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069

文章分享: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作者 / 黃資媛

104學年第一學期,「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後稱人社中心)媒合本校公行系公益服務12位大二同學,以及通識課程「綠色大學生活」7位同學,共同和「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後稱自救會)合作,一方面希望透過學生的創意和人力為自救會持續推動的教育宣導增加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期待在以空污為主的公益服務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興趣,甚至將議題帶進各自專業學科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共同邁向埔里鎮生態城鎮轉型的願景。

綠色大學生活是一學期18週兩學分的課程,選定空污議題的組員共7位,由三位大一生、兩位大二生、兩位大四生所組成,科系分布以四位教政系為主,其他為外文、財金、電機各一,正式課程時間是隔週五上午八點至十二點;公益服務則是一學期必須服務滿36小時,選定空污議題的組員共12位,都是來自於公行系的大二學生,預訂服務時間是週三下午的空堂時間。由於通識課程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形式與課程時間不太相同,因此以時數控管的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參與程度,以學期末完成36小時做為審核與評分標準,在經過調查之後,彈性採取週三下午及週六、週日為主要學習時段。

認識空污

課程規劃與時程安排上,從2015年10月開始至11月中旬的上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題,安排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的方式,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識與瞭解。10 月初時安排自救會與學生相見歡,瞭解學生選擇空污議題的原因和動機,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同學是因為家鄉的空氣不好,想進一步瞭解空污,其他同學大部分是考量於時間因素。10月中旬人社中心和自救會與埔里在地社團共同舉辦「2015埔里無車日」以及「中台灣空污防制會議」,學生在參與活動與會議的過程當中,實際透過藝術演出倡導空污議題,並學習大學和非營利組織如何協力推動空污減量。10月下旬舉辦心得分享會,請學生報告這一個月的時間,透過自學研讀空污相關資料的心得、彼此交流意見。


圖1:學生與自救會夥伴相見歡與討論會議。

10月底至11月中旬,學生配合自救會的環教演講、遊戲宣導場次,陸續至各單位帶領闖關遊戲,包括:「埔里鎮好山好水繪畫比賽」、「埔里國小教師社群宣導」、「竹山社區大學」、「埔里社區大學」、「埔里森林好事多市集」,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建立民眾的空污基本觀念。帶遊戲看似簡單,實際上有許多細節需要學習與注意,活動前學習遊戲設計概念、複習空污知識,活動中帶領民眾參與遊戲,根據民眾反應修正宣導方式,接受民眾提問並嘗試回覆問題,這些經歷都是很好的學習體驗。舉例來說:在好山好水繪畫比賽當中,面對年齡層較低的孩童(小學二年級以下),如果用預設的遊戲介紹詞和說話用語,小朋友們大多聽不懂、無法順利玩遊戲,且講解時間如果拉的太長超過1分鐘以上,小朋友就會開始分散注意力,同學們剛開始遇到這樣的狀況大多不知所措,後來調整成以說故事開場引起小朋友的興趣,並且將用語簡單化、重點化,後續的遊戲帶領與互動便隨之漸入佳境;另外,在森林好事多擺攤時,必須主動向陌生人宣導空污概念並邀請其參與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是一大挑戰,一開始學生大多被動站在攤位、發放文宣,後來建議他們跟著有經驗的夥伴一起行動, 旁聽和練習幾次後皆能克服心理障礙主動出擊。


圖2:「好山好水好空氣繪畫比賽」與「埔里社區大學」空污宣導。

設計空污減量方案

上半學期透過宣導活動,除了建立學生的空污基本認知,更重要的是藉由宣導過程和民眾接觸交談,學習傾聽不同聲音、接受多元回饋,將此做為後續推廣的基礎。期中考後,學生對於空污議題已具備基礎觀念,因此11月中旬至12月底的下半學期,活動主軸由「認識空污」延伸至「解決空污」,希望學生在瞭解問題後,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問題?如何運用自身專業與能力解決問題?操作上,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鎖定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並設計空污減量方案。12月初各組討論 與確立後續執行事項,運用一個月的時間執行方案、彙整資料,並於 12月30日期末分享會時發表成果。

健康組空污減量行動

自救會長期在各級學校宣導空污知識、提倡環境意識,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之下,期盼藉由學生力量擴大宣導場域與目標群眾,因此希望學生協助製作和發放衛教單,並進到醫院、診所、藥局等單位進行健康宣導,此外為避免宣導淪為說教,學生進行宣導前必須充分準備與瞭解空污資訊,並針對不同的場所和對象設計合適的宣導方式與內容。然而,大多數學生都是初次接觸空污議題,要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空污資訊並轉化成宣導方案,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期初討論後組內工作並未如期展開,這段期間自救會購入空污感測儀器,需要人力協助到各點偵測數值,方案隨之調整為請學生帶著偵測器到不同場域量測並記錄數值,包括:國小周邊、第三市場、客運總站、學校餐廳與宿舍及校園內部,同時拍照記錄周邊的環境,更進一步將空污防制的概念帶給四周的群眾,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大家更加瞭解生活週遭的空污數值,找出造成空污數值飆高的直接污染源。


