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397

文章分享: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下)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科技的力量

戴榮賦教授,則是暨大推動空污防制的科技達人,專業是資訊管理;戴老師陳述自己加入人社中心完全是一個意外,也在加入人社中心之前,重新思考研究的目的,最後梳理出: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提高人類福祉,何不運用自己的專業,讓社會變得更好呢?

從自救會媽媽發的「一張傳單」開始加入的契機

「其實進入人社是一個意外,我的本業是做資訊管理裡面人機互動的研究……當初是在家中信箱看到埔里媽媽們發的一張空污傳單,同時也透過人社中心得知自救會媽媽們提出想知道周遭空氣品質訊息的需求,就提出一個發展微型感測器物聯網的建議…」

因為無意中看到的傳單,讓戴老師提出發展微型感測器物聯網的建議,原本只是單純地提供意見的想法,沒想到最後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加入了人社中心,用科技推展空污減量行動。


圖:戴榮賦老師(右一)向來訪的學者介紹PM2.5微型感測器的研發內容。(圖片提供:戴榮賦)

戴老師以個人專業為出發點, 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做出這樣的解讀:「考慮到社會行動與科技應用,然後結合在地居民,設計適合在地的有效方案」。戴老師特別強調公民教育,表示透過科技的媒介,讓民眾察覺環境的變化,或是認知到污染對環境或個人的影響,然後由自身的角度出發,找尋改善的空間。從認知到行為,戴老師期許科技可以催化全民習慣的改變,並表示:「研發任何科技,如果不能造成習慣的改變,那麼這個科技對社會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在決定參與人社計畫以後,戴老師走入社區聆聽民眾的聲音,發現在空氣污染議題上,除了那些引人注目的大煙囪之外,民眾的日常生活行為也與空污息息相關;因而,戴老師認為可付諸行動的解決策略為:「從生活上的各個環節解決空污問題」。

「人」是所有改變行動中的重要元素,與其拼命的去說服,不如讓人有自主改變的認知;PM2.5微型感測器的誕生,是戴老師希望用科技的小小力量,產生教育意義的漣漪性效果。例如寺廟自主減量的策略(如下圖),是人社中心與財團法人昭平宮育化堂(埔里孔子廟)合作,於廟內裝設PM2.5微型監測器,讓信眾能即時得知廟內的空氣品質變化,藉此宣導減少燒香與燒金紙,共同維護寺廟的空氣品質。透過PM2.5微型感測器的科技應用,引發知識及感官的置入,讓民眾對PM2.5有所警示,進而改變過去的習慣,以「減香」、「用手拜拜」、或是「以花敬佛」代替拿香拜拜。


圖:寺廟空污減量結合科技應用示意圖。(作者繪製)

「從拿香到用手拜拜,從原本的做法,改成一個新的做法,這就是人文創新,這是很大的進步。」戴老師這麼說著,只要造成行為的改變,就是一個進步,更遑論是立基在共同為「虔誠」價值上的行為改變。

點—線—面的整合

除了埔里地區外,PM2.5微型感測器的佈建也擴及到南投縣、彰化縣、斗六市、高雄市、臺中市等區域,自2015年至今,已完成291個監測點。此外,為了充分的使用數值,也完成了許多相應的軟、硬體,例如「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在地空氣品質行動版APP」等等,期許結合群眾的智慧與行動,共同改善環保問題。


圖:「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利用物聯網系統呈現微型感測器的偵測結果,讓民眾得以瞭解即時、小區域的空氣品質狀況。

從「無感」到「有感」

抬頭仰望天空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
但要讓民眾意識到,消失的藍天是被空氣污染所吞噬,卻是一件那麼困難的覺醒

空氣污染,不像其他污染一樣顯而易見並且真實有感,就好比霾害經常被誤認為霧一樣,更遑論要更深入地去瞭解何謂PM2.5。民眾不僅對PM2.5沒有正確的認知,也因為短時間內不會覺察空氣污染對身體及環境的影響,而輕忽其嚴重性。因為傷害於無形,「要讓民眾有感覺」成為一件最困難卻最重要的事,也是宣導過程中最容易令人感到挫折的一部分。

