱蜢活潑地呈現在面前。


影片:棕櫚葉蚱蜢的製作過程教學影片。

為期六次的田調課程中,我們花了一半的時間跟文政老師學習製作不同的草編童玩,老師總會在帶領我們製作童玩的過程中,一邊告訴我們自己幼時自製童玩的心路歷程和童年回憶。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們還陸續習得芒草星星、鴨子、竹羊、稻草人、竹蟬、竹蜻蜓、稻草烏龜等童玩的製作技巧,並且希望透過草編童玩製作技能的傳承,將九讚頭地區的鄉土文化發揚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後面幾次田野調查,我們也利用機會跟地方耆老進行關於童年、童玩的訪談,為即將到來的成果展做準備。

當我們「童」在一起

成果展示當天,九讚頭車站聚集了社區的大人小孩,除了一同回憶橫山地區的發展歷史外,也前來體驗如何自己製作出早期鄉下孩童的童玩。我們展示了竹葉、竹筒、稻草、棕櫚葉等從大自然取得的材料,跟社區居民分享以前人們的童年回憶。除了播放預先製作的草編童玩教學影片、發放教學步驟圖卡,活動現場也備有材料,提供參與居民實際體驗,親手做出竹蟬、棕櫚葉蚱蜢以及稻草烏龜等童玩。完成作品時的喜悅化成居民臉上的笑靨,也感動在我們心裡面,也許這便是童玩的特性──能帶給人們最純粹、樸實、發自內心的快樂!

圖:童玩成果展中展示的稻草烏龜製作說明 。

而九讚頭地區先前曾舉辦環保童玩節,阿公阿婆們在活動中展示自己以前玩過的童玩,有草編童玩、水槍、竹筷槍、竹蟬、竹蛇、竹蜻蜓、陀螺、滾鐵環等等,這些童玩多半都可以自己親手製作出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如現代的聲光玩具,但在製作的過程裡,看得出精巧的手藝,同時更涵蓋了一份對土地的情懷。

不論我們來自哪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遊戲童年,透過彼此的分享交流、共同回憶,也創造出凝聚地方向心力的機會,期盼這次的展示活動成果能進一步與以前辦過的童玩節相互結合,繼續傳承九讚頭地區童玩的技藝與記憶,也提供一個場域和機會讓大家一同拾起童心,再一次感受童年點滴時光的樂趣。


圖:組員們於九讚頭車站發表田調成果。(李珮慈攝影)


【延伸閱讀】

我們在九讚頭煮一鍋石頭湯

共下來看伙房屋:跨時代的客家記憶

活出社區的夢想  九讚頭要成為童玩故鄉

九讚頭文化協會簡介

繫念客家九讚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