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513

文章分享:


友善農業的跨域對話:大東原地區、高山部落交流紀行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因為東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夥伴的熱情邀請,成大團隊在台南大東原地區工作的三位團隊夥伴,在2017年夏至前日來到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的高山部落進行交流活動。高山部落是一個常住人口數十人的布農小聚落,大東原地區涵蓋了台南東山淺山地帶以果樹為主要生計來源的八個里,人口規模數千。雖然兩個行動場域的規模與在地社會文化脈絡有相當的差距,但大學團隊與在地夥伴一起探討的都是在地產業的轉型與創新,以及青年回鄉/留鄉的議題,因此有了這次的交流。大東原團隊成員事前各自被交付了不同的任務與分享主題,包括「消費者的連結」、「農戶串連與農產加值」,以及「生態農業的轉型」,期待到風景秀麗的花蓮與在地朋友有實質的對話。

活動首日,成大的夥伴繞過艷陽高照的國境之南,搭著只行駛南迴鐵路的柴油自強號,坐好坐滿五個多小時,終於從台南抵達花蓮。接著與台北來的夥伴會合,租車前往位於台11線北段的磯崎高山部落。幾年前從軍職退伍回到部落開展事業的族人小馬,是這一趟高山部落之旅的主要帶領人。他與幾位在地夥伴跟我們在部落入口處的小屋相見歡之後,簡單介紹剛剛初步整理完的小屋,他們構想中的未來用途,包括部落媽媽廚房、在地食材料理、部落聚會與故事展演空間等等。


圖:部落入口處的小屋,是應許之地,我們種下希望的種子。

接著我們就搭著車沿山路而上,經過小小的高山聚落,到達小馬他們經營的「高山森林基地」。這個基地已經對外營運了一段時間,以森林為體驗主題,主推五感體驗、心靈療癒、森林攀樹、森林歷險,提供露營與野炊等活動,是一個光看介紹就超吸引都市俗的地方。

高山部落: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多元的族群文化

高山部落位在磯崎海邊附近最高的一座山的山麓。名為高山,不是因為山真的很高(海拔僅七百多公尺),而是因為這兒住了東海岸少見的「高山族」布農人。小馬帶著我們沿著早期榮民開發隊伐木留下的林道一路往上,茂密的林相錯落著農業的種植活動,幾百公尺外就是遼闊的太平洋,依山傍海的景觀與豐富的生態,是部落的無價資產。


圖:基地主人小馬介紹環境,以及融合傳統智慧、降低環境負擔的生態系統。

同樣吸引人的還有在地的多元族群文化。大約八十年前,部分原居於花東縱谷中卓溪、紅葉、馬遠等地區的布農族人,翻越海岸山脈,再從八里灣沿著海岸線往北移動,遷居到現在的磯崎村高山部落。他們與海邊的阿美族相互學習海邊漁撈與森林打獵的技巧,農閒之餘上山下海,山也是冰箱海也是冰箱,大約是全台灣最會與海打交道的布農族。除了跟阿美族交換分享彼此的資源與技能,這兒的老一輩布農族人,也習得一口流利的阿美語,雙語交流無往不利。高山部落鄰近周遭還有噶瑪蘭族、撒奇萊雅、客家族群的聚落,不過這些鄰居與高山部落的互動不若阿美族,以及戰後被政府安置來此的外省兵那麼密切。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了安置外省兵,要求原本住在高處的布農族人遷居到山腳。外省兵先是開採山上的森林資源,然後搭建住所、開墾種植,在這太平洋邊的小山落地生根。現年四十一歲的小馬說,小時過年期間,他跟部落的許多孩子會輪流到不同的外省「乾爹」家,品嚐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料理。對這些外省兵來說,這裡是大陸老家外的第二個家,許多人在晚年被安置到榮民之家前,都還表達不願意離開的意思。

小馬帶著我們造訪林道旁過去老兵們居住的房子,邊聊著這些他自己經歷的多族群生命故事。當他稱呼這些在台灣無親無故的老兵們乾爹的時候,透露著親近感與全然的接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在歷史的偶然與日常的相處中建立起單純的情誼,而滋潤、豐富了彼此的生命。這樣的族群故事迥異於政治操作下的族群論述,傳達出另一種既觸動人心又珍貴的族群圖像。


