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85

文章分享: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輕柔地灑落在嘉義布袋鎮的海岸線,空氣中微涼的海風悄然拂過,帶著淡淡的鹹味與大地的氣息。2024年12月7日的天空湛藍如洗,彷彿這一天正等待著一段深情的序曲,一場跨越年齡、滿溢溫情的盛會——「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

好美國小的校園從寧靜中甦醒,青翠的樹葉在陽光下微微搖曳,像是在低語著歡迎的話語。校門前,嘉義大學的團隊夥伴早已在忙碌著,每一張桌椅的擺放、每一個裝飾的細節,都傾注著他們滿滿的心意。樂育堂裡,陽光透過窗櫺灑落下來,細碎的光影交織著這一刻的暖意,彷彿將這片場地輕輕擁抱。空氣中飄盪著一種靜靜醞釀的喜悅,像是樂曲前的輕輕和弦,即將奏響一首代代傳承的溫暖樂章。

不一會兒,校園的大門漸漸熱鬧起來。孩子們小手緊牽著家長,步伐輕盈,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如同晨曦裡的朝陽。而長輩們則步履穩健,眼神堅定而溫和,臉上的皺紋如同歲月寫下的詩篇,記錄著他們走過的光陰與故事。他們的笑容裡,彷彿帶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還有對新世代的無限期許。

「阿公、阿嬤早啊!」稚嫩的童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孩子們一邊報到,一邊與長輩輕聲交談,笑聲如清泉般潺潺流動,悄悄填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那是一種跨越世代的默契,無需多言,卻如此自然溫暖,像是歲月間無形的橋樑,將兩代人的心緊緊相連。

「今天我們一起加油喔!」 長輩低沉而和煦的聲音宛如微風,輕輕拂過孩子們的耳畔。孩子們抬起頭,露出燦爛的笑容,用稚氣的語調回應著:「好!」這樣簡單的對話,卻蘊含著無限的力量——是一份鼓勵,也是一份承諾,將彼此的心拉近,讓這場活動成為一段永恆的記憶。

第一樂章:家鄉的記憶,土地的呼吸

時鐘的指針緩緩指向十點,陽光從枝葉間篩落,金色光點灑滿嘉義大學「嘉好生態園」(小保安林)的每一個角落。活動的序幕在一片和煦的光輝中悄然拉開,植物達人吳佳嬑老師帶領著一群孩子與長輩,踏入這片耗費兩年心血精心打造的生態樂土。這裡不僅是一座園林,更像是一座自然的樂章,每株植物、每片葉脈都彷彿在低語著土地的故事,記錄著歲月的呼吸。

園中滿是綠意盎然的生機,多樣性的植物交織成一片豐富的畫布:木麻黃、南洋杉、福木、白千層、黃荊、臺灣魚木,還有挺拔秀麗的蘭嶼羅漢松等等,它們安靜地站立著,像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張開雙臂迎接每一位來訪者的腳步。


圖:準備進入「嘉好生態園」。

孩子們雀躍地穿梭在林間,腳步輕盈,眼神中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他們圍著檸檬香茅好奇地討論著,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搓揉著細細的葉片。一陣輕輕的揉捏後,檸檬的清香便悠然飄散開來,在空氣中畫出一道無形的香氣軌跡。「原來這看似普通的草,竟有檸檬的味道!」 孩子們瞪大了雙眼,驚奇的聲音此起彼落,臉上的笑容如晨光般明亮而純粹。

長輩們站在一旁,眼神中透著歲月的柔和,微笑著看著孩子們的活潑與驚奇。他們的眼角或許有些皺紋,但那笑容裡,卻蘊藏著過去與土地共生的深刻記憶。或許在他們年輕時,田埂間的野草、村口的果樹也曾是他們手中珍貴的「寶藏」。那時的他們,也曾像這些孩子一樣,踩著晨露、聞著草香,與土地對話、與自然共舞。

林間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一顆顆「小鳳梨」般的木麻黃果實。它們安靜地躺在樹下,如一件件大自然細緻雕琢的藝術品。孩子們興奮地撿起這些小果實,小小的手心捧著它們,奔跑著、笑著,把這一份驚喜拿給身旁的長輩欣賞。「阿公,這好可愛!」、「阿嬤,妳看像不像鳳梨?」 稚氣的聲音迴盪在樹林間,長輩們接過果實,笑容更深了。


圖:孩子們聞著檸檬香茅。


圖:長輩們聞著黃荊葉,直呼香氣迷人。

那笑容裡,有對孩子天真爛漫的喜愛,也有對過去歲月的無限懷念。這是一種跨越世代的對話,一種源於土地的情感傳遞。銀髮與童顏的對望中,那些語言未及表達的情感,已悄然流轉在微笑與眼神裡。陽光穿過樹梢,灑在孩子們奔跑的腳步間,彷彿為這幅畫面鋪上了一層金黃的光暈。長輩與孩子之間,沒有距離,沒有隔閡,只有彼此的陪伴與笑聲,還有那份對土地的共同珍惜。這是一幅動人的圖畫,更是一首自然與生命的詩篇。

