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05

文章分享:


陪伴、成長與愛:一場在好美里的跨世代相遇

作者 / 李珮瑄(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大學部三年級學生)

2022年,大一的我因逢修習通識課程需要而造訪好美里,當時對這個小漁村印象並不深刻,只隱約記得導覽提及,當地曾經興盛卻又沒落。好美里雖位於嘉義,距離學校車程卻也需要一小時,若非恰逢課程,恐怕難有緣分來到這個蘊含許多故事的小漁村;大三時則以昕瑜老師的課程為契機,我有幸能以志工身分親至好美里進一步探訪、再續前緣,與當地長者直接互動。

自己的盆栽自己種——陪伴、紀念品與回憶

當日我參與的活動「送福桂至家」主要內容為陪伴長者完成屬於自己的盆栽作品,並由森林系同學協助照料,再於春節年假前發送至家中。一早搭車至好美里,活動中心聚集的長者遠比想像得多,我們也在等待時段裡試著向他們搭話,驚喜地發現,不少長者都是活動「回頭客」,不僅積極參與、熱衷投入,更會呼朋引伴共襄盛舉;除了好美當地住民外,亦有部分來自「外庄」的住民參與其中。

印象深刻的是,我和一名年紀較長的長者,很快地拉近距離,她在接下來的活動時間裡經常拉著我的手,儘管動作有些粗暴(想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抓握的手法),我依然喜歡她這種簡單、純粹的表達方式。對我而言,這大約是與長者相處最有魅力的時刻之一,像冬日暖陽下剛曬好的白色棉被,樸素而溫暖。

園藝創作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長者們興奮、雀躍的心情,也有部分長者呈現較退縮的態度,嘟囔著「這個我不會啦」、「你幫我弄就好,你比較厲害」等語。身為志工的我們,盡可能鼓勵他們動手做;在言語及情緒支持的催化下,原先有些擔憂的長者,也在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樂趣;但部分較費力的步驟,對長者而言可能稍有負擔,基於安全及時間流程的考量,才由志工替他們完成。


圖:長者在屬於自己的盆栽寫下姓名,交由森林系同學照料後,農曆年前送達到府。

語言不通、經驗不足:疑難阻礙的排解與應對

原先和組員分配兩兩一組進行,然而,我們平時與長者深入接觸的機會不多,加上沒辦法流利使用閩南語溝通,仍在出發前隱隱有些擔憂。實際上,我也在行動過程中,因此出了點小差錯——由於語言能力有限,在與一位長者道別時,我誤以為她在邀請我參與未來好美里的其他活動,差點跟著回家,所幸伙伴在旁留意到這場烏龍,才讓一連串誤會畫上句點。

除了上方提及的小插曲,當天亦有不少趣事發生。活動中為了因應長者人數,以及參與者不同需求,我們逐漸跨越一開始安排的組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長者。接觸到的長者愈多,與他們共創的故事也愈多;只要願意投入時間,總能得到他們赤誠的回應。即便語言可能影響世代間交流的速度,但絕不會影響交流的真心。


圖:活動結束,志工收集長者對活動的回饋,以利未來調整改善。

漁民餐桌:料理與人

除了我參與的福桂至家活動以外,部分同學則投入一場與好美里居民共創的美食行動——漁民餐桌。參與者有國小孩童、青壯年至耄耋耆耈,當地長者對講師帶領製作的料理頗有心得,均等不及講師講解完畢,便已經流利地開始進行操作。講師則對此有些無奈,一方面樂見參與者的投入,一方面也在心裡默默筆記,如若再次舉辦,一定要把所有流程都講解完後,再邀請大家開始動作。

有趣的是,當活動主題與食物相關時,參與的長者們正如我們的既有印象,一有機會就想讓包含大學生在內的孩子們多吃點,深怕大家沒有吃飽。有位同學在活動尾聲,被動擔任起「清鍋底」的任務,正值成長期的男性食量,也被餵得連晚餐都不用吃了。


圖:魚鬆三角飯糰的製作與食用。(在食物出鍋後,大家迫不及待想要大快朵頤!)

貼近人的內心:發現居民優勢

有別於福桂至家的園藝行動,參與漁民餐桌的居民以來自外庄長者為主,也多能使用華語流利溝通。然而,起初我們在與長者建立關係時,感覺有些受到阻礙,原先預想、關注並規劃的訪談內容,想要派上用場並不容易;我們所關心的議題,居民也不一定感興趣,話題時常中斷。直到中午用餐完畢、所有桌面都整理完成後,才因好奇、談論「虱目魚養殖和烹煮」技巧而熱絡起來,居民逐漸興致高昂、滔滔不絕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我們也因此感受到,還有好多來不及挖掘與學習的東西。

短短一天的實地探訪與共同煮食的經驗,意外勾起我對與「人」相處的特殊感受,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在「人」身上獨有的,一種具靈性的體會。當代社會講求效率,投入人本的時間太少,庸庸碌碌太多,偶有失真而遺忘本心之時;每當我置身於愈純粹的環境,總會自問是否耗費過多精力追求目標,反而忽視生活本身能帶來的許多體驗。

「好美」時光——旅程反思,延續溫暖連結

在實務學習上,來到好美里於我如同世外桃源,能跳脫原有的日常生活而有全新體驗,同時也對課堂內難有的觀察機會產生新的反思。我認為在與長者接觸時,相信他們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全人,和他們確實因老化而有需要協助之處的平衡是尤其重要的事。舉例而言,我會希望大部分的活動能以他們自己動手為主,所以需要留意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不過度干涉他們主導的能力;在他們退縮畏怯的時候,適時給予鼓勵。人的身體機能可能隨著老化而有衰減,但於心智,他們實實在在經歷過六七十載的生命,儘管我們經常會把長者和孩童的純粹類比,長者經年累月所積累的智慧卻是不可漠視的。

對我而言,生命最難能可貴的事物無非愛與人,這次的行動與體驗,讓我期望在生活中留給自己感受的空間,也促成我在下學期加入好美里志工團隊的決定。在這裡我們做的事情並不困難,陪伴的時光卻能帶來物質餽贈所無法比擬的回憶,與長者的相處間更能聽見不少如「很開心」、「能認同」、「謝謝你們一直舉辦」等回饋,在親臨現場後,更能體會到這點。或許,像這樣感染與牽連著彼此的幸福感,正是好美里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邊境社區的田野紀要:好美里尋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