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03

文章分享:


在死亡的土壤上創生永續的花朵:日本東北南部三縣災後創生參訪見聞(下)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災後復興×SDGs:建立地方的永續發展韌性

災後復興不僅僅要重建地方生活所需要的物理設施,更需要著眼於未來,考慮如何建立永續發展的韌性,確保地方在面對未來挑戰時能夠保持穩定發展。而這樣的韌性需要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接軌,同步考慮人、地、文化、自然和資源的永續發展。

位於宮城縣石卷市雄勝町的MORIUMIUS森林學校,其重建過程正是這種永續理念的體現。MORIUMIUS是自創的複合字:日文中的「mori」代表森林,「-ium」是拉丁文中表示時間詞語的後綴,而「us」則代表「我們」。因此,MORIUMIUS這個名字象徵著社區與自然的未來,是人與自然、地方社會與外部世界共同攜手創造新生的象徵。在此理念下,學校透過自然教育和生態系統的重新設計,盡可能實現校園內能源的自給自足和資源循環利用。比如,他們建立了生物分解廢水系統,確保不會對周邊海洋造成污染,並利用堆肥系統處理廚餘,實現食物循環。這些措施不僅讓學校在運營中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也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會尊重自然,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


左圖:油井元太郎理事介紹MORIUMIUS森林學校資源循環設施;右圖:參訪MORIUMIUS近期推動的友善農業葡萄園。

此外,同樣位於石卷市的Fisherman Japan雖然成立於311地震之後,但其行動目標並非僅僅為了重建災後的地方漁業,而是探索如何打造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緊密結合的行動模式,來尋求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例如,當前石卷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磯燒」現象,也就是海草被過度生長的海膽侵蝕,造成「沙漠化」的海洋環境。為解決此問題,Fisherman Japan推動海膽捕撈活動,並通過養殖技術來提升海膽的市場價值,形成一個兼顧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閉環模式。這些舉措不但確保了當地漁業的可持續性,也促進了海洋資源的長期保育。


圖:位於仙台機場的Fisherman Japan直營餐廳,採用當地新鮮漁獲,向觀光客推廣在地品牌。

上述案例顯示,災後重建不僅是讓地方回到災前的狀態,而是要在重建過程中建立起應對未來挑戰的韌性。通過與SDGs的對接,地方創生不再只是短期的經濟振興行動,而是注重長期的環境、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唯有如此,地方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重建≠複製:重構平等且包容的社會制度

在災後重建和地方創生的過程中,照顧每位不同身心狀態的人的需求也一樣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在重建過程中,不能只是「複製」過去有過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型態,更要創造更為平等、多元的社會環境,進而突破傳統文化的侷限,促進社會正義與生活幸福感的實現。

以福島縣磐城市的《igoku》地方生死雜誌為例。igoku(いごく)是福島縣地方方言「行動」之意,磐城市公所於2007年以此為名開始出版地方刊物,跳脫過去政府出版品的限制與框架,在刊物中談論生死議題,並將紙本內容與網路媒體、影像紀錄、地方節慶活動相結合,以幽默熱鬧的方式來談論嚴肅且人們通常避諱不談的死亡議題。刊物出版後不但創造了官方刊物的新典範,在地方造成轟動與討論,還獲得2019年Good Design Award金賞

每期的《igoku》都圍繞著不同的死亡主題。例如,第一期的主題是「我果然還是想在家裡死掉」,第二期則是「我來一個死亡體驗好了」。通過這些主題,負責人豬狩僚先生帶領由公務員和創意工作者組成的團隊,讓居民們以輕鬆的方式開始討論自己生命最終階段的選擇。除此之外,編輯團隊還在當地公園和劇場舉辦各種死亡體驗活動,包括:躺在棺木中拍照、模擬喪禮場景,甚至加入喝酒、聽音樂等元素,試圖讓死亡議題變得不那麼沉重和可怕,讓大家在參與的過程中自然地開始討論那些平時不願面對的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圖:《igoku》編輯團隊成員猪狩僚(左)與小松李虔先生,介紹刊物創辦始末及企畫內容。

