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626

文章分享:


回顧老照片,鋪成未來路(上)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健站

在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照顧站常設的課程中,有時候會安排參與的vuvu們分享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同時請他們上台講述照片的來歷、影中的人物、拍攝的動機,偶爾vuvu說著說著就不小心勾起回憶,嘴角揚起了溫暖的弧線,或是眼眶凝結出懷念的淚珠。這些黑白或彩色的泛黃照片,不管是自己拍的、親朋好友拍的,還是到潮州鎮遠東照相館拍攝的,都是記錄著他們人生每個階段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連帶地為部落留下不同時代族人們的服飾、髮型、生活器物,以及節日、祭儀、地景等豐富的影像。

然而,早在日治時期產出不少關於來義部落的官方與學術的影像紀錄,其所隱含著殖民統治的施政管理與文化紀錄的學術調查之目的,同樣也呈現在所附簡短幾字的說明中。彼時這些影像鮮少有族人看過,此時文健站vuvu們也大多未曾耳聞。因此在當代觀看這些拍攝他們父祖時代的照片,對他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也能激盪出不同的記憶火花。

為此,屏大團隊和來義部落文健站合作,開始將相關素材引進課程中。我們藉由網路搜尋與書籍查閱,選定了《上山臺灣總督高雄州奧蕃社視察狀況寫真》和《台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中關於來義部落的舊照片,同時佐以文獻參考資料,製作成PPT來跟vuvu們分享。希冀藉由影像再現(represent)昔日的場景,再透過他們的記憶來述說對於這些照片的印象與想法,希望挖掘出更多被深埋的族群歷史與個人及家族故事,同時用當代的眼光賦予照片的新意義,讓新世代能夠沿著前人的影像和記憶認識過去,更將舊照片解讀的新發現重新鑲嵌進部落的發展脈絡中。

舊影像,新解讀

次在來義文健站展示日治時期的影像資料,是伊藤平藏的私人相簿《上山臺灣總督高雄州奧蕃社視察狀況寫真》。我向vuvu們介紹這本相簿是昭和3年(1928)2月17-24日,時任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前往高雄州轄內屏東原住民區域巡視之紀錄,影像內容具有宣傳殖民統治政績的功能。在我解說的同時,請部落族人也是我的同事的劉雪鳳協助翻譯成排灣語,讓vuvu們可以更了解我的說明。

一開始介紹「內社(ライ社)部落頭目テボロアン氏家屋軒下的木雕」伊藤平藏,1928:照片11)這張照片,劉清勇vuvu一看到就興奮地表示:「內社就是現在的來義部落,テボロアン氏就是我們Caljas tjainavalj。頭目家門楣有人頭百步蛇雕刻」。接下來,我藉由分析影像元素,向vuvu們說明「軒下」是屋頂延伸下來,超過大門口位置所形成的空間。在此空間內的門楣上,被日本人釘上一塊木板,上頭書寫著Caljas tjainavalj家庭成員姓名的日文拼音,宛如戶口名簿。此外,當時每戶人家若有出生或死亡等狀況,警察會記載於「蕃人戶口副簿」,也會書寫於駐在所必備的「蕃人戶口簿」或「除戶簿」上,以方便管理(松岡格 2018:112)。因此,我也建議劉清勇vuvu可以將木板上的名字跟其正在進行Caljas tjainavalj的族譜採集工作,進行交叉比對,作為實證資料


圖1:vuvu邊指著舊照片內的排灣族魚類雕刻文,邊分享過往在溪裡捕魚的記憶。

另外,Caljas tjainavalj門楣上的「排灣族的魚類雕刻文」是十分罕見,就連調查詳盡的《台灣排灣族雕刻藝術之研究》(1990)、《臺灣排灣羣諸族木雕標本圖錄》(1996)中都沒有記錄到。劉清勇vuvu說:「這是說以前來義也有在溪裡捕魚的習慣,捕到魚會進貢給管理這個區域的頭目。」

李亦園(1956)提到被稱為pasulava的來義溪(現在稱為Apanan/masi Tjalja’avus a pan來社溪,如圖2),有一大半屬於大頭目Ruvaniyav家,其餘的再分成五段;Caljas tjainavalj不僅擁有其中一段,也有pasuevalin來義溪支流(現在稱為Ma a pasunavalj a pana來義溪)的其中一段。因此,推測Caljas tjainavalj家的魚類雕刻文象徵捕魚與河川管理的權力﹐若有人在其所轄漁區捕魚,都必須繳納部分漁獲作為貢品。藉此,我也順便介紹一下來義溪內有玉山間爬岩鰍高屏馬口鱲粗首馬口鱲 、鱸鰻、日本禿頭鯊等豐富魚類棲息。當時這些魚類的大小,根據曾秀玉照服員表示:「小時候到河邊抓魚,滿滿的都是。最大的,可以有一個男性成人手掌長(16公分左右)。」


圖2:來社溪與來義溪之分布。(圖片改繪自Google Map)