圖3:學生學習使用空污微型偵測器與每日實測紀錄。

在執行方案的過程當中,礙於學生的修課時間與住宿地點不一,故調整成以個人或兩人一組,各自針對不同地點偵測與研究。其中一組以埔里市區的第三市場為主,主要是觀察到鎮公所在市場兩側放置汽機車請勿進入的告示牌,但多數民眾仍然騎機車進入市場,故希望以實地觀察和科學數據瞭解機車騎進市場對空氣品質造成的影響。學生於去年(2015)12月份前三個週末的上午八點至十點,選取第三市場周邊四個區域實地偵測空污數值,發現造成市場空氣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成因:

  1. 機車怠速與烏賊車:市場中央路段的攤販集中、人群眾多,機車騎入容易造成交通阻塞。學生觀察發現,機車怠速時PM2.5數值有小幅升高的趨勢,且此處的空污數值比其他三個區域的數值大約高1倍至2.5倍。此外烏賊車排放的大量廢氣也會造成數值飆升。
  2. 空氣流通問題:室內市場的內部空氣較難與外面的空氣流通,機車騎入瞬間數值會稍微升高。除了室內市場,周邊大型的店面也有空氣難以流通的問題,當廣告車與大型車輛經過時,數值也會飆高,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
  3. 食物烹調方式:第三市場有少數炸物攤,當食物放入油鍋時,升起的油煙會造成數值飆高再迅速下降。


圖4:2015年12月19日上午9:40於第三市場實測。(陳怡真攝)

雖然本次學生實地測量的天數並不多,且時段僅限於上午八至十點,缺少清晨卸貨與中午收攤時貨車進入的PM2.5數值,不過大致上仍可觀察到幾個現象(圖5):

  1. 第三市場中央路段的PM2.5數值明顯偏高,測量到最高的PM2.5數值是235,平均值是113,遠超過環保署細懸浮微粒指標的非常高度污染(PM2.5=71),且比其他三個區域大約高1倍至2.5倍。
  2. 不同區域的數值有高有低,但曲線上升下降的趨勢是一致的。其中12月12日、13日、19日幾乎都有下雨,整體PM2.5數值明顯降低,連中央路段的數值在13日、19日也降低至跟其他區域差不多,顯示降雨會使空氣品質較佳。
  3. 將學生實地偵測的PM2.5數值與環保署埔里國中測站的PM2.5數值做比對,發現前者大約是後者的1.7倍至2.5倍,最高甚至到5倍,顯示大區域的空污數值無法呈現小區域的空氣品質狀況,也無法代表民眾實際的暴露濃度。


圖5:埔里第三市場不同地點之空污數值比較。


圖6:埔里鎮公所於市場周邊幾處入口設立「車輛禁止進入」告示牌。(陳怡真攝)。                                                                                                

學生針對實測結果提出兩項建議:(1)機車騎入市場不僅造成空氣污染,也造成交通安全上的疑慮,目前鎮公所僅於幾處入口放置告示牌(圖6),並無嚴格取締。建議鎮公所應增設人力、加強勸導,必要時對勸阻無效的民眾施以罰鍰。(2)第三市場內部份油炸攤販,處理食物過程排出的油煙,使攤販本身及路過民眾皆暴露於高濃度空氣污染中。建議鎮公所與市場管理委員會輔導攤商加裝抽油煙機。但從歷史新聞報導得知,埔里鎮公所曾於2011年召集埔里警分局、南門、東門、同聲三里里長開會研商,希望整頓第三市場周邊道路,改善常態性交通壅塞,還給民眾安全便利的購物空間,並於2012年3月提出改善計畫,包括:規劃東榮路、東華路、南昌街之ㄇ字型區域為行人徒步區(圖7),僅留南盛街供車輛通行,並搭配警方管制車輛禁止於早上八點至十二點進入,預定於同年4月開始執行,但後續執行經過與結果並無相關新聞資料可瞭解。2015年12月底召開「南投縣埔里鎮空污防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有委員提出鎮公所應禁止機車進入市場,鼓勵民眾步行並搭配手推車曾加買菜便利性,鎮公所主秘回應將和市場自治會討論是否具可行性。[1]


圖7:學生於第三市場的偵測位置及埔里鎮公所預定規劃行人徒步區之地圖。

可見,鎮公所早於五年前即意識到第三市場周邊的交通安全問題,並提出相關改善措施,但後來未順利推行,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究竟是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或是市場攤販、買菜民眾與周邊住戶的反對或其他原因所致?而當初以交通安全考量為由,五年後的現在,伴隨著空污觀念與民眾意識的提升,能夠成為推動第三市場行人徒步區計畫的助力嗎?如果鎮公所有心規劃和推動,那麼身為學生和居民的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學生在本學期公益服務當中,跨出學校、宿舍等熟悉的生活圈,進到有點陌生的傳統市場,實地觀察走訪、挑選合適的實測地點並紀錄數值,並從中看見現況的空污與交通問題進而提出建議,不僅只是符合當初所設定的「從認識空污到解決空污」這個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從「完全無感」到「慢慢有感」的這個過程,如何喚起意識、引起興趣是最難卻也最值得深入耕耘的事。下一階段,我希望可以和學生一起實做一些小方案,朝向「將『別人』可以怎麼做,轉為『我』可以做些什麼」的方向努力,除了建議鎮公所加強宣導與管制之外,身為學生和居民的我們,是不是也能貢獻一己之力做些什麼?期待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擅於運用科技與擷取新知的能力,可以為難解的問題找出新的破解方法。


*本文原刊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3期,經作者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