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68

文章分享: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作者 / 楊昕瑜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在社區蹲點與實踐的兩年半以來,「令社區有感的事」是什麼?要如何「與社區一起做事」?這兩個叩問,是我不斷提醒自己調整的問題,希望我與團隊伙伴的行動,能與社區建立更深入且更具個別性的生命對話與連結,並重新對焦大學在社區實踐的主題,發展且強化一起行動的模式。

2024年,我透過教授「成人與老人諮商」課程及擔任志工社團指導老師,分別帶領三十多位志工與大學生參與「訪談與攝影、盆栽種植及漁民餐桌」等三場社區行動,此篇文章即是我對行動的觀察與記錄。

關於漁村的 hashtag:海風、黑圓籃子、魚塭與老人

11月初,我帶領10名輔諮系的學生志工,與嘉大高慈徽老師的藝術鑑賞課程一起出發,進行一場與社區居民共創的藝術行動。在此次活動中,除了邀請學生以社區初訪者的角度,記錄自己最喜歡與最能代表社區氛圍的影像之外,我們也請學生訪談社區居民,蒐集在地人眼中最喜歡與最具標誌性的社區影像。

在行動開始前,我們先請學生寫下自己對漁村的印象,學生所寫的多為抵達後的五感體驗,例如黑籃子、蛤蠣、漁船、媽祖廟、魚塭、海風、魚腥味、垃圾等,關於「人」如何存在與生活於此,缺乏想像、概念模糊。

「環境」背景與感官強烈,「人」消失在環境中,能想到的只有「老人」。

討海人的療癒地景:森林、夕陽與宮廟

那麼,居民所「感」究竟為何?透過訪問,學生逐漸認識長輩們的生活,居民們的形象也漸漸立體了起來。

在兩個小時的訪談行動中,學生蒐集了居民對社區各個角落的看法,包含六腳亭、居家泡茶棧、宮廟旁、販仔、公園等處。

長輩們提到的森林,包含了1920 防風林,以及活動中心後方、由嘉大團隊建置的嘉好花園(小保安林),它們均是在地人整日屈身捕撈、養殖與剖蚵後,能稍作散步與休憩,身體與心情放鬆的所在。

而居民最喜歡與推薦的景色,是社區延伸至森林或海岸,均可看見的「夕陽」。這與我先前的觀察相似,傍晚時常常見到居民結伴,在社區活動中心周遭散步。我原先以為是單純是天氣涼爽、舒適之故,然而對居民來說,黃昏是一日勞動後最能放鬆的時刻,也具有回到年輕時的愜意與享受的意義。

最後,宮廟與信仰,則是連結社區的向心力,亦為其在海上漂泊的安定力量。整體而言,嘉義大學所創造的森林地景,已令居民有所感。而其所需為:身體的勞累需要放鬆舒緩,心理上,則需要連結與安定。

而正好,嘉大團隊年末的重要活動,就與森林療癒與社區連結有關。


圖:學生討論、訪談及分享攝影紀錄的過程。

福桂至家所隱藏的長者內在渴望:懷舊、陪伴與延續

「送福桂至家」的企劃團隊,期待能透過盆栽種植,來串聯人和土地、及人與人間的情感。今年(2024)已邁入第二屆,延續上一屆的流程,在 11 月底種植盆栽後,由嘉大森林系同學協助養護,在農曆年前傳遞祝福、將福貴親送至居民家中。

有別於去年結合嘉好花園的開幕儀式,是邀請大學與社區的重要領導人物出席﹔今年嘉大團隊僅透過文宣宣傳,就吸引近80名社區內外的老中青三代熱情響應。

我這次帶領了輔諮系的幾位同學,進行參與居民(特別是長者)的行動陪伴與個別對談,有一個更深層的目標,是初探獨居長者們,對於「福貴降臨」的期待,所隱藏的內在渴望為何。

「桂花寓意很好,我三種都要選桂花。」

好多的參與者在開放盆栽選項時,紛紛期待能種植桂花。深入了解後,除了桂花能在文蛤與海味濃厚的家戶門口,帶來淡淡的清香,和其所代表的美好與吉祥的寓意外;長者分享了很多種植桂花的記憶,許多與童年、過去生活記憶的畫面和連結,一解懷舊之情。


圖:送福桂至家活動歷程記錄。

有位來自外庄(居住好美社區之外)的長者,因參與活動和接受訪談,意外地發現與學生是臺中同鄉人。認識一位能暢談家鄉事,回味故鄉風情的忘年之友,建立起這段情誼,令銀青兩代都感到難忘。

「想陪孫子一起來,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

特別的是,有位長者帶著兩位國小的孫子前來,三人認真地聽完解說後,專注地挖土與種植。居住在好美,因著想陪伴孫子,才有機會第一次造訪嘉好花園、第一次祖孫共同從事園藝活動。

「你跟我一起回家吧!」

一位獨自前來的長者,從頭到尾由同一位學生陪伴行動與對談。在種植完成後,長者甚至緩步走向代步車,邀請學生與他一同回家。我們一方面驚嘆過去在社區辦理活動時,若未提供交通接駁,要長者自行前來是極度困難的;另一方面,也更注意到在探訪獨居者家前,需與長者做好完整的心理建設及關係建立。

