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34

文章分享: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下)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午後的陽光像是溫柔的畫筆,輕輕描摹著好美國小的每一個角落,透過樹葉縫隙,撒下細碎的金黃光點,彷彿在為這堂即將開啟的生命課輕聲祝福。樂育堂內,一張泛黃的老爐灶照片靜靜地出現在眾人眼前,如同一扇通往過去的時光之門,輕輕推開了長輩們塵封已久的回憶。

第三樂章:爐灶的故事,時光的傳承

「這就是以前阿嬤家裡的灶啊!」鄭博真老師微笑著,將爐灶的故事娓娓道來。照片中的爐灶,灰黑的瓦片、紅紅的柴火痕跡,像是一位靜靜佇立的老友,見證著時光流轉,也見證著無數家庭的團圓與溫暖。

長輩們凝望著那張爐灶的照片,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他們年輕時的舊日歲月。「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灶,過年時,阿嬤會煮菜頭粿、芋頭粿,還有草仔粿,那香氣飄滿整個家……」。孩子們聽得入迷,嘴裡不時發出驚嘆,像是被爐灶裡的柴火點燃了無窮的想像。而那份純真的好奇,也讓長輩們的記憶有了新的生命,柴火裡燃燒著的是過去的故事,而如今孩子們的笑聲,則像是柴火上的明亮火苗,輕輕跳躍,照亮了未來。

堂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寧靜而深沉。長輩們的聲音輕柔而堅定,猶如一首溫暖的詩,在孩子心中悄悄扎根。而孩子們的笑容與發問,則像春天裡的嫩芽,從那爐灶的灰燼中悄悄探出頭來,迎向未來的陽光。


圖:長輩們凝望著那張爐灶的照片,彷彿時光倒流。


圖:鄭博真老師說故事並與孩子、長輩的互動。


圖:長輩說故事並與孩子、長輩的互動。

這不只是一堂課,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過去的故事,透過長輩溫暖而樸實的話語,化作了一顆顆記憶的種子,在孩子心裡輕輕發芽。而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聲,又如清泉般滋潤著長輩的內心,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喜悅。

這一刻,銀髮與童顏的互動,是如此真摯而動人。爐灶上的柴火,燒的是過去的歲月,留的是家的溫度。如今,這份情感與記憶,已經悄然流傳,成為時光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跨越世代,照亮未來的路途。

尾聲:時光流轉,愛的延續

隨著午後的陽光逐漸西斜,金黃的餘暉輕輕灑落在嘉義布袋鎮好美社區的海岸線上,為這場動人的盛會披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暈。空氣中彷彿流淌著緩慢而悠遠的旋律,將所有的歡笑與溫情,靜靜收攏在時光的懷抱中。校園裡,最後的片刻彷彿也捨不得結束,長輩與孩子們站在一起,手牽著手,目光交會間,流露出深深的情意。孩子那稚嫩的小手握著長輩微顫的掌心,彷彿在用力記住這份陪伴的溫度。長輩輕輕拍著孩子的肩膀,動作是那麼輕柔,像是拍著過去,也拍著未來;他們的眼神裡盈滿慈愛與期盼,像一片靜謐的大海,蘊藏著無盡的祝福與深情。

「阿公,下次我們再一起來,好不好?」孩子們稚氣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捨,透著渴望與天真。長輩笑了,微微點頭,眼角的皺紋彷彿也隨著笑意舒展開來:「好啊,阿公等你。」這簡單的對話,卻成了時間最柔軟的證明,串起了生命之間無聲的承諾。放眼望去,樂育堂前,一個個道別的身影在夕陽下被拉長。微風吹過,孩子們的笑聲與長輩溫暖的叮嚀隨風飄散,彷彿也在向這片土地輕輕道別。那份跨世代的情感,就像晚風中搖曳的稻浪,平靜而深沉,卻在心底輕輕漾開,留下餘韻無窮。


圖:完成佳餚作品及活動順利落幕合影留念。

海風輕拂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帶走了些許熱鬧的喧囂,卻悄悄留下了溫暖的印記。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相聚,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不僅是美味的饗宴,更是愛與記憶的交融。在這裡,長輩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流進孩子的心田,滋潤著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孩子的純真與活力,則為長輩的暮年增添了一抹燦爛的顏色。這一刻,時間彷彿變得柔軟,歲月的溫度在每個人心中悄然沉澱,成為一段段珍貴而難忘的回憶。這些回憶如同海邊的貝殼,細緻而溫潤,捧在手心裡,便能聽見那流動著的愛的回聲。

當夕陽的餘暉最終沉入海平線,天空泛起一抹醉人的橘紅,這一天,也將被定格為永恆的畫面。「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這一場跨越世代的溫暖相遇,成為那片海岸線上永恆流轉的樂章,隨著海風輕輕傳遞,流進每一顆心靈深處,化作愛與記憶的延續。這片土地靜靜守望著,海潮輕輕拍打著岸邊,時光流轉,愛卻從未走遠。

在活動圓滿落幕後,作為行動者,我們深刻體會到「食育」不僅是教育方式,更是文化的延續與情感的傳遞。最初,我們希望透過食育,讓孩童理解食物的來源,學會珍惜。然而,過程中嘉大團隊發現,食物不只是營養的載體,更是一座橋樑,串聯世代記憶與情感。在這次的「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活動中,長輩與孩子共同揉捏飯糰、熬煮魚羹,爐灶旁的故事與笑聲交織成一場動人的世代對話,讓食育超越知識傳遞,成為文化傳承的力量。

這次活動讓嘉大團隊重新省思大學社會責任的本質——我們不只是傳遞知識,更在搭建銀幼互動的平台,讓地方文化生生不息。透過「漁民餐桌」,孩子們不僅學會料理在地美食,更從長輩的故事中認識家鄉的歷史與精神。這份理解與認同,比單純的食育更為深遠且動人。教育不該只是知識傳遞,更應是文化交流與價值共創,讓每一次學習都帶著溫度,讓每一次分享都成為世代間最深刻的對話。


【延伸閱讀】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青銀童再創社區新活力:代間學習 X 在地藝術 X 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