圖:在舊宿舍前說著跨族群互動的故事,真摯的情感與思念濃厚到彷彿聞到外省伯伯拿手的臘肉料理,或是伯伯從屋裡走出來點上一根新樂園香菸,親切的跟大家寒暄。

高山森林基地:開展關於「森林」的各種可能

或許成長於這般多元族群的環境,造就了小馬思考上的開放性。對於高山部落產業的發展想像,小馬說,他一直在思索,部落的土地除了農業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森林」成為他部落產業圖像的核心。

「森林」是布農族文化的基礎,在花東以海岸、縱谷為主的各種意象中,從「森林」出發建構了獨樹一格的旅遊內涵。曾經發生在這片森林的族群歷史故事,以及沿此開展出來的豐富文化與生態樣貌,是小馬希望透過體驗活動與露營地的經營,傳達給來訪遊客的訊息;同時透過承襲、轉化與呈現這樣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產,結合露營的體驗,嘗試創造出足以支持青年回鄉安居的生計模式。


圖:在獵徑中學習布農族傳統五感訓練,追蹤並分辨獵物種類。

但小馬認知中的部落產業資源,並不限於在地既有的,也包括部落不曾有過、但能夠有機並適切地結合部落空間脈絡的想法與操作。小馬說,部落最豐富的資源之一是土地,但他自己一個人也無法照顧那麼多,倒不如開放出來,讓更多的創意能夠在這裡開展。對於合作的對象,小馬也認為不需要限於部落回鄉的青年,而是不限本地外來、不分族群地接納有相似理念的朋友,一起來經營部落的產業。

除了太太之外,目前與小馬最密切的合作夥伴,是非原住民的璽哥。璽哥的專業是心理諮商,結合了體驗教育開發冒險治療的活動方案。高山部落的森林裡,保留了許多百年的大樹,運用這些形態優美的大樹,璽哥設計了攀樹的親子體驗活動,讓家族成員透過攀樹的體驗,對彼此的關係、自身的認知想法有新一層的體會與反思。小馬與璽哥也都上過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課程,並把所學的觀念應用在森林基地的規劃上,向外來的朋友展演整合性的生態觀點與操作方式。這些嘗試都讓我們看見森林與人之間極其豐富的多元關係與可能性,既動人又讓人耳目一新。


圖:璽哥在百年老樹前解說心靈療癒、自然融合的理念。

高山部落的農業

除了森林相關的體驗之外,農業也在小馬的部落產業藍圖之中。尚未退伍之前,小馬便曾嘗試在自家的土地上,進行綠竹筍的有機種植,透過到處學習以及親身嘗試,並且結合在地的餐廳,獲得不錯的成績。目前他專心地經營「高山森林基地」,未再自己進行農事,但基地的經營如何連結在地的農業,來帶動整體部落的發展,一直是他關心的課題。

高山部落目前主要的作物包括山蘇、金針花、紅藜與生薑,由於當地有著非常肥沃、在台灣相當罕見的火山黑土,種出來的作物品質相當不錯。然而在銷售上卻因為農會的功能不彰、農友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不大等因素,影響盤商收購的意願。此外部落接受了現代化農業的耕作模式,居民大多使用會破壞土壤生物與物理結構的化學肥料與農藥,同時也造成農園下方聚落飲用水的污染。這些現況帶出兩個當代重要的農業永續轉型議題:一是耕作朝向無毒有機的模式發展,維繫優質的農村生態與生活環境;一是重構生產者與市場的關係,讓農民獲得穩定且合理的生計支持。

產業轉型條件與策略的兩方對話

針對這兩個主要轉型議題進行交流討論,正是大東原團隊遠從台南來到高山部落的主要任務。簡單地對照高山與大東原兩地,大學研究團隊陪伴協力的產業脈絡來看,兩邊都有「體驗」這個元素。不同的是,由在地族人小馬領頭的高山產業是以森林體驗為核心,希望能夠逐漸介入部落的農業發展模式;大東原則是以農業生產為本體,研究團隊與在地農友一同開發農村體驗行程。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切入,在操作策略上,體驗對於農業永續轉型的助益,主要在於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藉此重構農產交易的運作邏輯與社會關係,同時影響實質的耕作實踐。

