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47

文章分享:


星空、土地與文化: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下)

作者 / 陳嘉霖(前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合歡山暗空公園認證通過之後,在相關空間治理與規劃中,鄰近的賽德克族四村因缺乏資源與話語權而處於邊緣化的困境。因此,暨南大學人社實踐計畫團隊與賽德克部落組織、天文社團和清境在地協會等共組行動研究團隊,透過社群治理與空間轉譯的過程,共同提出了「星空山城」的構想,將合歡山暗空公園的星空資源、文化故事與山林生態結合,重構合歡山地區的空間秩序,實現跨部門協作的文化再現與資源共享。

社群治理與跨域共學

星空山城概念萌芽於2019年的地方創生提案。根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中的提案設計,是由鄉鎮公所扮演整合地方意見的角色。但以仁愛鄉而言,地方社會和鄉公所之間的互動經驗不多,信任度也不高。公部門與地方組織的疏離、跨社區之間的缺乏信任,是仁愛鄉公所在地方創生計畫的整合過程中落實「社會參與創生」必須克服的門檻。

自2019年6月暨大擔任仁愛鄉地方創生輔導團隊之後,開始運用社區駐點、訪談邀約、非正式會議等方式,以暨大團隊為中介組織,促成清境與部落的協會領導人及其成員進行場域互訪與對談,目的是彼此學習、交換願景目標,不僅使得高度異質性的清境與部落之間能夠相互認識,也讓雙方對於暗空議題及賽德克部落的生態旅遊議題能夠有進一步了解。同時,暨大團隊也邀請仁愛鄉公所的首長、承辦人員等,在地方創生共識會議中聽取地方協會簡報,並引導公部門與協會領導人對話,逐步發現與理解地方發展脈絡,勾勒出仁愛鄉DNA輪廓。

共學過程中大家逐步理解,清境星空旅遊及賽德克生態旅遊在地緣關係、產業特性與人才培力等各方面存在著互惠互補的特性,例如清境的商業優勢結合部落的文化深度、星空元素與生態元素在旅遊操作的相互增強等,「互利共好」的共識也慢慢在各項討論中浮現。結合兩軸線既有的發展基礎與願景:涵納天文星空、原民文化及山林生態的「星空+山城」構想被雙方所認同,並且由於台十四線與台十四甲線在地理位置上呈現U型,因此被命名為「星空山城U戰略」。


圖:星空山城空間再現。(來源:仁愛鄉公所,2021。《南投縣仁愛鄉地方創生計畫:星空山城-建構互利共好、邁向國際的星空產業鏈》。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在「星空山城」空間再現概念下,暨大團隊與地方伙伴進一步發展出更細緻的空間再現構想,清境暗空軸線與賽德克四村軸線不再是兩條平行發展的地區,而是互利互惠的區位分工合作:清境暗空軸線根據既有的產業發展、地理與生態條件等,將空間設定為清境天文產業區(海拔1800m)、翠峰天文教育區(海拔2300m)和合歡山暗空保護區(海拔2800m);賽德克四村軸線以生態旅遊為主題,強調原住民文化故事與生態旅遊的結合,並設立波瓦倫生態旅遊資訊中心,作為聯賽德克四村的節點,並能控管生態旅遊,進行生態保護與文化教育。


圖:星空山城U戰略區位分工。(陳嘉霖/繪製)

星空與賽德克文化的轉譯

轉譯強調的是異質行動者透過協商、結盟,將彼此的需求、目標轉化為共同合作的框架。其中,天文星象與賽德克文化的轉譯,使天文現象不再只是科學活動或觀光產業積累資本的工具,而是成為文化象徵,將天文觀光與賽德克族的文化價值結合。代表性的方案為鳶峰遊客中心圓頂劇場影片《尋找守護星:星獸傳奇》。其影片是由南投縣政府委託工研院製作,於2023年開始播放至今,影片的內容主旨是從賽德克的文化視角帶出星空與夜晚的意義。

