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19

文章分享:


不只是經濟:山崎亮談地方創生中的公共參與

作者 / 劉明浩(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編按:2025年2月,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師生至日本展開見學行程,並與株式會社A0集團E-DESIGN等地方創生工作者交流,在吸收其他團隊經驗的同時,也再度連結臺灣與日本實踐者間的情誼。本篇文章即為該學程於交流活動時的手記與衍生思考。

社區設計師、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的創立者山崎亮,目前任職於關西學院大學建築學系。他所撰寫的《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大部分在臺灣的地方創生教學和實務的工作者都拜讀過的一本書,山崎亮本人也曾多次受邀到臺灣演講,並解說他所協助的日本地方創生案例。此次的日本見學行程(京都、大阪、神戶)能邀請到他來為大家上課,實在是非常榮幸。


圖1:山崎亮老師演講側拍,山崎老師的《社區設計的時代》、《社區設計》等著作皆已有繁體中文譯本。

山崎亮用了非常客氣的方式開場。他提到日本在2014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政策,當時由石破茂擔任地方創生大臣推動相關事務;石破茂在擔任首相後以「令和的日本列島改造」為口號持續推動日本地方創生2.0。日本的經驗被臺灣大量檢視和學習,2019年由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開始推動臺灣的地方創生政策;賴清德選上總統後,仍將地方創生當作是首要施政的重點。山崎亮認為日本的地方創生在這十年之間起了非常大的變化,因此日本的地方創生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或做法。他希望臺灣人能從旁觀的角度給予建議[1] ,而且將相關的回饋意見與他分享,無論是對日本的觀察或者是臺灣的案例。

地方創生的兩種模式:市民活動與經濟活動

地方創生的目的在於改善地方的問題,可以從各種層面考量。山崎亮以「守護社區高齡者」為案例,說明兩種地方創生工作模式的差別(參考圖2)。第一種模式採取社區營造的方法(市民活動),讓非營利組織或社區能夠發揮動能,經社區居民提出照顧方案,由社區的居民以非營利的方式共同照顧長輩。第一種模式是非常典型的社區營造方法,第二種模式則是採取營利的方法(經濟活動),例如:從外地導入商業活動,美容、美髮、餐飲、健康按摩、交通接送等等來完成對長輩的照顧,吸引外地的年輕人來偏鄉創業和提供服務。因為營業帶來的經濟收入能增加稅收,如果以6間新創公司、每間營業額是3千萬來計算,一年的總收入是1億8千萬日元,按照現行日本稅率一年約為360萬日元稅收。360萬日元可以讓政府聘任一位專門的職員來進行高齡長輩的服務設計和需求調查。


圖2:山崎亮說明地方創生工作的兩種模式。

非營利的社區營造是過去傳統的方法,使用營利方法的商業導入則是近十年常用的地方創生方法。對山崎亮而言,這兩種模式都是地方創生的方法。但他觀察到,近十年日本的地方創生的做法越來越偏向營利導向、越來越重視經濟活動。於是,地方創生漸漸被窄化成在鄉下開民宿、地方咖啡店、地方特色伴手禮設計、地方選物店,這是大家近十年所認知到的地方創生主流。山崎亮提出了質疑:越來越重視營利行為,會不會窄化了地方創生?

接著,他舉了在資本主義運作下一般人的經濟生活方式(參考圖3)。一般人放假時,通常會想要從事娛樂活動,最常見的就是花錢從事休閒。但為了花錢買到休閒帶來的快樂,就必須要先投入大量的勞動時間以賺取報酬,甚至經常忙到沒有時間好好休閒。在高度勞動的情況下,更不會想參加一些市民活動和公共討論(辦活動邀請居民時,大家的回應都是工作很累、沒有時間、不想出門)。工作忙碌因此休閒時間很短的人們,要如何滿足娛樂需求呢?最有可能就是買更貴的東西、追求更強的刺激,以在短時間內滿足快樂。而為了買更好、更貴的東西換取休閒的快樂,又得加倍努力工作賺錢;日子一久就變成負向的工作和娛樂循環,這也是日本人生活的常態。


