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925

文章分享:


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下)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阮敬瑩(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鹽埕推動藝術社造的困境與解決對策

論壇下半場則是透過世界咖啡館方式,讓與會社區居民、藝術家、地方團體代表與青年針對藝術進入社區進行討論。下午討論主要分成二個回合,桌長首先請參與者就「藝術和鹽埕的社區連結可能產生的困難與挑戰」此一主題發表看法,接著再針對與會者所提出現況問題,提出相對應建議與對策。

討論一開始,長期在地方藝術學會擔任志工的王小姐就提到,鹽埕一帶雖然是高雄富含歷史文化價值區域,政府亦投入大量文化藝術資源在鄰近駁二特區,理論上應該很適合藝術家發揮,但據她觀察,駁二是以外地觀光客為主,鹽埕的居民反而不太會去參與駁二活動,因為駁二過於商業化,缺乏在地連結。鹽埕區要做藝術社造,必須要思考其客源、目標和在地連結的不同。而在地青年陳先生表示,鹽埕很早就具有藝文能量,但卻找不到讓一般民眾走進來的方式:「藝術空間讓民眾有距離感,一般人比較有印象的藝術作品可能是捷運站出口招財貓,但招財貓和地方沒有直接的關聯。鹽埕周邊藝術空間與店家不少,但和大眾藝術距離較近的店家或空間不算多,像文青喜歡的豆皮文藝咖啡館,可以點一杯咖啡就坐下來,靜心融入其中的氛圍,但可惜也因為營運考量而收掉了。」


圖:鹽埕捷運站出口前的招財貓。

經過第一輪討論,可以聽到與會者對於藝術進到社區可能遭遇困難與問題,大抵可區分為三大面向:

  1. 地方不同群體對於「藝術」的想像有所落差、
  2. 藝術與在地元素連結薄弱;
  3. 藝術與市場機制如何產生良好連結

也就是說,現在鹽埕的藝術呈現方式多數無法和地方產生鏈結,此一觀點也呼應了上午時段所提到,藝術要融入社區,必須思考如何跟在地元素,以及如何和居民產生連結與對話,進而提升居民的社區意識與認同。此一概念無法透過短期的、缺乏地方連結的介入方式達成,而是必須思考更長遠的藝術融入方式,在了解地方文化與脈絡的情況下,思考如何的藝術型態與創作才能加強兩者連結,如此才有機會讓藝術平順地融入到地方發展中。


圖:桌長帶領與會者討論藝術進入社區可能遭遇困難與挑戰。

而針對如何將藝術融入居民生活,地方居民林小姐提到:「要跟社區結合必須先釐清鹽埕比較適合何種藝術型態,駁二大型活動雖會吸引人潮沒錯,但多數是一次性,必須要找到永續特色活動,如上午老師提到的日本瀨戶內藝術祭或大地藝術祭,讓藝術融入到地方社區中就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必須要去鏈結地方文化元素。」而新浜藝術學會邱經理也認為:「進到鹽埕,藝術家必須思考在地發展脈絡,新浜長期關注、發展南島當代藝術,長期思考『越地方越國際』之概念。不過進到鹽埕,藝術家也必須思考在地發展脈絡。在過去,雖然每位藝術家創作脈絡不見得能和鹽埕做連結,但未來我們會持續鼓勵藝術家和藝術社群去思考如何讓藝術價值和地方文化、材料等連結發展,讓創作品結合在地文化,如此才有機會和鹽埕有更多對話。」


圖:位於駁二藝術特區的公共藝術作品,左為象徵高雄港貨運特徵的貨櫃造型裝置藝術,右方人偶象徵高雄早期勞力密集的特徵。

經過第二輪討論,多數與會者提到,社區居民或藝術家應該將藝術轉譯成常民可以理解的美學,並融入在地文化元素來推動,而針對此一概念,與會者又提出三大執行策略與建議,分別是:

  1. 藝術活動需融入在地特色元素並增加民眾參與機制:
    地區所辦理的活動應做通盤規劃,視活動類型納入藝術或生活美學元素,並且增加公民參與或是其他多元參與方式,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管道及機會參加,同時也接觸藝術美學。至於參與方式,可以讓民眾共同參與創作過程,介紹自己眼中作品及景點、在地藝術家轉譯能力培力,安排實習課程等方法進行。
  2. 將地方藝術美學結合地區學校課程及社團活動:
    除了主題性藝文活動需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亦可結合鄰近學校課程與社團,將地方文化、美學或正在發展的社區藝術相關元素融入校園與社團中,逐步培養在地居民對藝術美學的知能,逐步溝通、拉近彼此對於藝術美學的想法。
  3. 定期辦理具有互動性質的地方公共藝術節:
    可以定期辦理地方公共藝術節或藝術季活動,並由在地藝術家及居民共同進行在地導覽,強化自身對地方理解與認同,並設計出民眾與藝術品的互動方式,像是藝術體驗或互動式藝術遊戲等等,拉近和民眾間的距離。


圖:與會者提出自身對於藝術進入社區的看法與建議。

結語

「藝術進入社區」與其說是人與藝術間的對話,更多時候,是指人與人以藝術為媒介產生的交流互動過程。鹽埕過去是高雄最繁華貿易經濟區域,歷經變革,曾經一度衰敗,但由於藝術元素注入,發展出今日駁二藝術特區與棧貳庫等舊港區著名的觀光景點。諷刺的是,鹽埕富含豐富歷史與文化元素,本應是藝術家搖籃和藝文發展基地,近年卻面臨在地藝術空間與店家不敵市場機制,默默消失在鹽埕當中之窘境。

究其原因,於藝術缺乏在地連結與對話有直接關係。藝術要進入社區,必須先思考藝術在社區的定位與適合型態,藝術和民眾生命經驗不見得可以產生直接連結,不同群體對藝術認知差異極大,若單純從藝術家價值思考社區需求等「藝術介入」方式,很難和在地產生連結。

若能夠透過了解地方紋理與歷史逐漸融入到社區發展脈絡當中,融入在地特色元素,透過「藝術浸潤」方式將藝術融入地方居民生活,讓藝術透過居民或藝術家轉譯成常民理解的藝術,提高居民的社區意識與認同感,就如日本著名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或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推動初期會先思考如何讓藝術可以融入地方的文化與價值,而後才去設計一系列主題,邀請藝術家透過互動式設計完成相關創作,如此才有可能讓藝術和地方發展產生連結,增加在地居民的社區意識與認同感,進而促進地方發展。


【參考資料】

李永展(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藝術進入社區,然後呢?獨立評論。

高雄市鹽埕區公所(2019)。話說鹽埕。高雄市鹽埕區公所官網。

當藝術遇到社區團隊(2019)。青年x藝術x地方以藝術為主軸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策略議題手冊。高雄:當藝術遇到社區團隊。

當藝術遇到社區團隊(2019)。 108年青年好政系列-Let’s Talk青年自提錄取團隊-結案報告。高雄:當藝術遇到社區團隊。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介紹。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9)。何謂大地藝術季。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