在影片製作過程中,工研院在暨大團隊的協作下,透過耆老訪談、在地參與協作及共識會議等方式,使賽德克族的文化得以融入影片中。影片呈現了賽德克族的Gaya(祖訓),這是賽德克族的傳統社會規範,與祖靈信仰密切相關。遵守Gaya並理解自然萬物運行的道理,是賽德克族人的人生課題,最終目的是成為「更好的人」。影片腳本設計以祖孫對話貫穿整個故事,呼應了賽德克族重視祖先訓勉的文化理念。同時,影片也融入了鳥占、火占和夢占等賽德克祖靈信仰元素,反映了星空與夜晚在賽德克族文化中的深刻靈性意涵,這些自然現象影響著族人的日常生活、信仰與行為選擇。如此,揭示了賽德克傳統文化與國際暗空理念其實是相呼應的,同樣強調人類活動應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倫理觀。也透過這個轉譯過程,回應合歡山暗空公園認證通過後,賽德克四村在光環境控制與星空旅遊規劃等政策中缺乏應有話語權的問題。


圖:鳶峰圓頂劇場影片《尋找守護星:星獸傳奇》,從賽德克族文化視角介紹星空。(鳶峰遊客中心/提供)

文化故事的再現

合歡山和清境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但在現代的觀光活動和暗空治理中,賽德克族的文化逐漸失去了話語權。為了解決這一文化權益的問題,依循著星空山城的理念,暨大團隊發起了「星創學堂:賽德克地景故事導覽解說人才培力」工作坊。該工作坊邀請了來自清境的旅宿業者、賽德克部落的耆老、文史工作者以及導覽人員等,大家共同參與,針對賽德克族的地景故事進行深入討論。透過跨領域的對話合作,參與者將賽德克地景故事轉譯成導覽文本,旨在平衡觀光產業的需求與賽德克族文化詮釋的主體性,從而讓賽德克族的文化在當地的旅遊活動中重新獲得應有的話語權和認同。

表:賽德克地景故事


圖:賽德克地景故事導覽解說人才培力工作坊。

山林生態的再生產

星空山城的第三個核心元素是山林生態的再生產,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賽德克族深厚山林生態知識的現代詮釋,更是對其文化智慧的重視與傳承。暨大團隊與清境業者及賽德克四村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系列與自然生態緊密結合的旅遊方案,包括「獵人步道之旅」,該旅程帶領遊客穿越賽德克族祖先曾經踏過的山徑,讓參與者了解賽德克族獨特的狩獵方式與自然生態;「溪流生態體驗」則引導遊客深入溪流旁的生態環境,了解水生植物與動物的相互關係;此外,還有「民族植物辨識」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幫助遊客認識當地的植物,還讓他們理解這些植物在賽德克族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這些教案不僅是對賽德克族生態知識的再生產,更是將自然、文化與現代觀光需求結合的嘗試。在「星空山城」的生態旅遊體驗中,賽德克族的傳統智慧得以與現代人對生態環境的理解相對接,進而促進了部落在生態旅遊領域的積極參與,也讓賽德克族在當代社會中找到嶄新的文化發聲平台。


圖:賽德克四村於清境的核心地帶所經營的文化體驗活動。(陳嘉霖/攝影)

結語

星空山城空間再現,暨大團隊透過社群治理與跨域共學的方式,將合歡山暗空公園的天文資源、賽德克族的文化故事和山林生態進行融合,推動了社會行動者之間的協作與需求轉譯,並為賽德克族文化的再認同與再生產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空間生產過程反映了地方知識與全球化需求之間的交織,也為地方創生的實踐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方向。

就合歡山暗空公園的實踐經驗而言,筆者體認到地方創生的挑戰,不應該僅將眼光侷限在如何吸引菁英人才、創新點子或資金投入,更在於如何從根本上重構地方的權力結構與資源分配規則,每個人、每個具潛力的想法都有機會在家鄉發芽成長。這樣的變革不僅能夠強化地方文化的再生產,更能打破原有的結構性不平等,讓一般人能在故鄉安身立命。在空間生產理論的視角下,「星空山城」的實踐揭示了賽德克四村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參與空間的生產,當權力能夠在多元社群之間進行協商與合作時,地方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新的動力與契機。尤其是透過社群治理機制,促使地方社群成為文化和資源決策的主體。

儘管這一過程仍處於探索階段,但顯示了社會行動者之間在協作與需求轉譯中的可能性,以及地方社群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自己的發展路徑,未來將繼續在不斷反思與調整中推動地方創生的深層變革。


【延伸閱讀】

星空、土地與文化: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上)

陳嘉霖,2022年12月,〈發展具備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內涵的星空旅遊〉。臺日聯盟電子報Vo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