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93

文章分享:


在死亡的土壤上創生永續的花朵:日本東北南部三縣災後創生參訪見聞(上)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車子在福島縣的高速公路上疾駛,窗外是延綿不斷的青山,靜謐得彷彿時間被凝結住。每隔幾公里就會看見分支的岔路前立著「禁止進入」的告示牌,提示著人們,這片安靜的背後依然潛藏著危險。輻射量的監控機器像忠實的守衛,靜靜地站立在路邊,冷漠地計算著數字。即便那數字已經遠遠低於法定安全標準(甚至歸零),它的存在仍然提醒著人們,要時時注意那無法看見、無法觸摸,卻無處不在的核風險。

路上的車流很少,只有零星幾台車輛伴隨著參訪團的中巴前行。來之前很難想像,道路兩旁人們曾經生活的村落,如今只剩下荒涼和那些難以言喻的沉默。空氣中飄著一股微妙的孤寂感,像村上春樹筆下現實與幻想並存的異世界。搭乘著中巴在高速公路上疾馳,從臺灣去到那異世界的一伙人——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及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的部分成員學校共同組成的參訪團——彷彿穿越過一道不存在的邊界,進入另一個由輻射量數字掌控的現實當中。車行過的每一片山林,每一條道路,都靜靜地傾訴著過去,與參訪團的中巴擦肩而過。

當車子離開交流道,走進人們現實生活的社區時,一行人才終於鑽出漫長而荒謐的時空蟲洞,看見另一番生機勃發的景象。災後十多年來,人們陸續回到荒廢的土地上生活,不僅帶著過去的回憶,還有重塑未來的決心。這樣的決心讓他們生活的土地不再只是一個失落的現場,而是孕育出另一種形式的生長。在如此重生的進程中,地方的韌性與創造力成為了新的種子,破土而出。


圖:位於福島縣浪江町公路旁的輻射線偵測站。

本次參訪行程為期8天,參訪分布於日本東北南部地區福島縣、山形縣,及宮城縣的災後重建與地方創生組織。三縣均為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下稱311地震)的受災區,也同樣面臨災後撤離所導致的人口外流、社會網絡關係斷裂、地方文化衰微,及自然、人文環境重建等議題。其中,宮城縣距離震央最近,縣內合計14,952人罹難、失蹤、受傷,為死傷人數最多的地區;福島縣是因地震造成的建築物崩塌、山體滑坡而死亡者人數最多的地區,後續並衍生出核事故(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造成土地汙染與災民被強制撤離等次級災難;而山形縣過去曾是嚴重的雪災地區,311地震後更面臨人口外流、農業人口萎縮、地方文化與經濟衰落等典型的地方發展問題。具體行程安排及參訪組織/單位的地理位置如下圖所示:


圖:日本東北南部三縣參訪單位地理位置及行程示意圖,編號代表參訪順序。(改繪自〈東北地方の地図〉,底圖出處Map-It

災後重建+地方創生:重構社會連結的重要性

2011年311地震後,日本政府跳脫過去慣用的思惟方法,舉辦會議收集民眾意見,以地方居民的「提案型計畫」來代替過去官方從上而下的「救援」、「重建」、「復原」計畫,希望以地震為契機,重構地方生活的組織制度及產業營運方式。此方法於2014年後更進一步與安倍政府的地方創生政策相結合,試圖在災後復興的同時,打造出得以應對當下社會挑戰的韌性城鎮。

在此脈絡下,本次參訪聚焦於地方社會連結重建、災後治理韌性,與受災地區的地方創生三個彼此相互交織的主題上,而此行拜訪的地方組織團體雖然關注的領域不盡相同,但他們的行動均試著串聯這三個主題,將其並置於「地方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來思考,而非將其視為需要個別解決的獨立問題。

也就是說,對日本東北地區從事地方創生行動的實踐者而言,「災後重建」與「地方創生」並非兩個各自獨立的行動,反而是一體的兩面。兩者都試著在社會、自然災難(全球化導致人口外移、地震導致人口被撤離地方社會)之後,藉由文化與經濟活力的再生,重新找回流失的人口。重建不僅涉及物理空間的恢復,更重要的是讓當地居民與外來者在這些新建的空間中重拾社會連結,進而共同創造出新的「地方」,讓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能為地方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福島縣郡山市的Helvetica Design設計事務所為例,該事務所以「地方設計」作為齒輪來驅動社區的凝聚力。對事務所的負責人佐藤哲也先生而言,設計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促進人與社區之間的連結。特別是在接受客戶委託案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客戶問題背後的核心議題往往與社會文化脈絡高度相關,因此,必須解決社區問題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在此理念下,事務所特別成立負責社區事務的部門,經由調查、溝通找出客戶問題背後的核心議題後,社區部門會接著思考如何促成社區的活化。

