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284

文章分享:


東海×古空間行動計畫:市場空間創生小隊,集結!

作者 / 鄭懿婷(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從一個老扣扣的市場開始講起

清晨8點,臺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下稱第二市場)逐漸熱鬧了起來。商掀開帆布準備營業,一間間的小店鐵門也陸續拉開,招呼聲和談笑聲此起彼落充斥在市場裡,空氣中飄散著生鮮蔬果與各種熟食等不同味道的香氣。客人拖著菜籃仔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仔細挑選今天要買的食材。攤位上的拉機歐(收音機)開始播放復古歌謠「愛情親像一陣風~~~」,混雜著客人們詢價的聲音,為菜市場的一天拉開序幕。


圖:臺中市第二市場位於臺灣大道與三民路交叉的轉角,目前右邊的灰姑娘精品已經變成點心伴手禮店。在臺中捷運藍線建造議題沸沸揚揚的今日,可以想見未來光景將有所不同。(來源:臺中觀光旅遊網

就這樣看似再日常不過的風景,其實正逐漸從臺灣各角落消失。當前傳統市場正面臨網購的興起,以及超市與量販店等多元通路的強烈競爭,同時由於現代社會的飲食與消費習慣改變,加上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等因素讓消費客群流失,在在都重創了傳統市場的發展。

而漫步在第二市場,你若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擦肩而過、裝扮貌似在地居民者,10個人中有2到3個人是銀髮長者,這是截至 2023 年年底,臺中市人口數中 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為 449,301人,占總人口 2,845,909 人的 15.79%,對比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7%以上即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達20%為超高齡社會,臺中已是一座高齡城市。而第二市場所在的中區則更嚴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為3,920人,占中區人口的22.04%,為臺中市都會區中高齡化之最。[1]

事實上,這個目前或曾經在中區生活過的老年人口是目前撐起第二市場早市的主要消費客群。除了每天報到的地方居民外,也不乏有許多已經搬離中區,但每天(或逢年過節)從其他區域搭公車來聊天、買菜(或日用品、高級海鮮、水果禮品)的阿公阿嬤。

另一方面,從當今的消費景象來看,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擁有過繁華的歲月。第二市場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存在,當時稱為新富町市場,主要供給居住在臺中市中心日本人日常消費。因為提供的商品均為精緻的高級貨,且各種委托行、批發行錯落其中,所以在臺灣本地人看來,第二市場又是臺中市數一數二的「貴婦人市場」。那時還有人戲稱,口袋裡沒個兩三萬元,可是不敢走進二市場來。之後,隨著市中心西移、當代消費形態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第二市場才隨之沒落。

不管是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人口的組成來看,第二市場絕對可以稱作是一個「老扣扣」的市場。  


圖:日治時期的臺中第二市場,當時也稱為新富町市場。(來源:維基百科

組隊如組閣?

這樣一個充滿著歷史底蘊及人文風情,卻因為人口老齡化而面臨發展危機的老扣扣市場,不就是最好的地方創生場域嗎?因此,在余炘倫老師的指導下,今年(2024)筆者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修習「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空間研究」課程的同學,一起組隊參加本年度的「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希望以空間為媒介,帶動第二市場的活化。

行動場域確定後,接下來就是要找人組閣,噢不,是組隊。既然要參賽,團隊的組成就非常地重要,因為已經有一個鬼混賴皮地頭蛇「博土生」筆者本人,勢必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外部隊友」來支援。在余炘倫老師的號召下,兩位對地方創生有興趣,且各自擁有社會學與建築學專業的陳郁茹同學和陳凱琳同學加入組隊。

至此,「東海×古空間計畫小隊」就在充滿歷史和故事的第二市場裡誕生,並且由「打怪俺不行,闖禍第一名」的鄙人在下擔任隊長。有老師和優秀隊友們撐腰,不來幹一票大的還真的說不過去,必須提出如同核爆般驚天動地的提案才行!筆者幻想著自己正站在驚濤駭浪邊的岩石上眺望遠方,大喊:「我一定欲成功!」然後仰天長嘯。

