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841

文章分享:


找出行動方案運作成敗的關鍵要素:大學實作者的觀點

作者 / 新作坊

「這個計畫要成功,首要的關鍵因素是第一線的行動者要懂得溝通,而且是多層思維的溝通。溝通的目的是要促成相互理解,讓場域內外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們或是社會群體,可以彼此理解與信任,進一步合作。」   ──人社實踐計畫季會分組討論報告內容

季工作會議中的多音交響

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實踐計畫推動近十一年來,總會在每季一次的工作會議中,透過議題探討或分組研討,交流大學團隊推動經驗。不論是議程排定的簡報、問答、小組討論,或私下的意見交換,都是讓忙碌於實踐行動與書寫研究的伙伴們,有時間停下來,喘口氣,重新回顧來時路,檢視目前工作狀態,進而微調未來前進方向的機會。

2024年4月22日在國科會舉行的季會,聚焦在大學團隊與實作場域磨合及協作過程當中,可能會遭遇到的內外挑戰及可能的應對方式。上午從實踐團隊角度出發,邀請各大學團隊針對「社區/部落共作過程的挑戰與失敗案例分享」,分享各自的失敗或重挫經驗,以及後續因應措施。下午為了鼓勵多方發言,則從計畫成員個人角度切入,以「找出行動方案運作成敗的關鍵要素」為題,進行二階段的分組討論。

實際運作方式是將來自各個大學團隊的計畫成員打散,並依團隊角色分成教師、博士後研究員、專任助理等六個組別。在第一階段討論兩個題目:問題一「從『個人』的觀點來說,我評價團隊裡某個行動方案成功或失敗的關鍵要素有哪些?」;問題二「當我發現自身所屬團隊某個行動方案不符合我所定義的成功要素時,通常我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情感反應?而我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處理這個期待落差與相應產生的情緒/情感?」討論結束後,由小組選出的桌長代表向與會者報告。

第二階段重新分組,桌長維持不變,由各組成員自行選擇對第一輪討論結果有興趣的組別參與,再針對具延續性的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問題三「我認為第一輪的伙伴們整理出來的期待落差與相應的情感反應對大學團隊在社區執行計畫、推動相關工作的影響是什麼?」;問題四「如果上一輪的伙伴們是一個大學團隊,我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讓他們可以比較接近他們所想像的『成功』?」討論完成後,由桌長報告該桌結論與具體建議,再開放與會者發言。

行動方案或計畫執行順利運作的要素

在下午的分組討論中,第一階段依計畫角色分組,是希望讓不同大學團隊中的教師、博後、助理,有機會能聚在一起,分享相同角色所需承擔的職責與挑戰,對於各自的處境及想望能夠暢所欲言。儘管每個學校團隊關注的實踐研究議題殊異、場域發展脈絡及需求有別,但在「大學跨領域團隊與地方社會協作」的計畫運作模式下,不同計畫角色組別的分享,對於行動方案或計畫執行是否能順利推展,卻有部分類似的看法,而能歸納出以下幾點要素:

  • 順暢的溝通

由於大學實踐研究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橫跨不同領域,在實作場域中也要面對社區居民、社區組織、公民團體、公部門等跨組織與跨議題運作,因此人社實踐計畫的成員經常需要扮演「中介者」與「協調者」的角色。而持續不放棄的溝通,即是協調者需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行動方案或計畫執行順利推動的因素。

溝通之所以重要,一來是在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在計畫內部也分屬不同角色,對於計畫目標、執行方式的想像難免有所落差,因而需要協調彼此的意見、傳遞想法和情報,使資訊公開透明,來化解歧見;二來在場域中需要和不同組織或個人持續對話,尋求不同社區議題之間合作的可能性;三來當大學跨進社區,雙方的目標需求、行事作風、日常節奏等往往並不一致,中介者身處兩方之間,需要經由溝通與協調,來調和異質的價值觀和行事節奏,才有機會逐漸取得共識,繼續共事。此外,大學團隊與計畫辦公室及國科會之間的溝通,由於涉及到對於計畫執行評估與經費分配的議題,也同樣值得重視。

  •  信任關係的建立和維持

「信任關係」同樣是大學團隊教師、博後與助理念茲在茲的因素。「信任」說起來簡單,實際履行起來卻不容易。在場域經營部分,需要大學團隊長期蹲點,透過計畫主持人、駐點人員持續和社區/部落交陪,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日常往來互動,一回又一回的溝通及誤會澄清,讓社區/部落知道大學是「玩真的」,逐漸為彼此的信任感儲值,才能逐步建立平等互惠的伙伴關係。

在大學團隊內部,由於教師、博後和助理三種計畫角色各自的職權與任務不一,對信任關係的詮釋因此有所不同。對於第一線駐點的助理與博後來說,信任關係表現在是否能被充分授權、擁有彈性、相互補位。譬如在利害關係人眾多的場域環境中,很多事情未必能如預期規劃進行,這時實際執行者就需要被充分授權,具有臨時的行動調整、預算調配等彈性空間來加以因應;或是自己從場域帶回來的觀察與建議能夠被團隊接納,從而調整計畫藍圖、改變行動策略;以及當自己無法因應來自團隊內部的要求或場域提出的需求時,共事的團隊伙伴能夠及時協助或給予支持。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信任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也是造成計畫人員感覺受挫或去職流動的原因。