透過設計生死議題的刊物內容及一系列活動,《igoku》試圖讓居民能夠以平等且坦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生命的終點,無論是高齡者還是年輕人都可以在這樣的討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的行動不僅讓老年人能夠在自己的社區中選擇生活的方式,也讓年輕人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如何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透過這樣的文化再造,《igoku》創造出一個能夠容納不同生命狀態和經歷的社會空間,打破了過去對於死亡的刻板印象,並讓地方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空間。


圖:《igoku》。

宮城縣仙台市的ANDANCHI(アンダンチ)多世代交流型複合介護機構,則是以實際的社區設施來支持不同身心狀態者的生活。該機構園區規模達一萬坪,內設有高齡住宅、小規模多機能居宅介護設施、保育園(即幼兒園)、身障者就業協助機構、食堂、雜貨店(即𥴊仔店)等空間設施,以營造不同世代、不同身心狀態的居民相互支持、共同生活的機制。

例如,透過創造小朋友與失智症長者交流的機會,培養他們敞開心胸與不同身心狀態者相處的能力,讓他們長大之後遇到其他身心障礙者不會覺得緊張不安或害怕。又或者,安排長者擔任園區內雜貨店的店員,或是讓身障者擔任園區內的清潔、接待工作,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同時可以促成人們相互認識與彼此感謝之情。ANDANCHI的園長福井大輔認為,面對疾病和身心問題時,單靠藥物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多時候必須藉由社會連結的力量來讓人們的身心獲得療癒,因此,ANDANCHI希望藉由提供不同世代、身心狀態的人們相互交流的機會,來創造更包容的社會。


圖:ANDANCHI設有高齡住宅、保育園、身障者就業協助機構、食堂、磚窯與羊舍等,園區無圍牆,維持與社區的暢通互動。

結語

總結此次在日本東北南部三縣對災後重建與地方創生等主題的考察經驗,我們看到了地方的創生實踐者如何在死亡與孤寂的考驗下,透過創新與團結經濟重新建立社會連結,並為未來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對這些實踐者而言,重建的過程不僅是要恢復物理設施與環境,更要重塑地方居民的心靈與社會制度。於是,那些曾經被自然災難瓦解的社區網絡結構,隨著時間的推進,開始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這不是簡單的重建,也不是對過去的模仿,而是一種嶄新的創造,一種融合了過去傳統與未來希望的再生。

這樣的重生是緩慢的,不是喧囂的,也不是劇烈的,而是如同春天的野花,靜靜地綻放在原本荒涼的空地上,而你必須要停下腳步,駐足欣賞,才能體會它的美麗。就這樣,那片曾經飽受地震與海嘯摧殘的大地重新展現它的生命力。每一片重建的空間、每一個重新建立的社區,都是這場重生運動的具象化。同時,重生的結果也不僅僅是人類單方面的努力,更是在「永續發展」的理念下,與自然大地對話的結果。人們在重建的不只是房屋和道路,更是對未來地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信心與堅持。

對臺灣社會而言,日本東北地區的重建經驗具備相當的參考價值。臺灣的地方社會同樣面臨著天災頻繁、人口流失與傳統文化、產業衰微的挑戰,因此,在各種自然、社會災難的縫隙中,如何讓地方文化的生命在廢墟中重新生長,是臺日社會共同必須應對的挑戰。而在挑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鑑日本東北南部三縣的重建經驗,學習如何在死亡與失落中找到生命的出口,在看似荒涼的土地上,讓永續的花朵盛開。


【延伸閱讀】

在死亡的土壤上創生永續的花朵:日本東北南部三縣災後創生參訪見聞(上)

大學的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日本東北地區大學參訪深度觀察(上、下)

災後重生的多元路徑Ⅰ:打造世界第一有趣城鎮的ISHINOMAKI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