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60

文章分享: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打造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下)

作者 / 朱珊玟(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大的加入為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資源,特別是在年輕人參與社區活動方面。大學的參與不僅為宮廟文化帶來新的活力,也將學術資源和年輕學生引入到傳統的社區框架中,促進了新的社交結構和互動模式的形成。透過學術活動和社區服務,嘉大學生與長者之間的互動增加了,這不僅有助於打破傳統的性別和代際障礙,也為社區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血和創新思維。

與嘉大「銀青共作」——銀銀轉為銀青的挑戰

在好美里社區,宮廟文化活動已經進一步演變為促進銀青共作的平台,在「土城虎尾寮返鄉祭祖活動」中尤為明顯。這系列的活動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老師協助,促成的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活動,更是跨世代文化交流。為了要讓當地居民對此活動有更深的認識,嘉大團隊設計「虎尾寮的溯與拓課程」,在土城虎尾寮返鄉祭祖前,於好美國小傳授這套課程,並準備了學生親子作業「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邀請學生訪問家人,擾動社區不同世代的居民。2024年4月28日這天的「土城虎尾寮返鄉祭祖活動」,反映了土城虎尾寮人對祖先與故土的崇敬,也是現代與傳統交織對話的展現。活動當天,由青世代所組成土城宋江陣、幼世代的好美國小、嘉大附小亦參與其中,這強化了銀世代與青、幼世代之間的聯繫,更凸顯出文化活動在激發社區參與和增進世代間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圖:土城虎尾寮返鄉與宋江陣活動,當天好美國小以太鼓表演,嘉大也邀請附小學生以國樂表演並參觀太聖宮,進行跨世代的社區文化交流。


圖:好美國小學生參與課程「虎尾寮的溯與拓」,展示親子作業「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在嘉大的積極參與下,好美里社區的環境永續行動得到了顯著的加強,特別是在推動銀青共作方面。嘉義大學作為社區伙伴,協助好美里社區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包括「嘉好生態園」的開發、環境教育教案的設計、居民環境教育認識等活動,已成功獲得「第九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特優」的殊榮,得獎過程請參閱〈「好美」的環境永續行動:從築籬定沙到環境教育的實踐與反思〉,這些環境永續行動,原本是由社區發展協會和新塭教會主導,嘉大參與後將協助開發環境的「好美森呼吸」教案,轉化成嘉大微學分課程「嘉義巡禮——布袋好美里環境永續體驗」。此一轉變引進了創新的思維和活力,進而影響既存的築籬定沙行動,使它更符合當代的永續發展目標。嘉大學生積極參與行動,在進程中學習實際的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不僅提高了他們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和責任感,也使他們得以在實踐中尊重和理解不同世代的價值和經驗。


圖:「嘉好生態園」是由嘉大與社區居民共同開發的社區小保安林,目前作為居民休閒遊憩之用,未來可作為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的推動場域。

與嘉大「銀青共作」——在社區內的陪伴

社區在嘉大的陪伴下,推行許多銀青共作的活動,加強社區內不同世代的交流與合作。具體活動包括一系列心衛關懷活動,如觀心亭、懷舊治療、動物輔助治療、賦能牌卡社區互動、園藝編織治療、青草按摩槌、廟口笑瑜珈、關懷華山獨居長者,以及以漁村女性為主題的活動——女神會生命故事工作坊等。透過這些心衛活動,嘉大學生能陪伴長者,減少他們的焦慮感、孤獨感,並增添歸屬感,增進社區情感連結,提升社區凝聚力。

此外,健康促進運動亦不可或缺,包括社區運動班、動動腦桌遊班、北歐式健走、定向越野體驗等,透過長期活動的進行,促進參與者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學習正確的運動姿勢、訓練肌耐力,同時提升社區凝聚力、延緩失智老化、促進人際互動,並引起自學興趣,進而建立有志工制度的社區運動班,產生跨世代的互動連結。這些跨世代的活動透過提供社區成員不同的參與機會,讓老年人與青年在共同的平台上共享知識與活力,彼此學習並相互賦能,實現了社區的和諧與持續發展。


圖:嘉大在社區內的陪伴,透過心衛關懷活動與健康促進運動等模式,提升居民認同感,提升社區凝聚力。

結語:挑戰和反思

高齡化的挑戰,不只是統計數字的變化,更是生活方式、文化傳承與經濟活力的變遷。偏鄉漁村的人口老化嚴重,迫切需要的不僅是應對措施,更是一種深度的社會與文化調整。嘉大與地方市區的銀青共作模式,不只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也提供了對抗社區孤立和文化斷層的策略。從宮廟日常到大學生與長者的互動,都顯示了傳統與現代之間,潛在的緊張關係和豐富的互動機會。這種模式不僅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也提供了對抗社區孤立和文化斷層的一種策略。這些活動不僅是老年人的情感慰藉,也讓青年學生能在實踐中學習,這種跨世代互動為地方創造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反思:我們如何有效地整合資源,真正實現「在地老化」的願景?總之,布袋社區的實作經驗強調了「永續城鄉」目標的重要性,更是預見與準備未來可能的挑戰,期待經由多方連結與相互支持,能在將來共同塑造一個全齡宜居的社區生活。


【延伸閱讀】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老人與海:嘉大研究生與好美里長者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