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748

文章分享:


在市井日常裡養一份生活態度──小市場咖啡專訪

作者 / 郭怡棻

全長13.2公里的瑞八公路,倚著蜿蜒的基隆河道修築,溝通八堵與瑞芳兩地。沿途山城聚落裡的人們,過去曾經逆河而上追尋黃金夢,也曾直下坑道探採黑金,或是仰賴河運交易聚集,發展成街肆。日後,鐵道和公路開通,火車與汽車載著一批批青年男女往北到基隆海港,登船離岸,航向四方新世界;或者往西一路到臺北,為生計和未來打拼。

回家,只是暫泊,等到天亮就要啟程,離開去討生活。

「基隆就像是一道門,門外就像臺北,我們總是在門外打拼,而回到門裡面的時間,往往都已經是疲憊的自己,也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它相處。」外號「小魚」的劉琪涵,在聊到創業前的生活時,如此描述故鄉之於她的意義。

小店藏身菜市場

從瑞八公路轉進暖碇路,盡頭立著好幾排五層連棟的住宅,灰色洗石子牆邊雜長著綠樹,部分門窗封釘著木板,昔日的海軍眷村散發出陳舊清寂的氣息。將近四十年歷史的源遠市場就設在眷村入口前,方便附近的眷戶和居民採買。

下午走進市場,長長通道的兩邊是熄燈收攤的鋪位,鋪子上高掛的招牌,透露市場裡的蔬果、家禽、海鮮、熟食……各種品項供給不缺。走到另一端出口,黃色燈光在木頭裝潢的角落綻放,咖啡香味和食物熱氣隨著輕柔音樂在空氣中悠悠放送,一間小巧咖啡廳迎面而來。


圖:位於源遠市場的小市場咖啡。(小市場咖啡提供)

小魚是這間咖啡廳的負責人,她指著常被客人誤認為Tiffany藍的大洋綠招牌,告訴我們上頭咖啡色的店名「小市場」是她手寫的。字體看起來樸拙飽滿,充滿童趣;店名上面的LOGO則是一個可愛的咖啡杯,杯體紋路像是一扇對開窗戶,隱約暗示了小市場溝通內外、承先啟後的定位與特色。招牌和店鋪活潑溫暖的配色,在傳統老市場裡非但不張牙舞爪,還意外地和周遭環境融合,靜靜佇守在市場角落,等待客人上門。

在角落發光的初心

出生在基隆暖暖區碇內的小魚,從小就在菜市場穿梭玩耍。客家籍的外婆在源遠市場裡開了一間麵攤,專門販賣粄條與麵食,後來媽媽接手了,也繼續每天偎著爐火熬煮油蔥和肉燥,傳承外婆的好手藝。當小魚逐漸長大,日復一日通車到臺北求學、上班,早出晚歸的奔波和注重包裝的制式工作內容對於學商業設計的她,不僅消磨體力,也耗損創意及熱情。就在這時,媽媽萌生了退休的念頭。

難捨曾經支撐家庭生計老店舖消失的情感,還有「每天的奔波消磨了我的體力,也讓我錯過了許多身邊美好的東西」、「我想要停下來,好好看看自己到底在什麼地方」的念頭,喚起小魚心底嚮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開間咖啡廳,每天悠閒地幫客人煮煮咖啡、聊聊天,剩下的時間發發呆,再著手完成接來的案子。


圖:從麵攤到咖啡廳,傳承的不僅是空間還有情感和記憶。(小市場咖啡提供)

創業美夢很容易被繁瑣的現實給驚醒。下定決心準備開店後,小魚的另一位合夥人開始密集地學習咖啡沖泡和甜點烘焙技術,小魚則發揮職業與生活上一貫對飲食的探究精神,在沉重工作的空檔中與伙伴一起籌畫菜單、挑選杯盤、研究容量、規劃空間、丈量桌長、尋找原物料等各項資源。抱持著「客人就是我們的鄰居和朋友」的心情,創業前的每個細節都不輕忽,使得小市場咖啡在2013年秋天開業後,輕鬆度過一連串席捲全臺的食安風暴。

四年前,小市場附近眷村改建新大樓的工程尚未完工,周邊的巷子到了晚上總是一片漆黑,夜歸的路人經過時都會加快腳步離開。當小市場開幕後,在夜幕低垂之際打開招牌的燈光,彷彿點亮了一整條巷子。曾經也是夜歸人的小魚說「這就是回家的感覺。」這微小而光亮的據點,也像是她創業的初心,「没那麼把握可以改變什麼,但仍期許從此這個發光的小角落,可以帶給人一點點温暖及期待。」


