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349

文章分享:


我們在九讚頭煮一鍋石頭湯

作者 / 徐陶真(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助理)

〈石頭湯〉這個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故事主角不外乎就是三個和尚、三個士兵或是三個旅人,他們到達了一個陌生的村莊時,肚子餓了,卻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於是其中一人便拿出了一個鍋子,並把石頭丟進湯裡,假裝煮湯。這時候來了一位好奇的女孩,詢問他們在做什麼,主角大聲吆喝著:我們在煮美味的湯呀!要是能再加一點蔬菜那就更棒了。就這樣,好奇心引發村莊裡的人紛紛拿出家裏的食材,加入湯鍋中,越加越多越煮越濃,共同完成了這鍋「石頭湯」。

去年(2019)12月19日,腹地廣大的九讚頭車站擠滿了在地居民,以及鄉長、村長、民意代表與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等人。看似人氣爆棚的開幕囍事,真的很難想像過去十年來車站人去樓空,甚至居民剛開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景象。沒想到當初嘗試的石頭湯計畫真的奏效了!


圖:橫山鄉民眾前來參與九讚頭車站重新開幕的囍事。

先說說九讚頭在哪裡吧。九讚頭車站位於新竹縣橫山鄉,橫山鄉有十一個村,在油羅溪北岸緊鄰著四個村:新興村、大肚村、力行村、內灣村,雖然有內灣線鐵路貫穿聯繫,但村落屬於散村,各自獨立,各有特色。而地處大肚村的九讚頭車站,正是內灣線鐵路上的重要貨運站點,緊鄰著客家文化廊道臺三線公路與亞洲水泥廠房,並設有大型停車場,便於接駁運輸,成為橫山重要的樞紐。

九讚頭是個純樸的客家莊,一百多年前墾戶劉子謙入墾九讚頭,當時此地一片蠻荒,傳說有一棵九讚樹(推測為青剛櫟,別名九欑、九層木)屹立在荒地中,而人們經過整個早上的辛勤工作之後,總是相約在九讚樹邊享用一頓簡便的午餐,長老並藉此清點人數,以防有人迷路走失或被原住民意外傷害。慢慢地九讚樹就這樣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守護神,並以「九讚頭」來稱呼這個地方。

曾因礦產而興盛的九讚頭,隨著水泥產業的停採而沒落。近十年來鄉村的日常變了,年輕人到城市工作。原本天光與雲影交織的油羅溪畔,開始少了人味;街道氣氛變了,雜貨冰店關門,連鎖超商進駐,九讚頭也改成無人看守的簡易站。走在人煙稀少、鐵門緊閉的街道上,我們很難想像這裡曾經人聲鼎沸的樣態。


圖:九讚頭車站於2007年改為無人站,十餘年來站房因無人打理而顯得荒蕪蕭瑟。

不過,二年前,由於服務科學研究所林福仁教授參與教育部支持與補助之「城鄉價值共創與共好」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回溯九讚頭車站的發展歷程而有了活化車站的念頭。回想剛來到九讚頭車站所見到的景象,除了破掉的窗戶與拉不開的鐵捲門外,就連周邊的房子也是空空蕩蕩的,還真的不知道我們可以在這裡做些什麼。就在這時候一位矮小、戴遮陽帽旁邊還跟著一條狗的婦人,走向了我們,她叫阿香姨,她的第一句話,我永遠不會忘記。

阿香姨:「你們是誰?你們來這裡做什麼?這裡不能上廁所,你們去別的地方。」
我:「我們不是要上廁所啦!我們是清華大學。」
阿香姨:「喔!你們是學生喔!之前來好幾個了,問一問就走,我不要給你問。」
我:「我不是學生耶!我們要來掃地,把九讚頭車站清乾淨,你要不要來一起掃地?」
阿香姨:「我不要,你們不要給我亂尿尿就好,這裡一大推人來亂尿尿。」
說完,她與她的狗就走掉了。

與阿香姨第一次的見面,我們感受到這將會是一個不輕鬆的起步。於是,開始思考「車站活化」之於「當地居民」,到底是我們「外人」的一廂情願抑或能真正回應村民的需要?

為了聽到村民真正的聲音,2019年1月18日,區域創新中心舉辦一場「大山背博物館願景與實踐×九讚頭車站活化」論壇。透過世界咖啡館的形式,由大學與在地民眾共同思考九讚頭車站的民眾參與計畫,讓在地居民針對九讚頭車站的規劃與區域發展定位進行討論,凝聚共識,找出屬於在地的九讚頭車站活化策略與需要。


圖:以社區論壇的方式,邀集居民共同提出活化九讚頭車站的想法。

這次的社區論壇,不但促成橫山鄉公所的支持,完成租用九讚頭車站站房的行政程序,車站站房打開營運更是居民等待多年的心願,紛紛提出各自心目中車站活化的藍圖。延續世界咖啡館論壇的熱度,區域創新中心也投入很多時間從事田野調查,辦理好幾場九讚頭社區踏查,建立對在地社會網絡的認識和研究,從中發展相關的服務設計流程,並積極的想先把髒亂的車站整理乾淨。

