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125

文章分享:


歷史聚落保存與活化之術:日本奈良今井町

作者 / 林子園(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日本以保存良好的文化財聞名世界,是許多臺灣觀光客出國的首選之地,若到關西自由行,奈良一定是不能錯過的古都之一,此地以歷史悠久的文化財如東大寺、春日大社等地聞名,卻鮮少有旅客知曉在離市區不遠處,有個彷彿定格在江戶時代風情的聚落,它是日本國定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即「今井町(いまいちょう)」。

七百年的古都:今井町

今井町內設立之初為一向宗的傳道據點,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為了保護門徒和僧侶的安全,町內自行養兵保衛民眾,建設時將道路建設刻意曲折複雜以混淆敵軍,並且為了防禦需求開始於周圍蓋起護城河,形成了一個易守難攻且顯著的獨立區域。

隨著戰火平息,今井町獲得了自治的權力,人口逐漸聚集,慢慢形成一處頗具規模的商業城鎮。因應遽增的生活需求,許多傳統製造業興起,如釀酒、醬油、米舖、金融業務等,繁盛的商業活動讓當時傳有「大和的財富有七成在今井」的說法 。然而到了大正時期,由於周邊鐵道建設的興起,繁華中心開始集中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致使町內的豪商勢力漸衰。

歷史聚落保存的劃設與挑戰

二戰後,東京大學的學者將今井町內倒塌的「今西家住宅」列為重要文化資產,並發行《今井町史》。隨後,因應聚落保存的意識興起,1978年,居民成立了今井町住民審議會(現為今井町町並み保存会),不過當時仍有許多民眾反對保存,希望能夠獲得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之後,經過橿原市政府積極說服,並召開多次審議會後,今井町於1993年根據《文化財保護法》第114條被列為「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後簡稱傳建區),開始了區域內的維護與保存措施。關於今井町的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作法,以下列點介紹:

首先,政府設置修理事業的「補助金制度」。傳建區內的房屋、景觀修繕,皆可獲得一定的補助金,鼓勵民眾保存傳統建築。

第二,則是在修建房屋時,若原有材料狀況良好,則仍以原木材為主,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樣貌,不足部分再購置相似木材。

第三,考量到街道狹小消防車難進入,且當地房屋多為木材,於區域內的多處空屋設置了防災用的儲水槽。

圖:町內的防災小屋。

雖然在保存維護的措施上,今井町可說是十分完善,但是近幾年由於傳建區內的建築受法規限制無法任意增改建,雖保護了整體聚落的歷史風貌,卻也造成空屋數量增加,連帶增加了保存街道景觀困難度。

另一方面,截至目前為止,今井町內約保存了近500棟的傳統建築物,將近町內建物的三分之一,然而根據2004年的資料指出,今井町區域內有100多家的空置與老化房屋 ,沒有人居住的房子逐漸頹廢崩壞,不僅使修繕成本提高,聚落凋零亦令社會連結日漸薄弱,原是充滿生機的村落,卻朝著死板的文化財大型展示空間演化。

再者,町內出現的人口老化趨勢亦是一大憂患,年輕人嚮往更繁華、工作機會多元的都市,留在本地居住並進行傳統產業的則大多是中老年人,人口從江戶時代的4,400餘人減少至今1,300人左右。

如此看來,「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並不單純僅是建物本身的維護與修繕,更與空間再利用的課題密切相關。畢竟,聚落的保存意義在於生活紋理,人與建築間的連結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元素。


圖:修復老屋的現場 。

從地域活化看到生機

關於今井町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的活化,以下將分點介紹:

  • 居民的行動

由於空屋閒置與人口外移的困境,使居民產生了危機感,憂心若持續下去,社區機能將持續崩壞,亦失去原先保存聚落的美意。為了改變事態,居民在2005年所舉辦的「今井町町並み保存住民審議会」上,討論組建NPO的可能性,並於2006年以活化空置房屋、進行空間再利用為目的,正式成立「今井まちなみ再生ネットワーク(筆者暫譯「今井老街活化互助會」)」。

為使外地人瞭解今井町的歷史,今井老街活化互助會(後簡稱互助會)規劃傳統文化體驗,其中包含:兒童的體驗式住宿旅遊計劃,期盼透過較有趣、活潑的方式,讓孩子們親身體會今井町的風韻。此外,互助會也積極舉辦講座,以街道、生活為主題,吸引居民參與活動,期待更多人加入社區營造、復甦社區機能的行列。

另外較特別的,則是重現江戶時代今井町的「請人制度」。過去,出租房屋提供他人進行商業行為的模式非常盛行,而在房東與商店之間,負責租賃房屋與分配的仲介即為「請人」。現今町內亦有許多將空屋出租提供外地店家營業,考量到業者與居民間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街區網絡嘗試將請人制度重現,協調居民與租賃商店業者間的關係 ,讓町內的社群更緊密和諧。