在連結高山森林基地的經營與部落農業的方面,小馬目前的作法是推出部落媽媽餐給來訪的客人,由部落阿姨們來掌廚,並選用部落生產的農產作為食材。此外,近期也在規劃新的導覽活動,預計將農園參觀作為重要元素整合進來,聘請部落農民作為導覽員,以導覽收入作為誘因,來鼓勵農民轉型有機耕作。初期會先和於森林底層、未使用農藥栽培山蘇的農友進行合作,未來希望擴大到目前於部落上方進行慣行栽種的金針花田。小馬也在思考是否在部落下方靠台11線旁的部落公共據點開設展售空間,讓來訪的旅客或往來的用路人能夠直接購買部落農產。


圖:部落媽媽們精心製作、擺盤的風味餐點。

小馬的產業藍圖是從體驗,也就是三級的服務產業出發,一開始就是直接面對消費端,藉由市場的力量來帶動部落農業的發展與有機轉型,是很合理的策略。相對的,大東原團隊在推動農友進行有機轉型時,則較強調從友善環境的理念出發,集結有心的農友共同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術、分享經驗,並協力建構消費者農村體驗與教育的活動。換言之,並未提供明顯的經濟誘因,而是著重於一群理念相近者集結成「共學共作」團體的組織過程。對大東原團隊而言,經濟因素並非不重要,而是一些既有的案例經驗已經顯示,僅以經濟誘因作為有機轉型的基礎,若未來出現其他有利於慣行農作的經濟誘因,農友的耕作實踐很可能再度轉向。

至於如何找到有類似理念的農友?大東原團隊的作法是透過相關主題的分享會、講座吸引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初期也花了些時間讓參與的農友訴說自己有意轉型或已經在施行友善環境耕作的動機與經驗,發現他們都對於慣行耕作模式有負面經驗與觀感,成為改變的契機。後續則安排農友實地參訪台南在地轉型成功農友的果園,進行農業技術與經營管理的交流,從實際的案例協助農友看見可行性與願景。

降低對於農藥行與外部專家的依賴,「讓農友成為自己所實踐的農業知識之生產主體」,是大東原團隊推動農友之間的「共學共作」背後的理念。因此除了邀請專業人士來進行講座之外,更常製造農友與農友之間相互交流果園觀察與技術經驗的機會,並且鼓勵農友自己動手做資材、進行田間試驗。漸漸地,農友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分享資訊與經驗的氛圍,建立起夥伴的情誼。此外,大東原夥伴也分享以果樹認養方案搭配體驗活動,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認識、建立信任關係的橋樑,強調讓消費者進入產地、認識作物、與農友成為朋友,讓農村變成消費者願意多次造訪、建立長期關係的地方。


圖:以台南大東原地區的實踐經驗,與高山部落實踐者對話,帶給在地實踐者新的視野與啟發。

青年如何安居鄉村

在交流過程中,大東原的夥伴也提供一些建議給小馬,但即便有了許多行動上的構想,對高山部落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人力。沒有人手來執行這些構想,部落的發展難以往前走,但在發展工作與經濟模式剛起步的現在,要如何吸引年輕人回到部落一起打拼?不管是小馬或是璽哥,家中都有幼小的孩子,在部落生活與創業,他們都希望可以在兩者間求取平衡,不願意為了創業而忽略了家庭與生活。

站在勇氣石上望著高山部落與寬闊的太平洋,聽著小馬說他年輕時不曾想過要回來,美麗的山海部落卻是一個難以安居的故鄉。但從看見部落的自然與文化底蘊開始,小馬與夥伴們開啟了返鄉之路。我們的計畫有著許多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當落在現實生活的脈絡裡時,如何滿足基本的生計與生活,作為在地的大學能夠多做些什麼?大概是所有夥伴時時放在心上,嘗試集眾人之智慧去解答的關鍵問題吧!


圖:在勇氣石上眺望遼闊的太平洋,百年來的故事與組先的智慧,持續帶領我們在實踐與翻轉的路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