圖:夜裡在菜市場角落溫暖發光的小市場。

踏實、自在地顧守一間小店,尤其是傳統菜市場裡的一間咖啡廳並不容易。開業初期生意並不熱絡,不過幾乎每個路過的人,都會對這間開在攤商撤離、灰暗市場裡的咖啡廳投以詫異眼光。不論消不消費,許多人第一句話就是「妳好勇敢,怎麼敢將店開在市場裡?」語氣中的質疑,如同基隆冬季盛產的霧雨,濕濕冷冷,寒意竄進身骨。

「我們就是這樣被磨練起來的。」小魚雲淡風輕地說。而在那段慘澹黑暗期的某個夜晚,小魚走到店外,被一團晃動黑影嚇了一跳。原來那是一位就讀美術班的少年,寒假回到暖暖探親,為了完成作業­而攜著畫具到處尋找寫生對象。在黑暗的街道上被小市場溫暖的燈光所吸引,就地攤開畫架描繪起來。沒想到,少年交完作業後又再度回訪,將作品送給小市場。「我覺得那是對我們的一個鼓勵,我們的溫暖有停留在他的畫裡,有停留在他人生的某段時間裡。」小魚慎重地將畫作掛在店裡,提醒自己堅守在角落溫暖發光的初心。


圖:掛在店裡的少年畫作,提醒小魚堅守在角落溫暖發光的初心。

溝通新舊內外的平臺

來到小市場的客人,很難不被餐桌上的食器擺設等諸般細節給打動,即使是一壺加水回沖的熱茶,都細心地在竹製茶盤上放了一只沙漏,提醒飲者注意最佳賞味時間。「這是一種態度。餐桌上的小細節,代表我們對這件事情的一些堅持。」小魚說。

有所堅持的態度和產品,逐漸打動了消費者的心,加上媒體報導吸引外地食客前來一探究竟,熱食餐點的需求慢慢浮現。幸好小魚一家都具有料理魂,外婆和媽媽擅長中式料理,弟弟則是西餐廚師,在小魚號召之下,小市場便成為了家人激盪創意,拿出絕活研發料理的交流平臺。對於過去各忙各的,很少互動的家人,也因為小市場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開展出共通的話題,家族成員不時也會在小市場聚會。「感覺三十多年來沒有跟家人這麼貼近,講這麼多話過。」小魚感慨地說。

傳統菜市場的存在,不單只有魚肉蔬菜的交易,相較於商業氣息濃厚的超市或量販店,菜市場深具包容性、強調信任感、充滿人情味,不受標價或SOP(標準作業流程)拘束,是人們社交與關係連結的場所,也是高齡者熟悉自在的環境,更是鄰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圖:收攤後的源遠市場。

小魚一直想把她成長在菜市場所感受到的溫厚人情,接觸到的新鮮美味食材,和更多人分享。於是,小市場供應或新開發的餐點材料多數是到鄰近的叔伯姨嬸攤舖上挑選叫貨,小魚也曾受邀到社區的幼稚園,藉由解說與畫圖活動帶領小朋友認識傳統市場。而小市場先前所設計的四組餐盤,白瓷上面以淡彩繪有販售美味香腸的豬肉舖、用鮮綠青蔥包水餃的阿姨、抿嘴看著貓咪叼走鮮魚的魚販,還有牽著小女孩一起買菜的母親,這些回憶與現實交織的插畫都是源遠市場裡的日常風景。

「小市場就是一個平臺。」小魚希望能透過小市場告訴外面的人菜市場裡的豐盛美好。「這系列餐盤是講菜市場、講日常的生活,就是一個小小的連結。經由餐桌的傳遞,當大家把食物吃完之後,看到圖像能去想像裡頭的故事,並對這個地方產生共鳴。」


圖:小魚也將自己的童年回憶融入這組餐盤設計中,猜猜看哪個是她?

邀請更多人走進傳統市場並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的是市場環境問題。小魚說店內備有兩套清掃用具,一套用來打掃店面周遭,一套用來處理市場暫時堆置的生鮮廢棄物。透過主動打掃,縮短市場內部垃圾堆置時間,減少蚊蟲、氣味蔓延的機會。小魚認為「改變自己最困難,我們就先挑戰改變自己,當最困難的部分你都願意嘗試了,其他事情就會變得相對容易。」附近的攤商看到了小市場的行動,會覺得不好意思,也開始主動清掃,重視攤位清潔與乾燥度,共同讓環境變得更好。

這幾年,小市場參與經濟部為了改進傳統市集營運所推動的「樂活名攤」甄選,連續三年分別獲得二星、三星與最高四星的認證,並帶動其他攤位加入輔導行列,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定位。逐漸擴散的改變,也讓市政府注意到獲得「一星優良市集」殊榮的源遠市場,進而投入百萬資金協助市場環境翻新