2019年2月行動的第一步,我們用了最土法煉鋼的方法:在各種臉書社團發布消息,看看會不會有想參與「手作」的各路人馬加入我們。於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我和二位同事,每人手持一根掃把、一根拖把、一條抹布及垃圾袋,浩浩蕩蕩上了內灣線的火車前往九讚頭車站。到站後,我們看見了三個年輕人,全副武裝站在九讚頭車站門口,她們兩位是橫山鄉在地青年、一位大新竹跑跑腿的夥伴,看到臉書發文誠徵打掃工就熱情的來加入了。

說來也奇妙,就像煮石頭湯一樣,這一掃,掃出了這條街上的家家戶戶,掃開了他們的鐵捲門。街上的居民們開始湧現,阿香姨也來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詢問著:「你們是清華大學來打掃喔?」「你們還真的來了哦!」「這些東西搬出來你們有問過鐵路局嗎?」「你們這些桌子不要的話,讓我帶回家給我孫子寫作業好不好?」這些阿姨們是石頭湯裡的第一道食材。儘管,阿姨們並沒有加入打掃的行列,卻已讓原本只有石頭的湯鍋裡,添增了一些香味。


圖:清華大學成員身體力行的態度,也號召社區居民加入打掃的行列。

接下來,我們三不五時就會跑去九讚頭車站煮湯(打掃),希望「湯的香味」可以讓更多人聞(看)到。在人力與經費方面,區域創新中心也以科技部人社實踐計畫的資源持續投入耕耘。終於,石頭湯的香味在2019年10月傳了開來,由當地瓦斯行老闆娘號召數十位居民們帶著自己拿手的「好料」(掃除用具)來到九讚頭車站。有些人負責掃地、拖地;有些人負責除草;有些人把車站的牆壁清洗乾淨;有人進行了水電修繕,阿香姨也煮了一鍋紅豆湯來了。

九讚頭石頭湯裡,有村裡各種酸甜苦辣的味道。最初和我們一起打掃的其中一位青年,是晌午粄食的創辦人陳宜偲,她主動跟我們分享道:「橫山是一個物產豐饒、水源乾淨的地方,曾經過著自給自足而純樸的生活。民國54年亞洲水泥公司新竹廠的進駐,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甚至帶動周邊產業與九讚頭車站的發展,讓這個村子裡的人口快速增加。雖然物換星移,但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從她娓娓道來的話語中,我們聽見九讚頭居民對於家鄉的熟稔。

曾經客居台北十年的宜偲,也聊起她返鄉創業後的所見所思:「回來的這幾年,慢慢找回許多一起長大的老同學。村子裡還是有一些年輕人,除了回憶小時候的生活,有時候也會討論我們可以為村子做些什麼?我們可以在這裡創業做點什麼工作?或許能透過青年在地力量的串聯,新舊觀點的融合,讓客家的文化更具吸引力,也讓這個客家村落的歲月生活圖像得以傳承下去。」

石頭湯因著宜偲的故事越煮越濃,越煮越香。這時候,原本冷漠的村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回應起來:「你不要看現在這樣,九讚頭車站曾經是台鐵貨運量第二名的車站耶!要不是亞泥離開,現在還是很熱鬧啦!」我順勢問起:「那你們有沒有希望以後九讚頭站房變成什麼樣子?」大家也紛紛拋出「泡茶聊天的地方」、「賣東西」、「公園」……各種不同的想像。除了村民的煮湯行動,石頭湯的香味也飄進了清大校園。由藝術與設計學系江怡瑩老師及施富錡老師率領了十幾位同學至九讚頭車站進行彩繪,為這鍋湯點綴了更鮮明的色彩。


圖:清大藝設系的師生以九讚頭與橫山鄉為主題完成的車站彩繪,也將阿香姨與狗兒入畫。

車站預備重新開幕的前一周,團隊的夥伴們在九讚頭如火如荼地準備著,村民也來幫忙,期間一直聽到:

「屋頂上都是雜草啊,我來幫你們除一除,不然這樣好醜。」
「廁所地板這水泥不行啦,我來重鋪。」
「要不要桌子?不然你食物要放哪裡?」
「開幕活動這麼多人椅子不夠坐啦!我帶你們去永昌宮搬」。
「我煮炒米粉」。
「客家湯圓我來準備」。
「喜慶要吃麻糬啊!我來幫你們分。」

這是九讚頭囍事開幕前,地方居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景象,也是我們剛進場域初期,連作夢都不敢奢求的場景。

由重啟車站空間的「石頭湯計畫」做為介入社區的行動,從一根掃把開啟了一連串的實踐工作。歷經剛開始與村民海北天南的距離感到後來偕行偕作的彼此互助,如同《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二十八則生存智慧》一書提到的:「活用資產、人、組織的地方智慧」,我想,投入眾人的力量,採集在地既有的資源,就是這鍋石頭湯美味的來源。九讚頭石頭湯還在持續烹煮中,空間打開後,希望邀請更多人一同圍著爐火,繼續加料與品嚐。


圖:清大人社計畫團隊於九讚頭車站開幕當天合影,日後站房將作為清華大學在橫山的駐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