此外,事務所每年也會邀請60位地方居民提出他們對城市的想法,並透過設計工作坊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提案。這種方式讓居民有機會參與自己生活空間的改造,不僅讓設計更加貼近當地需求,也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透過這樣的行動過程,Helvetica Design成功地將設計轉化為一種社會行動,讓居民能夠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重新建立彼此之間的連結。


圖:佐藤哲也先生介紹Helvetica Design參與地方設計的理念。


圖:老屋咖啡館土產包裝設計地方刊物在地料理餐館都是Helvetica Design的地方參與一環。(右上角商品包裝圖片出處:Helvetica Design網站

另一個例子是位於福島縣南相馬市的「小高Pioneer Village(小高パイオニアヴィレッジ)。311地震之際,在小高區設籍居住的人口為12,842人;福島核災後居民被迫疏散到外地,即使2016年起部分區域解禁,但只有約3,800名居民回到小高區,且其中有一半是高齡者。面對社會網絡幾近崩解的困境,「株式會社小高Worker's Base」(株式会社小高ワーカーズベース,2024年11月改名為OWB株式会社)代表董事和田智行先生以創業為切入點,提出「從地方的100個課題中創造100個經濟事業」,開展各種行動來吸引外地具備冒險精神、不怕失敗的年輕人至小高創業,重新打造地方日常生活的供應鏈,讓地方具備自立的能力。透過小型創業計畫的實踐,村落成為新的社會空間,居民與外地來的創業者在這裡建立起彼此的羈絆,共同推動社區復興。


圖:和田智行先生介紹「從地方的100個課題中創造100個經濟事業」的構想。

小高車站附近的Haccoba釀酒廠即是和田智行先生推動的100個經濟事業之一。創辦人佐藤太亮先生受到和田智行的地方創生理念啟發,於2021年從石川縣移居到小高區,成立了這家精釀酒廠與酒吧。酒廠以日本酒的傳統釀造方法為基礎,加上過去地方農民經常使用的啤酒花和香料,不僅釀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品,還創造了一個居民可以聚會與互動的社區空間,讓移居者與地方居民可以藉此建立彼此之間的網絡連結,深化相互之間的羈絆。

也就是說,災後重建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修復,更是透過社會空間的改造與創建,讓居民和外來的移民/關係人口能夠建立新的社會連結,共同面對災後的挑戰。這樣的連結不僅能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還能讓傳統文化在新環境中得到延續與創新。

地方創生理念/資本市場運作機制:社會團結經濟的實踐

在災後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避免過度依賴資本主義制度,也是一個需要仔細平衡的問題。由本次的參訪經驗可以發現,有效的地方創生行動應該要能運用資本來促進社區團結,進而實現地方經濟的長期發展。

以小高Pioneer Village為例,「從地方的100個課題中創造100個經濟事業」的想法,便是試圖通過小型的創業計畫來刺激地方經濟,並恢復居民的自主能力。這與過去依賴大企業進駐的地方發展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和田先生認為,當大企業進駐地方時,會帶來大量工作機會,雖然能夠藉此改善基礎設施,但也會讓地方居民過度依賴外來資源,逐漸喪失自我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一旦大企業撤離,地方經濟便會陷入困境,在居民無力應對的情況下,最終反而導致更多人離開。

因此,小高Pioneer Village的使命是將地方發展所面臨的課題轉化為創業機會,從而促進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5個事業在小高誕生,儘管距離100個事業的目標仍有距離,但這些創業活動已經打造出了地方團結經濟的雛形。例如,園區內開設了一間全女性員工的玻璃工坊「iriser」,不僅提供當地女性工作機會,也吸引許多對玻璃工藝感興趣的外來者前來參觀和學習(其中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員工),以地方經濟的多樣化為手段來重新塑造生活在地方的居民們對在地的認同。


圖:小高Worker’s Base是地方創業孵化中心,也是複合式共享空間,裡頭設有青年旅館、會議與辦公設施、玻璃工坊等。

位於山形縣鶴岡市的SHONAI地方創生事業體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該公司在山形縣鶴岡市籌建「水田露台」(スイデンテラス)旅店。這座旅店建在稻田之間,遊客不論從旅店內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水田景觀,從而將居民習以為常的農村景觀轉化為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同時,透過「地產地銷」的運作模式,旅店的設計與經營不僅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促進了地方居民的參與和合作。當地農民不僅提供農產品予旅店,還成為旅店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同時,SHONAI公司也積極在地方開發有機農業,並通過新技術來提升農業效能,讓地方經濟從根本上實現自我循環,增強地方韌性與社區凝聚力。(待續)


圖:位於青綠稻田間的旅店「水田露台」。


【延伸閱讀】

大學的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日本東北地區大學參訪深度觀察(上、下)

災後重生的多元路徑Ⅰ:打造世界第一有趣城鎮的ISHINOMAKI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