這是銀幼共學最美的瞬間。孩子們在林間尋找著驚喜,長輩們在樹下尋回了記憶,而土地在這份互動中,輕輕地呼吸著,將一代又一代的情感細細編織。這份情感,像是一株靜靜發芽的種子,在笑聲與言語中生根、萌芽,為世代之間鋪展出一條滿載溫情與希望的道路。

第二樂章:漁民餐桌,手作的幸福滋味

從綠意盎然、清新滿溢的生態園回到活動現場,空氣中似乎還帶著檸檬香茅的淡淡餘韻。此刻,「漁民餐桌」 正等待著它的主角們,一場溫馨又豐盛的味蕾饗宴,即將在此奏響。這不只是手作料理的實踐,更是在地情感與回憶的交融,讓在地食材在雙手間變得有了故事與溫度。

嘉義大學團隊最初以「食育」為核心,帶領孩童透過觸摸漁產,理解食物來源,並培養珍惜食物的觀念。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他們發現社區長輩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寶貴的知識傳承者。於是,「漁民餐桌」應運而生,讓長輩與孩子在餐桌上交流,攜手製作飯糰與魚羹,在笑聲與故事中傳承飲食文化與家鄉記憶。嘉大團隊深信,食物不只是營養來源,更是連結世代、凝聚社區情感的媒介,讓愛與回憶透過共享的美食與對話持續流轉。

料理達人鄭怡雯老師站在活動的中央,溫暖的笑容彷彿是邀請大家進入一個充滿美味與情感的世界。「今天,我們要一起用這些家鄉的食材,做出兩道特別的料理——加了在地食材醬料的明太子飯糰和虱目魚皮羹!」她的聲音帶著鼓勵,清脆而柔和,吸引了每一雙專注的眼睛,連孩子們都有模有樣地點著頭。

孩子們興奮地穿上小手套,圍在桌前,睜著亮晶晶的雙眼看著一盤盤白米飯和閃著微光的明太子。「好軟哦!像捏黏土一樣!」 孩子們邊笑邊搓揉著米飯,稚嫩的雙手小心翼翼地將明太子揉進飯粒裡。飯粒從他們的小手中一點一點地黏合成型,而一旁的長輩們則是用歲月磨練出的雙手,輕聲指導著:「慢慢來,別急,飯粒要讓它們像朋友一樣,黏緊緊才行。」

那畫面多麼美好啊!智慧的雙手與童真的小手輕輕交疊,像是在傳遞著某種無聲的信任與愛。每一句指導、每一次笑聲,都是時光輕柔的流動;每一顆飯糰,都承載著彼此默契與溫情,彷彿一顆顆散發著光亮的小星星,在桌面上靜靜綻放。


圖:孩子們與長輩們合力製作虱目魚皮羹。

此時,爐火悄然燃起,鍋鏟輕輕翻炒的聲音像是一曲和諧的樂章。熱氣裊裊升起,空氣中漸漸飄來香氣——那是虱目魚皮羹的味道,濃郁而誘人,將在地食材的鮮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再加一點香菜,這樣味道才會更棒!」長輩細細叮囑,臉上的笑容如爐火一般溫暖,而孩子們專注地倒入食材,小心地攪拌著鍋中熱騰騰的羹湯。

此刻,輔導諮商學系的小志工們穿梭在場地之間,輕聲細語地指導孩子們洗鍋、刷碗。一個個孩子自告奮勇地端起鍋具,站在洗手台前,皺著眉頭卯足勁刷洗著,水珠飛濺,卻也掩蓋不住臉上的興奮與自豪。「我洗乾淨了!」 孩子舉著閃亮亮的鍋子回到組別,稚嫩的聲音中帶著滿滿的成就感。而長輩看著這一幕,輕輕拍了拍孩子的肩膀,笑著說:「真乖,做得真好!」這一句簡單的稱讚,卻像是一束暖光,綻放在孩子們的心底。

當兩道料理完成時,香氣早已瀰漫了整個場館。長輩與孩子們圍坐一桌,雙手捧起親手製作在地食材醬料的明太子飯糰和虱目魚皮羹,眼神中滿是滿足與自豪。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飯糰,嘴角揚起笑容:「好好吃!是我做的哦!」長輩則微微點頭,滿懷欣慰地說:「你做得比阿嬤小時候還漂亮呢!」

這一桌佳餚,不僅飽含在地食材的風味,更是愛與回憶的滋味。那一聲聲的交談、那一雙雙充滿信任的眼神,成為這場餐桌上最動人的風景。孩子與長輩的笑聲交織,像是一道道金色的絲線,輕輕縫合了世代間的距離。


圖:小志工帶領孩子們協助清理鍋具。

爐火燃燒過後,香氣繚繞,留下的不是虛無,而是情感的交融與傳承。在這一刻,明太子飯糰不再只是飯糰,虱目魚皮羹也不只是湯品,它們成為了一道道充滿故事的佳餚,成為銀髮與童顏共同創造的幸福記憶。

這一餐,是飽足的,也是幸福的;是簡單的,卻也是珍貴的。漁民餐桌上,那些親手捏製的飯糰、親自烹煮的羹湯,是時間寫給這片土地的溫暖回信,也是代與代之間最深情的對話。(待續)


圖:各組發揮創意製作料理。


【延伸閱讀】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陪伴、成長與愛:一場在好美里的跨世代相遇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讓食農教育走出校園—專訪「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