圖:早稻田大學MBT研究所於今井町內的分室。

  • 地方大學的力量

除了NPO組織以外,地方大學也就各自專業,於今井町推動相關計畫。如早稻田大學的MBT研究室,與奈良醫大協力執行「活化空屋置入社區型醫療與保存維護街區景觀」計畫。該項計畫乃是為了與日俱增的高齡者們的健康著想,設法讓長輩們願意走出家門,持續提供他們與他人接觸、交流的機會,以達到不過度依賴醫院醫療的目的。
為此,町內設置有早稻田大學、奈良醫大的分室,置入奈良醫大的醫療相關設施或措施,舉辦醫療相關講座,並與地緣組織、學生、專家學者等跨越世代的許多團體、個人攜手合作,例如:透過口述歷史調查、城鎮熟悉調查後收集基礎資料,設計「今井町人生規劃遊戲」。另一方面,奈良醫大在町內設置了學生宿舍,保有傳統建築樣貌的同時,以不過度破壞景觀為原則,設置現代化水電設施,奈良醫大的外國留/遊學生可租借房間,體驗在傳統聚落內生活的感覺。

透過以上活動,地方大學期待在失去往日生氣的歷史街區裡,藉由不同世代的共同參與,重建當地社區的社會資本,以實現「人人都神采奕奕,社區也生氣勃勃」的目標。 

  • 吸引外地人進入町內

町內房屋若有未居住於此地者,會將空屋出租,轉租外地商家遷入,或者乾脆進行買賣,將房屋轉給想住在傳建區內、對此地有熱愛的人。另外,為了讓國民們更了解今井町的保存價值與意義,町內修整了一間空屋作為民宿,希望藉由居住在聚落內,讓外地人實際體驗今井町的歷史風貌與生活方式。


圖:入駐今井町的茶屋。

臺灣的聚落保存:南投中興新村

在臺灣,也有類似的聚落保存區域,即座落於南投營盤口的「中興新村」。民國46年,仿英國倫敦「新市鎮」模式設計的中興新村正式落成,為辦公、住宅合一的田園式行政社區,是臺灣目前僅存完整的花園城市,臺灣省政府遷入後,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政治菁英,人口曾多達23,000餘人,一時風華無雙,在臺灣都市規劃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精省後,臺灣省政府機關職員遇缺不補,榮景不再,人口凋零老化、宿舍閒置,民國100年,南投縣文化局將中興新村境內220公頃公告為文化景觀,等同幾乎全區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

文化景觀雖使得中興新村的風貌得以完整保存,然而其文化資產身分卻也使得後續規劃變得複雜,究竟該如何在保存與活化間取得平衡,是中興新村被列為文資以來,各界不斷進行激辯的議題。


圖:中興新村街道景觀。

從今井町看中興新村

觀察今井町面對文化保存的方式,是公部門從上而下的倡導與說服,到民間自發性的討論與組織,也能發現他們重視的不是「模板式」的保存,而是整體聚落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機能,換言之,一連串在臺灣看來像是「活化」在地的方案,實際上對在地人來說,正是復甦與保存文化的手段。

「活化」不只是以商業、觀光為主要導向,也許能夠產生如文創眷村一樣的人潮,然而沒有了居民,沒有了使用原先設計的都市規劃與生活機能的人們,中興新村是否也就失去了我們最想保護的靈魂?筆者綜觀今井町的推動模式,乃舉列幾點中興新村的議題,與能夠效法今井町之處:

  1. 公部門的積極性:政府應更加主動溝通,確定政策方案後,定期舉辦公聽會,改善政府與民間的溝通渠道,以增加文化保存與活化的方案可議性。另一方面,可透過社區調查,收集在地文化特色,彙整出社區亮點,以發展後續規劃,例如仿效今井町,將空置宿舍打造為體驗聚落生活的旅宿等方案。
  2. 民眾的自發性活動零散:可透過討論會增加社群交流,強化在地網絡的同時,逐漸凝聚社區意識。
  3. 聚落建築的修復規範:於村內打造幾處依照規定修整之宿舍,以供後續修建參考。
  4. 建築師進駐與工匠培養:中興新村具都市規劃史重要性,可邀請鄰近備建築系所之大學,於村內設立分點,並培養歷史建築修復人才。

今井町的活化方案,仍舊圍繞著維持社區機能、以居民為主體考量的一連串措施,也許在對文化景觀管理方向進行想像前,應先重拾我們的初衷:之所以重視中興新村,乃是因喜愛他的靈魂。推動文化景觀保存時,也應經常提醒自己回頭思考「文化景觀」的意義,方能不失本心。


*本文原刊載於《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9期,頁12-17。蒙作者同意轉載,謹致謝忱。

【延伸閱讀】

家園地景的「地方感」初探:奈良今井町與埔里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