長輩們平時謹記子女家人的提醒,對於初進行訪視關懷的我們(陌生人),帶著一些警覺;我也因為教師的角色,總有些造成打擾與麻煩的顧慮。

但是,從學生訪談與行動反思中感受到,送福桂至家,所帶來的生命延續與居家陪伴感,稍能回應長者獨居的孤獨感,也強化長者的行動能量;而青銀對話與共作,則很直接地勾動長者對於被陪伴與關係延續的強烈渴望。

透過學生們簡單地互動與對話,就能輕易勾出長輩們最直接的內心渴求。長者們久違地能照顧、款待晚輩與客人,把握機會進地主之誼的機會。


圖:送福桂至家活動歷程記錄。

漁民餐桌與阿公講古:以「在地知識」為跨社區行動與跨齡對話的入口

「料理」作為最能跨越語言、年齡或地域的素材,以「漁民餐桌——老幼共煮、共食」的活動來串聯主軸的方案,是非常合適的。這場活動為第二年辦理,最初的出發點與期待是,透過飲食來串連好美在地的祖孫與家庭關係,並提升學童對在地飲食文化的了解。

然而,或許是對在群眾面前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有顧慮,此次行動沒有在地長者參與,在初期邀請時就遇到困難。

最終是由8位外庄長者,分享漁獲養殖的經驗與烹飪技術,藉由自身累積的在地經驗和知識,串聯起18名嘉大輔諮系學生志工與11位在地國小學童的關係。

透過訪談,學生得知多數長者皆來自「新塭運動班」,已認同並曾受益於嘉大辦理的活動,也因長期參與運動課程,而更加重視營養、飲食與自身健康,因此可以感受到,他們具有充沛的社會參與及學習意願,且有強烈的行動力。

此次活動,邀請大家一起烹調的料理為「魚鬆三角飯糰」與「虱目魚皮羹」,都是長者熟悉且擅長的日常料理,他們也有各自獨創的烹飪撇步與心得。在講師說明之前,長輩們就開始自行製作,大學生與學童僅能在旁觀看與輔助,因此活動前半部時間,學生們感到有些手足無措並挫折。

不過,學生們與長輩的互動很快又熱絡起來,餐後的對談與後續訪談,一字一句間都有驚艷學生的長輩智慧。幾位長者被問到虱目魚養殖與料理的方式後,頓時欣喜與熱切地分享獨家的經驗、專業知識,甚至還傳授私房食譜。在後續的有獎徵答時間,長輩們也積極地打pass給國小學生,鼓勵學童回應與分享。

活動結束後,學生對長者、家人以及社區相關的飲食故事、記憶,都感到非常好奇,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透過訪談長者,來設計自己的獨門虱目魚菜單及食譜。並且在與長輩們一起料理後,邀請家人和朋友一同享用。


圖:漁民餐桌與阿公講古活動歷程記錄。

漁村的青銀共創模式及未來可能

回到教師角色,這次的行動,我在課程設計上設定新的目標,包括:想看看多元背景交織的大學生們,面對同一個場域、同一群人,會為居民與社區帶來甚麼樣的思想或行動的碰撞;除了學生與居民的縱向互動外,也想觀察,在深化學生的連結與對話後,將匯聚與產生何種能量,是否有可能轉化為一個對社區實踐有熱情的小群體。

因此,在行動中做些新的嘗試。首先,我整合來自通識課、專業課程、志工隊等不同系所同學,並在前往社區的兩周前,就分別與其說明當日的共同討論內容與行動任務,及其各別的角色;藝術鑑賞課同學主責影像畫面資料的蒐集,輔諮系同學負責與居民建立關係、開啟對話,共同產出對話過程的紀錄。此過程中,雲端資料夾與社群群組的建立,都需提前開始運作,除了聯繫溝通外,更使活動過程中,不同組別蒐集到的內容被公開、清楚呈現。

同時,我觀察到,過往的社區實踐課程,常邀請學生以個別或小組行動來完成課程任務,任務完成後,學生彼此的認識與連結仍很微弱,有種階段性任務完成,熱情與火花也瞬間消逝的感受。所以,這次我在開始行動前,特別加入一些催化彼此認識、分享個人經驗的活動,讓學生看見與感受到彼此的相似與不同,透過相似性,來拉近彼此的距離、產生行動動機,也的確觀察到,學生在行動結束後有較多的彼此回饋與交流,分享其他有興趣嘗試的社會實踐方案等。

而回顧三場行動所蒐集的觀察與訪談,嘉大經營的嘉好花園、常態性運動課程等方案,已使社區居民有感。若再深入探究在地居民的需求,則需要繼續蒐集在地知識與個人的生命經驗,搭配青年的訪談與深度陪伴,才能量身設計讓長輩發揮個人所常的行動方案,例如懷舊、烹飪或共作課程,為長者帶來放鬆與療癒,或許更能回應長者對關係連結的需求,並強化其行動力與自我認同。


【延伸閱讀】

陪伴、成長與愛:一場在好美里的跨世代相遇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好美」的環境永續行動:從築籬定沙到環境教育的實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