除了找隊友之外,也要找地方的合作伙伴。因此,炘倫老師協助我們連結了在地商家Tony哥及來自苗栗三義的「人子」自學團一起腦力激盪,找出市場創生的關鍵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Tony哥身為第二市場攤商的第二代經營者,從小在這裡長大,對第二市場的人事物及舊空間充滿感情。因此,眼見著原本繁華卻逐漸沒落的第二市場(特別是觀光客較少走進的中山路區段),他一直在思索著能夠為這個充滿他個人生命回憶的市場做點什麼。我們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一連串的驚奇之旅。


圖:第二市場靠近中山路這側的街區平時門可羅雀。

從空間故事開始尋找靈感

「我希望更加善用這些(註:指第二市場)閒置的空間。」第一次訪談時,Tony哥說出了這樣的願望。那是一個平凡的下午,當時我們團隊成員坐在Tony哥已經整理好的一個閒置店面裡。舊有的水泥磚牆上裝飾著從各處所集來的紀念品,一旁擺著裁縫車改造的桌面,還有老奶奶的籐木搖椅,及鄉下老家常見的竹椅凳和舊窗框,從這些細節可以想見Tony哥花費了不少心思整理這處空間。


圖:經過改造的閒置空間裡,充滿了各種風情的裝飾,左圖中的大面積畫作出自共學聚落的中學生之手。

席間,Tony哥告訴我們,眼前的空間是他與一群「風中旅行共學聚落」中學生共作的成果,牆面上大膽而顏色艷麗的畫作就是這些學生所繪製。我瞇著小小的眼睛仔細看,發現閃耀著年輕光輝的畫作和包裹著柔和光暈的老舊家具,給整個空間帶來了不一樣的氛圍。啊!這就是新與舊的對話,是新世代與舊空間的激盪呀!

可是這個空間已經整修完成了,我們團隊四人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些什麼來連呢? Tony哥似乎讀懂了我們內心的疑問,他接著說:「事實上,我還有其他空間需要藉由大家的幫忙來整理。」他從兜裡拿出了一串鑰匙,帶著我們走到隔壁另一間堆滿木材的閒置空間(原中興西服店)。當時筆者心中竊喜,「這空間簡直是太棒了!」。

活化閒置空間,讓空間成為連結地方異質社群的媒介。Tony哥這樣的想法與我們一拍即合。因此經過討論之後,我們希望能以Tony哥手上的兩間閒置店面為媒介,連結有意在傳統市場展開行動的內、外部社群,為傳統市場的創生帶來更多可能。

而在筆者的幻想世界裡,想把第二市場改成市場遊樂園。進入市場時,發給每個人發一張攤位品項特賣的單子,並且將每一個攤位的攤號位置標誌出來,再讓客人搭乘遊市場小車繞行市場內,經過攤位前面直接跟攤商說要買什麼,攤商就可以把商品放到顧客搭乘的小車上。這樣一來,不論是高齡消費者或是觀光客,就可以不用耗費太多體力逛菜市場,還可以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就像遊園小火車一樣,好玩又好逛,而且每個攤位都會逛到。

又或者,也可以搭配現今AI科技,讓進入市場的顧客都戴上專用的AR眼鏡,只要接近攤位,就會出現攤位的名稱、推薦品項,而且由虛擬AI客服協助客人下單預訂,通知取貨和用餐時間,精準掌握顧客的喜好,還可以進行線上互動小遊戲,來讓顧客更了解第二市場有多好買、好吃又好玩。

以上這些幻想畢竟只是我腦內自嗨的畫面,不僅實務上很難達成,也不一定切合當前市場攤商及地方居民的需求。因此,幻想歸幻想,最終還是要切實地深入場域與地方的各方關係人互動,找出地方發展的真正問題。

問題,你在哪裡?

除卻我的天馬行空想法,專注於現有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上,成員郁茹和凱琳的提案更加值得參考且易於落實。而且為了達成全球化與在地性發展永續經營的目標,我們還必須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融合到此次空間創生的計畫中,計畫的思考方向要有延續性、更符合在地文化精神。

在討論計畫內容的當下,團隊發現了幾個第二市場的問題:首先是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前文已述故不再重複;另外,經濟活動減少使得攤商收入減少,並進一步導致攤商的經營策略傾向於維持現狀,避免影響收入;而從空間層面上來說,作為兼具住家與商業功能的傳統公有市場,攤商的工作及生活都會在市場中,常常會為了方便使用,把日常用品堆放在走道上,讓街區因此看起來比較雜亂,也容易有安全隱憂。還有部分鄰居覺得市場是嫌惡設施,必須加強鄰里的認同感。