對於團隊的老師而言,雖然無法如博後、助理一般長期駐點,但是經常進入場域與社區/部落互動溝通,會讓在地感受到大學團隊的誠意,也有助於自身掌握場域生態和人際網絡。這種對於場域的深度認識,在與駐點人員討論方案運作時,較能提供合適的建議及情感上的支持;倘若老師的課程與場域合作,也較能回應在地伙伴的需求,引導學生經由實作來認識及協助地方。

此外,各大學團隊也都面臨人員流動的問題,當新進教師、博後、助理剛接觸場域時,團隊會希望由原本熟悉場域的成員來扮演在地嚮導角色,透過事前的經驗分享、進場時的引介提點、事後的交流討論等支持機制,能協助新進伙伴更快地認識場域、融入地方,並減少挫折等負面情緒,這也是團隊信任感能持續維繫的因素。

  • 時間的醞釀與催化

曾有伙伴比喻社會實踐就像燉煮「石頭湯」一樣,需要眾人共同參與,投入食材和心血,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火慢燉,才能成就一鍋好味道。在分組討論中,也有多組成員不約而同地分享,人社實踐計畫若能順利推動,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由於著眼公共利益的社會實踐工作,需要很多主客觀因素配合,加上眾人的參與,才有機會持續滾動,發揮影響力。因此大學團隊並不是進入場域後馬上就設定一個目標,急切地完成,而是需要在時間的進程中,去改變場域的社會關係與條件。經由長期的對話和協力,促進大學與地方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在共學協作的過程裡培養革命情感,不斷確認雙方的需求和行動能量,一起往更大的願景前進。

溝通需要時間,信任感的建立也需要時間,當時間逐漸釀成團隊內部及外部場域的信任關係時,成員的耐心與包容度也會逐漸強大。例如當社區的能量還不足或是意願還不強時,大學願意先就現階段有共識又能共同努力的方案一起合作,等待時機成熟再邁出下一步;又或者當團隊成員有負面情緒或工作狀況不理想時,願意緩下來傾聽箇中緣由、化解彼此的疑慮,放寬心等待他跟上團隊的腳步。

  • 情感支持

面對實踐工作中的各種挑戰,成員們當然會有不同的情緒產生,也會希望得到情感支持。若團隊內部有信任關係作為前提,駐點人員會願意開誠布公講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難,或是將在第一線得到的回饋帶回團隊內部,與老師們跟伙伴一起去討論與思考後續因應方式。若是在團隊內部得不到適切回應,也有些人會選擇向社區伙伴傾訴,從中獲得支持,進而去思考解決方式。

而教師組們則提出,團隊內部的溝通除了透過會議、個別討論,聆聽對方的想法以尋求解決方法,非正式的交流溝通也很重要。例如透過聚餐小酌、共學活動、團體出遊、唱KTV紓壓等具休閒娛樂性質的方式,「在吃吃喝喝當中開啟互相的同理」,也在輕鬆的情境下打開心胸、拉近距離,去關心彼此的近況。自然而然地,團隊內部的關係會更為緊密 ,即使受損了也能有機會修補,如同成員分享的金句:「可以吵架,但也可以一起喝酒」。

願景勾勒與方法提出亦不可或缺

全程參與討論的人社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討論後的分享指出,實踐現場絕對不會只是一帆風順,會有很多的衝突和矛盾,而信任感的建立即是從長期與社區/部落的相處、陪伴、共工……,這些最瑣碎與最細微的事情開始。他勉勵駐點伙伴們,對自己投入的工作要有自信,也期許各大學團隊的計畫主持人,透過持續溝通和不斷解決問題,將計畫近程與遠程願景勾勒清楚,傳遞給團隊,引領成員們持續往目標前進,而不致迷失在眼前的困頓中。

面對社會實踐工作的挑戰,大學團隊除了情感支持與願景勾勒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方法。陳老師以慈濟基金會在403花蓮地震發生後,在避難所提供顧及使用者隱私的環保帳篷為例,說明創新解方是從思考使用者需求的小地方出發,認真思考可能解決的方式,並實際去落實,才能直面挑戰,有機會跨越困境。

「若沒有實踐,你不會覺得有意義,你不會有成就感。因此對於議題的觀察、方法的提出,還有在工作會議裡面,大家一起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想我們可以怎麼解決這一些問題,我覺得是非常的重要。」

人社實踐計畫的願景是建立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的新知識典範,實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和挑戰。每一次季會的議題研討,儘管細瑣與細緻並存,更重要的是累積這些從日常細微處萌生的經驗,讓大學團隊和在地一起想方設法,化不可能為可能,進一步開創新的生活方式或制度。即使失敗,也能從中找出原因,轉化成面向未來,再次整裝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季會討論:理想的團隊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