圖3:山崎亮以圖表呈現,資本主義下一般人的生活方式。

另一種經濟生活方式則是選擇參加公共活動。公共活動是一種不需要花太多錢,身心放鬆的同時,讓參與者獲得投入感和進行集體學習。既不用買名貴的商品也可以得到快樂,例如:大家一起做菜、一起分享食物、一起討論、一起做事來獲得滿足感和快樂感。人們可以選擇縮短上班的時間,增加非工作的時間,並把時間用來追求真正的生活幸福感和公共參與,而不是努力賺錢再花錢買快樂。

地方創生走向公共生活的兩個案例

人要如何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呢?要選擇消費娛樂,還是參加集體活動?地方創生也是這樣。重點在於人們選擇的生活模式,到底哪一種比較有助於地方的永續發展呢?

例如在一個需要活化的地方場域裡,開了很多要積極做生意才能存活的店家,當青年和移居者忙著賺錢和營生,時間就會被工作佔滿,難以形成市民活動。若是居民共同為高齡者做一點事,一起種菜、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山崎亮感受到的危機感,來自於日本近年的地方創生發展趨勢,鼓勵許多青年創業、開店;隨著青年的工作越來越忙,即便他們對地方做出了許多商業貢獻,卻也缺乏時間進行集體活動、難以投身於地方的公共事務,當地的公共生活依然沒有改變。按照現況發展,大概就可以預測再十年後的結果。當代的地方創生需要公共生活,即便它不能有效刺激消費和創造經濟,卻有其重要性。

他提出兩個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第一個案例是說明地方創生的如何朝向公共生活發展。第二個案例是說明如何透過設計觀點因應地方變化,進而開創服務。

第一個案例是泉佐野丘陵綠地(大阪府),山崎亮從2007年進入當地至今已有18年,仍持續與社區保持聯繫;這個案例也收錄在他的著作中, [2] 是非常早期的社區設計案例。

大阪府預計要蓋個公園,受到委託的山崎亮團隊在規劃這座公園時只先畫了20%的平面圖,其它的80%的平面圖則交由社區的居民進行規劃,不急著在短時間內完成公園的所有建設。山崎亮的團隊每一年辦理為期6次的工作坊課程,號召和教導30位社區居民對於設計公園有概念,陪伴他們學習規劃公園、整理公園、執行公園改造計畫。持續累積十年的培訓工作,總共培養了300個設計公園的專家。居民一起動手做,參與的人身體變得比較健康,而大家投入和勞動的同時,對於公園的認同感也逐漸增加,公園的軟硬體設施也在一年、一年的累積中,逐漸成形。居民們歷經十年合力完成公園後,大家還想繼續做,即便經歷了Covid-19疫情,公園還能有持續性的進展,參與人數仍然持續增加。公園的設施透過居民提案動手做而符合使用需求也增加了豐富度,大家不僅在此進行調查,也在園區持續帶活動。這座公園如果僅由政府出資興建的話,大約要花12億日圓;由社區居民一起投入,只花了5億日圓就完成了,整體契合當地居民的想像(參考圖4)。


圖4:山崎亮指出,社區居民加入公園規劃工作,有助於降低公園建設的成本。

第二個案例是大阪府studio-L。studio-L是山崎亮成立的公司,成立已經接近二十年。由於和政府、地方大量的合作,公司在經驗過程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像上述公園的例子,已經推廣到300多處的其它社區。工作團隊想要推廣上述的知識觀和技術,便於2019年在大阪成立社區設計研修中心

studio-L工作團隊觀察到,由於人口減少,都市裡的空屋越來越多。為了將整理好的空屋提供給想要使用的人運用,他們因應這個構想而成立了空屋活化使用的推動單位。由於在整理並活化空屋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棄木材,studio-L又成立了古材活用的推動單位。除了古材活用之外,在空屋整理的過程中,過去的書籍、物資、盆栽、石頭可能都會被丟棄。一般來說,這些私人物品比較難捐贈給公立學校或圖書館,要給小孩當傳家寶也很困難,但其實社區也可以成為傳承者。有了讓社區來傳承的思維後,studio-L將目標放在古物活用,並綜合地去思考循環經濟和公共使用的可能性,再加上剛好接到一位屋主委託老宅改建案,studio-L趁此機會構築古物活用的展示空間,並發展成為今日的社區設計研修中心(參考圖5)。