圖:市場外側的雞棚區經過小市場巧手美化後的景象。(小市場提供)

而在市場與社區裡和人們一起生活的毛小孩,也是小魚關注的對象。過去小魚曾經從垃圾車撿回剛出生的幼貓,經過尋訪而獲知可以透過誘捕、絕育、放回,減少流浪犬貓數量的TNR方式,進而帶著貓咪去結紮,持續照顧到合適的認養人出現,並且透過海報宣導與面對面的溝通,讓大家知道「原來這件事是禮物,牠不是垃圾」、「問題來了只要接納和透過處理就不會再是困擾」。

多數人對於未知總是充滿恐懼,小魚和她的伙伴嘗試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打開門戶,引進更多資源,以實際行動展示新的可能性,來說服眾人別害怕改變。小魚再次強調小市場是一個新與舊交流和實驗的平臺,「舊的人可以在小市場看到新東西,舊的東西也可以透過小市場讓新的人看到。」這樣的心念,她用謹慎的準備,大膽的行動來傳遞給市場裡看顧她長大的長輩。「做就對了!你做了他就會看到,他只是以前不知道,他看到之後就會願意去相信。」


圖:店裡店外的細節呈現的是一種態度。(小市場咖啡提供)

敲掉框架的衝突哲學

「市場裡面開咖啡廳有什麼不好嗎?」小魚反問。「我們太習慣原本的模式,以致於忽略了原本可以看到的東西。把這些模式或框架推開,會發現原來這邊還有一條路,但是因為這條路比較少人走過,所以它沒有參考的方向,你必須自己去嘗試。那你嘗試的時候,在局勢裡看來就是一種挑戰,但對我而言這就是最有價值的經驗。」

「小市場能成為一個平臺,是以衝突作為基礎的點。」小魚繼續分享她經營小市場的哲學,「一般我們都抗拒衝突,認為衝突就是爭吵、就是對立。不過小市場一直想表現的是『衝突的本質其實是一個機會』,因為衝突後會產生態度,這也是往更好的方向去的機會。」

放棄穩定的工作,回到沒落的菜市場重新開創事業,對小魚個人或是家庭都是一種矛盾和衝突。位在傳統市場裡的咖啡廳,也許會給人環境上的「違和反差感」,而在其中一同工作的小魚和她的伙伴及親人,兼顧生活與事業的同時,難免也會產生摩擦衝突。小市場具體而微地展現人生不同面向的衝突點。不過正如小魚在臉書上寫的,「衝突的張力經過調和後,是另一種力量形成的契機。」小市場努力在框架中突破,從衝突中往正向的方向前進,也希望展現另一種看待世界、對待自己生活的角度。


圖:小魚(右)和她的合夥人麗娟。(小市場咖啡提供)

養一份生活的態度

問小魚創業以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平衡」,小魚思索好一陣子才回答。「我覺得最困難的,比如說當熱情、現實、理想,這幾個部分重疊時要怎麼去平衡它。」小市場要突破拓點,還是保守格局?要再繼續灌入新元素,還是將原本做的事落實得更徹底?她認為「每當感受到衝突的時候,要怎麼讓自己去醞釀轉化它的能量最困難」,所以常常在找平衡點的過程中跌倒,但是也在取捨中學習。「往往放下預設的立場,接納面對後,順其自然的發生就是好的發生。」

她也提到,自己努力追尋的是生活上的自在,事業是生活的一部分,她想要從生活養回一份態度,「我要把熱情擺在什麼位置,要怎麼不讓企圖心變成野心,或是要怎麼讓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縮短,這些都是態度的養成。」透過小市場,她學到的是這些,想要分享的也是這份對價值的堅守與不妥協的態度。

有人說「店如其人」,一間店鋪的產品、外觀與服務都是經營者的性格與信念的投射。不論是踏實自在地在角落發光,或是誠誠懇懇做好每件小事,小市場就像凸透鏡一樣,從市場到餐桌,用行動凝聚光源與熱量,點燃改變的火苗。

這火不大不狂,小小的卻很溫暖,像小魚給人的感受,柔和而堅定。大概也是如此,才能燉煮出傳統市場濃郁的故事,烘焙出生活的千般滋味,讓更多人聞香而來,重新走進市場,細細品嘗生活的好味道。


圖:小市場曾經以「我的城市告訴我 生活是一種□□」,在臉書粉絲頁發起串聯。許多客人發揮創意填空,激盪出各種對於城市生活的想像。小魚把眾人的回饋做成海報掛在店裡,讓想像繼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