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511

文章分享:


【渡・左營】漫遊舊城區、搭建新關係:穿越魔幻舊左營(上)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區場域,在2019年5月底、6月初舉辦【渡.左營】系列活動。這一系列的活動試圖涵括舊左營(即左營區翠華路以西之區域)兩大最具代表性的聚落:眷改國宅的大果貿地區、蓮池潭以西的左營舊聚落,分別以「果貿媽媽社區劇場」、「一食一故事:果貿媽媽眷村美食展」、「穿越魔幻舊左營」、「聲景地圖:聲音尋根行腳」四大活動呈現昔日鐵道以西、舊左營地區的眾生百態。其中「穿越魔幻舊左營」以整個左營舊聚落為展演的空間,帶領觀眾走入舊聚落百年累積的歷史和情仇。而在「穿越魔幻舊左營」這台製作中,又有些怎樣的故事呢?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照過來照過來,各位鄉親序大兄弟姊妹啊,咱今仔日來到這个貴寶地,到底是欲賣啥米咧?今仔日若是無看無買,恁就是蝦蝦蝦……」

季節還在初夏,高雄的氣溫已然直逼攝氏三十度。一向寧靜的左營小巷,突然湧入一群有老有小、形跡可疑的人在巷弄間停停走走。有兩個全身塗成白色、猛然看到會嚇一跳的人好像是在跳舞;有幾個人戴著海軍的帽子拿旗子在帶路跟指揮交通;其他的人則戴著大大的耳機,是不是在邊走邊聽音樂……?這一群人到底在幹嘛?有兩三位拿著攝影機的人,是在拍戲嗎?


圖:「穿越魔幻舊左營」的演出現場,舞者在街邊的廢棄空地漫舞。

時序回到2018年8月。當時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成員何怡璉教授,與「洄游式創作集」的温思妮老師合作開設了一門課程:「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這門課程嘗試以培力學生為目標,除了講授表演藝術進入社區的相關知識外,更以整個舊左營為教室,帶領學生進入場域,實際接觸、了解左營人的生活樣貌及其背後的種種歷史、社會經濟脈絡,並一同思索表演藝術與舊左營之間的可能性,以類似駭客松(hackathon)的方式引導學生自由提案,並請專家講評。

這一學期的課程雖有不少亮點,但似乎並不是非常成功。由於學員大多來自於本校劇場藝術學系,同質性高,較缺乏來自不同領域的思考;有些學員可能抱持「拿學分」的心態來上課,相對之下積極性較低;加上學期末時,水痘病毒席捲整個學生宿舍,有學生也被迫停課在家自我隔離,也對課程的呈現造成影響。

檢討第一學期課程的狀況後,第二學期兩位老師便作了若干調整:首先是先把硬梆梆的課名改為「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感覺上更吸引人;其次是招收校外學員,讓高雄地區有興趣或動力參與的朋友都能加入;再者是調整課程結構,設計一連串工作坊及排練,讓學員從走踏場域到田野訪談實習、從概念發想到劇場表演背後的行政運作都能實際接觸及操作。


圖:眷村與傳統建築並置的左營舊城區,保留了人群互動交流的痕跡,成為城市發展史的見證。

然而在舊左營可以發展什麼主題呢?翠華路以西的舊左營地理上南北跨越近3.5公里、東西近2.5公里,自然地景有半屏山、蓮池潭、大小龜山、柴山。荷治招墾以來,陸續移入的中國東南沿海移民、明鄭遺民、清朝官員、日本人、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軍人及眷屬,分別在這塊土地留下各式各樣的文化及記憶,而舊左營也因此漸漸從屯墾、政治中心轉變為供給軍區龐大娛樂及民生需求的繁華不夜城,再隨眷村改建及軍隊精實而快速衰落,面臨人口老化凋零嚴重(依2019年3月資料,舊左營地區老年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約21.52%,但其中比例最高的里甚至接近30%)的狀況。

考量整個舊左營的歷史、發展歷程以及學員的負擔,兩位老師為學員設定了四個大方向:

  • 城市中的自然:在舊左營場域中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在城市當中,也有常常被忽略的「自然」:雜草。透過這個主題,希望學員能發想如何引領觀眾重新以不同的角度觀察舊左營。
  • 白色恐怖: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部分海軍軍人及軍校生,1949年起被捲入了海軍叛逃、共諜案,於左營大路上的三樓冰茶室接受刑求偵訊後,在左營桃子園槍決,或送往鳳山員林等地的「訓練班」進行思想再改造。這一段隱晦的歷史,又稱「海軍白色恐怖」。
  • 左營大戲院:舊左營地區最繁盛時,在方圓500公尺的範圍內曾有6家戲院。戲院裡外,軍人與平民、外省與本省、男人與女人,有許許多多說不盡的愛恨情仇。而之所以選定左營大戲院,原因之一是左營大戲院下曾有極熱鬧的「西陵夜市」,原因之二是左營大戲院即將面臨拆除(註),如果這次演出不納入的話,之後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
  • 西陵街:西陵街與拓寬前的軍校路,合稱「小上海」。這條街曾經旅社、戲院、小吃、服飾店、軍品店、彈子台(撞球店)、西服皮鞋店、「茶室」林立,見證了舊左營地區自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的繁華。談論舊左營,不可能不談這條「後街」。


圖:過往繁華一時的西陵街,由於鄰近海軍官校與海軍訓練基地與眷村地帶,曾經發展出別具一格的商業盛況。

這四個大方向以近代的舊左營地區為主,聚焦於舊聚落以及西陵街附近。兩位老師期待學員了解過去的歷史,但不盲目懷舊,以「現在」的舊左營以及生活於此的人們為主,探問未來的可能性。

經過開學的說明會,確定將參與課程的學員,除了本校劇藝系的學生外,還有社會系、資訊管理系等科系,以及高雄其它大學非劇場藝術專業的學生參加,更有在地的年輕劇場藝術工作者聞訊加入。此外,由於學員的成果必須轉化為本次【渡.左營】活動當中的一台製作,但兩位老師判斷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若僅使用正常上課時間大概很難成形,因此也計畫了額外的排練時間需求。

「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一整學期的課程,包括請「雜草稍慢weed day」的林芝宇老師講述大自然如何透過城市裡隨處可見的「雜草」與我們互動,並帶領學員實作左營城市採集及製作「雜草茶」;包括讓學員自由分組,前往左營練習訪談,從開始接觸陌生人常發生的句點冷場,到能跟商家及居民流暢對答;包括肢體開發的課程,邀請陳宜君老師帶領學員學習以肢體與整個場域中的物件互動;更請「両両製造」的左涵潔老師講解何謂劇場的上「製作」(production)……。課程的設計緊扣學員與「左營」場域,引領學生與場域的自然、居民到各種物件發展關係,再以「製作」的概念將學員的思維在最後重新拉回劇場的領域。


圖:學員們隨著「雜草稍慢」探訪街巷,採集並製作左營在地的「雜草茶」。

而學員的態度也相當積極。絕大多數的學員都盡力配合,甚至自己在排定的時間外排練及訪談。加上兩位老師「好幾個禮拜每天晚上都在左營加排,每天都只睡兩個小時」的爆肝燒腦之下,「穿越魔幻舊左營」誕生了。

這一台製作以「漫遊式劇場」為演出方式,在場域中選擇數個定點作為演出場地,但從出發地點開始,「演出」便已在觀眾身邊展開,引導觀眾與場域互動。當觀眾受演員引領在巷弄間漫遊,除了讓觀眾(重新)與場域建立連結,透過演員亦或是自身的五感發現一些過去不曾留意之事物,也讓觀眾本身參與為「演出」的一部分:當觀眾在看演出時,同時也在被旁人「圍觀」。至於劇名的由來,則是因為演出將帶領觀眾實地走過舊左營聚落,從表現傳統靜好的古厝到代表摩登浮華的戲院,在地理上、歷史意義上都是一種「穿越」。

於是,觀眾從在郭家古厝飲下左營雜草熬製的「雜草茶」開始,如同舞者林亞彤所說的,在舊聚落巷弄的古厝與樓房、過去與現代之間,進行「宮崎駿式」的魔幻穿梭。(待續)


註:在演出結束(6/2)後,6/24左營大戲院開始拆除。七月中,左營大戲院便已化為平地。

【延伸閱讀】

【渡・左營】漫遊舊城區、搭建新關係:穿越魔幻舊左營(下)

另類導覽戲說城市 移動式劇場漫遊舊左營

「社區」的別樣意涵:穿越魔幻舊左營

整座城市就是我的漫遊舞台:一群互不相識的觀眾,一起用100分鐘踏查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