圖5:山崎亮介紹studio-L推動空屋活用的活動。

社區設計研修中心像是一個園區,對於空屋進行了大型的整修,不僅成立了社區設計的研修中心,同時也號召了社區的人活用了古材將老屋重新整理,以及整理了屋主的舊物再重新展示。

重新整建的古宅、重新規劃的使用空間、運用的材料來自於各地的古材,運用新舊的工法和在地資源,成為一間儘可能使用循環運用素材的再生宅。空間的重新整理,也有多出的空間可提供住宿使用。2025年4月,社區設計研修中心於臉書粉專宣布,4月底起他們將開始舉辦活動。山崎亮也分享道,研修中心在今年10月後也能提供住宿(參考圖6)。未來將開放約5至10人的小型團體在園區研修,也歡迎海外人士來使用空間,社區的人將協助提供訪客們以在地食材製作的餐食。研習者在此進行的活動包含:思想交流、案例分享、見學與實作等。因應研修的需求,山崎亮團隊也成立L-press單位,除了蒐集和介紹案例,也會編寫相關的知識內容成教科書,此書同時也是筆記本,能在冊中記錄與學習。

從這兩個案例中能察覺,在觀察社會需求後,透過社區設計,就有機會改變人們生活的樣貌和活動。


圖6:山崎亮於講座中,與我們分享大阪府社區設計研修中心的規劃。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推動「面識經濟」

現場聽演講的師生對演講內容反應非常熱烈,我抓緊時機問了山崎亮老師問題:「您提到比較模型架構中,沒有政府的角色。就您對日本地方創生的觀察,政府的角色或功能是什麼?」

山崎亮回應道,日本的政府的行政體系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政府因為有非常多的稅收,擁有很大的資源和權力。政府內的行政人員會認為由上到下制定政策是最佳決策路徑,但三十年來地方政府因為人口減少、稅收減少,官方也無法提供完整資源來因應現況,因此公部門應該與當地的居民一起合作。但截至目前為止,公共事務都是由政府行政單位主導居多。以他的觀察,現在由政府主導辦理的公共活動,不夠貼合居民需求而導致居民根本不會主動參加。「由於角色的不同,政府行政人員認為是工作的事,對居民而言其實是生活。如果政府不改變的話,居民是不會參加的。」山崎亮指出。

根據山崎亮的觀察,政府部門裡工作單位林立,每個承辦人負責一部分業務,麻煩的是彼此或單位間缺乏互動或壁壘分明。公務員個人的想法有時候是菁英想像出的未來藍圖,但對於地方的群眾沒有任何意義。社區的居民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地方的發展需要透過溝通,形成共識與合作氛圍,朝向遠景進行各種實踐。公務人員則要有能力整合群眾的想法,並且貼近生活的現場,而不是埋頭去做和現實違背的事情。因此,公務人員的行政做法要有所調整。以他與公部門互動的經驗,通常公部門都花錢解決行政的問題。但未來的公務人員必須要花時間跟民眾互動,脫掉西裝和領帶、換上笑臉。

看來山崎亮老師對於日本政府公務人員的行政作為有很深的期待呀!


圖7:山崎亮老師與他的新作《面識経済 資本主義社会で人生を愉しむためのコミュニティ論》。

演講最後,山崎亮老師介紹了最近他寫了一本新書,書名為《面識經濟》(原文書名為《面識経済 資本主義社会で人生を愉しむためのコミュニティ論》,參考圖7),他在思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如何透過「面識(人們面對面看得見彼此)」的社區經濟,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日本在進入地方創生的時代後,地方社區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經濟生活。目前日文版於今年2月出版,希望未來臺灣能有中文版上市,服務更多讀者。


[1]在5月的HISP電子報將會刊出另一篇文章來回應山崎亮老師的期待。

[2]山崎亮,〈由使用者自行打造公園〉,《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臺北:臉譜出版,2015),頁186-196。

 

【延伸閱讀】

大學的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日本東北地區大學參訪深度觀察(上)
地方與文本交會的入魂時刻(上)
參訪日本災後重建社區後的反思:日本災難研究與防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