再者,就算民眾有了些許對PM2.5的知識,但要讓民眾從自身經驗開始執行減量運動,例如減少機車怠速、以花敬神減少拜拜燒香等等,都再再挑戰了民眾的生活習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改變是困難的,即使如此,人社中心團隊、暨大學生以及自救會媽媽仍然循序漸進地創造改變的可能。

各種讓民眾有感的方法

雖然資媛在志工人數流失上感到挫折與失敗,但是,在前述2015年至2016年課程的經驗累積後,人社中心以及暨大學生後續所提出的空污減量方案雛型亦愈趨具體。


影片:以「霾哥來了」紙偶動畫說明空污的危害與形成原因,輕鬆詼諧的敘述方式,讓空污減量宣導的內容更加生動。

空污偶動畫「霾哥來了」是自救會跟人社中心合作攝製的影片,以埔里小鎮為故事背景,片名取自臺語「別再來了」的諧音,利用回收紙板等材料精心製作,用幽默的方式表達面對霾害時的心境,並傳達實際可以操作的減量行動;影片淺顯易懂、幽默詼諧,融合在地特色,也成為到各級學校宣導時的最佳教材。

簡易空氣實驗箱」是將PM2.5微型感測器放入一般市售的透明塑膠箱中,並在塑膠箱的一側打洞後,在洞上鎖上透明軟管,軟管一頭接著塑膠箱,另一頭接上漏斗,並搭配一台平板電腦,透過藍芽與感測器連線後將PM2.5數值呈現在平板上。可將機車廢氣透過軟管引入實驗箱,或是將點燃的香支與其他生活中常見的如枯草、蚊香等放入實驗箱,藉以觀察時間內的PM2.5數值。

空污能見度觀察記錄展」是將學生歷時一年多來每天拍攝的暨大後山能見度觀察照片及埔里盆地照片,依照PM2.5濃度指標分級列出,將肉眼看不見的細懸浮微粒直接用照片的方式展示能見度的變化。

透過照片的前後比對,產生對空污的概念,也用偶動畫帶入簡易知識及操作;實驗箱更是讓民眾驚覺PM2.5就在周遭的環境中。利用感官的經驗,讓民眾了解看不見的霾害,一個又一個的活動設計,都試圖讓民眾更加了解PM2.5對生活的影響。


圖:透過「簡易空氣實驗箱」的操作過程,向民眾展示各種行為造成的空氣汙染。(圖片提供:黃資媛)

過程雖然艱辛,但「一起」總是美好

從加入人社中心、參與自救會,進而帶領學生執行空污防制的行動,這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挫折與困境,資媛總是謙虛的自省著,調適再出發。問及過程當中的感動,資媛想了一晌,偏著頭笑著說:「只要一起就都很感動耶!」每次一起做出一件事情都很感動,比如說,跟學生、跟志工媽媽一起完成一個活動,以及事後大家一起聚會的時候;比方說,看到大家協助製作的影片完成的時候。

戴老師也提及,曾經在架設微型感測器時,遇到佈建的位置需要拉電線,但戴老師以及學生都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困境;恰好有一對父子在隔壁進行水電工程,竟然就放下手上的工作進來幫忙。耗費了將近4個鐘頭的時間,最後戴老師想支付酬勞給這對父子,卻遭到對方的婉拒,並表示:「這是對社區共好的事情,是應該的,不能拿錢。」這些備受幫忙與支持的事件不勝枚舉,戴老師深刻地體會過程中的種種美好,也更加深信:只要是做對的事情,大家自然就會主動的支持。

就像戴老師定義的,實踐,就是影響很多人一起來做;帶著感動、帶著支持、帶著不放棄,期許空污減量行動能愈走愈穩。而在整個生態的運轉機制中,如何讓環境回到最初的純淨,暨大人社團隊與在地社區,踏實地用生命影響生命,用謙遜傳遞信念,用行動展現熱忱;也因著不斷不斷的努力,我們靜待,改變成真。


【參考資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微型感測器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計畫編號:EPA-107-FA12-03-A15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微型感測器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計畫編號:EPA-106-FA13-03-A235)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紀錄(一)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紀錄(二)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延伸閱讀】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上)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下)

【天然欸尚好】綠色生活x生態城鎮x饒舌音樂 創作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