最後,就是計畫的延續性。一直以來,已經有許多單位、團體進入第二市場執行各種計畫,可是每項計畫都有執行期程限制,較缺乏完整有效的規劃和後續維運的考量,這也造成攤商往往無意願與外部合作單位共同執行計畫。實際訪談幾間攤商後,我們發現他們更願意配合政府的大型規劃,而非大學或外部單位的小型計畫。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挹注的金額較大,關注度和影響範圍更廣泛,非其他單位的小計畫可比擬;另一方面則因為市場的土地持有者和管理者都是地方政府,因此當規劃政策推動時,攤商基本上都是採取配合的態度。


圖:臺中藍線捷運說明會前會,因為捷運入口會影響市場內共13攤攤商,因此舉辦說明會商說明細節問題。

看到這些問題後,團隊也提出了幾項較為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善加利用閒置空間,不只能將空間租借給不同團體使用,為市場帶來新客群之外,也可以利用空間邀集附近長輩一起共餐及進行活動交流,以促進鄰里關係、增加在地認同,並能藉機關懷長者,發揮支持在地老化的功能。另外,與商業團體互惠合作,亦能促進經濟活動,並且讓計畫永續經營。最後在鄰里關係互動增加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街區環境進行整理,讓街區也能呈現與以往不同的風貌,以眾人之力建構舒適的友善街廓。

雖然最後我們的行動提案沒有入選「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Tony哥卻沒有停下空間整修的腳步,很期待這處空間未來開放後能對市場與街區有所助益。

驚!當下的反思

一個老扣扣的市場應該呈現什麼樣的風貌?除了老扣扣的印象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吸引更多人來關注這個市場?

與伙伴們討論、執行計畫的過程中,筆者常常反思,高齡化真的是一個問題嗎?還是只是一個現象?先前我還覺得老齡化社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但是筆者今早喝完咖啡感受著心臟砰砰響的當下,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正在老化中,而對高齡議題有不同的想法。更確切地說,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老化,老化是自然現象,然而部分群體老化所衍生的相關議題,對整體社會來說,與其說是問題,倒不如說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去關注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

舉例來說,老年人因為行動不便,有時會便宜行事,將居住空間布置成適合自己運用的狀態。或許對當事人而言,這是方便活動且習慣的舒服狀態;但對非當事者而言,環境雜亂的程度、空間使用的狀態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因此認為這是問題所以必須改善,那這樣到底是誰的問題?如果雙方經過溝通,都認為環境髒亂容易滋生細菌、有害健康,堆置雜物也可能影響自身與鄰人的安全,有改善的必要性,那麼接下來又要如何改善?

回到老扣扣市場的創生行動上,不論攤商或我們都希望能有更多人走進第二市場,這樣的市場應該是向不同年齡層開放的,不只照顧既有的高齡消費者,也張開雙手迎接青壯世代扶老攜幼來逛市場。這樣的市場又該如何打造呢?

全齡友善空間(Age-Friendly Spaces)的概念與方法,正好能回應前述問題。所謂的全齡友善空間,是創造一個適合所有年齡層的環境,不論是年輕人、壯年人還是老年人都能樂在其中。這個空間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挑戰,努力促進每個人的舒適、安全和參與。雖然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特殊需求,但是必然有共通的對環境舒適的要求,從這樣的方向去思考,建立一個對所有年齡層都友善的環境,試圖讓每個年齡層能夠交流互相理解,從可及性(物理和資訊兩方面)、安全性、社交和參與、設計和便利、健康和福祉、包容和尊重,等各方面完善整體空間。

而創造全齡友善空間比較可行的方式,或許能從傾聽彼此的想法開始,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與溝通,而不是僅有一方站在制高點去放大審視及批判。經由相互傾聽與溝通,一起探究空間利用者的需求,同時將便利性與安全性也納入考量。這種從多元角度設想,邀集眾人參與設計,共同提出具有人文關懷的解方,或許是下個階段活化第二市場能嘗試的新方向。


[1] 相關統計數據引自「臺中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管理統計平台」

【延伸閱讀】

東海×古空間行動計畫:人文社會腦袋的浪漫嚮往

東海×古空間行動計畫:空間營造作為地方創生的行動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