緊接著,林榮富vuvu興致盎然地述說以前夏天族人在河裡捕魚的方式。大致上分為三種:第一種在分叉水道的地方,先用石頭圍堵住一條水道,讓河水從另一條流出,等圍堵的水道乾涸之後捕捉河底的魚蝦;下次,再換另外一條水道操作。第二種是2~3人1組先用石頭橫堵住下游河道,再來到上游搗碎出魚藤汁液來麻痺魚蝦,之後可於下游抓捕無法動彈的牠們。第三種是找尋河床上的大岩石同其周圍放置竹編漁筌或苧麻編漁網,再利用較長的樹幹跟小石頭以槓桿原理來驚嚇岩石底下的魚蝦,使之自投羅網。捕魚行動必須在傍晚之前完成,因為晚上河水會上漲。到了10~11月的冬天,溪水逐漸乾涸,魚蝦會逆水而上到山裡瀑布區。此時是用石頭跟草橫亙擋著河道,中間安插幾個開口朝向下游的竹編漁筌,使之自投陷阱。在瀑布區,則容易抓到日本禿頭鯊,或是用蚯蚓釣鱸鰻。

我又追問為何魚類雕刻沒有傳下來,vuvu們沒有人知道。不過他們倒是感嘆到,現在溪流上不時有非法電魚出沒,連朱芳琪照護員也說自己小時候曾經不小心被電到過,而魚蝦棲息環境也在經歷莫拉克風災和凡納比風災之後改變許多,再加上孩童們也忙於求學、沒人帶領傳統漁法傳承,使得部落裡人與河溪的關係逐漸疏遠。因此,透過這張照片,大家再次回憶起與河溪相依共存的生活方式,並且希望將這套透過世代不斷累積的漁獲捕撈經驗,重新連結溪流地景,進一步細膩地掌握其每個區段的各自特質,以及族人與之互動的生活記憶和技藝,經由記錄保存和實際操作,傳承給下一代,還有未來造訪來義的訪客。 

接下來轉換到「照片12:內社(ライ社)部落頭目家室內一景,內容是日本殖民母國的上山滿之進總督進入到受殖民的內社(ライ社)Caljas tjainavalj部落頭目家中,再用身上電燈點亮僅用爐火為光的幽暗室內,由隨行人員拍攝蹲坐抽菸的テボロアン(伊藤平藏,1928:照片12)。這張照片反映出,遵循社會階級的來義族人是不能夠任意進入頭目家中,但是在殖民體制之下,總督的權勢已經凌駕於頭目之上,因此得以登堂入室。

劉清勇vuvu看到照片,立刻地指認出這位坐在屋內廚房的男性是他祖母的爸爸Uljelje Caljas tjainavalj。他繼續指著照片,仔細地講述著這裡是屋內廚房,除了火爐上著兩個烹飪用的大鐵鍋、竹子製作的架子上也有兩個較小的鐵鍋,架上最顯著的裝飾是頭目才能使用的五個立體雕刻人頭紋;在廚房後面是廁所,排泄物則是流到最右邊以石板間隔的養豬寮,裡面飼養應該是馴化的家豬[1]。對於養豬的記憶,vuvu們異口同聲地說以前的肉類來源不多,豬大概養了兩年之後依據祭祀或分享,採用排灣式或箕模式規矩宰殺與切肉,讓族人們可以吃到。


圖3:劉清勇vuvu指認其祖母的爸爸Uljelje Caljas tjainavalj。

再者,我也從陳奇祿《臺灣排灣羣諸族木雕標本圖錄》摘要千千岩之助在1937年的紀錄(如圖4),以及劉清勇vuvu的口述,還原Uljelje Caljas頭目家屋的內部空間規劃:屋室前半分隔為兩部分,前半部在靠近門口跟火爐旁邊各有一個用石板圍隔起來略為獨立狀的石床,後半部則是有三處穀倉,在主柱附近有兩區以石板圍成,在火爐附近有一區以木板為成。

經由照片展示、耆老口述和文獻資料三方比對,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治時期的來義部落,已被納入進殖民體制,殖民者的威權凌駕頭目之上,而得以進入家屋累一覽無遺頭目及其家屬的居住空間。另一方面,透過vuvu們的說明,我們得以將部落的內在詮釋注入平面的影像內容,進一步認識Caljas tjainavalj頭目的真實居住環境,建構出傳統家屋的空間配置和其中的生活經驗。(待續)


圖4:來義部落Caljas tjainavalj家屋平面圖,圖名中的Tsiaras是以前Caljas的舊拼音。(陳奇祿,1996:10)


[1] 現代經驗指出,飼養的山豬經過三、四代的繁殖,其外形與野山豬已略有不同,如豬嘴較不突出,而且幾乎野性盡失,可算是粗放飼養的家豬(邱敏勇,2002)。

【參考書目】

伊藤平藏,1928,〈照片11:內社(ライ社)部落頭目テボロアン氏家屋軒下的木雕〉。《上山臺灣總督高雄州奧蕃社視察狀況寫真》。收錄於曾令毅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取用日期:2023年9月2日。

伊藤平藏,1928,〈照片12:內社(ライ社)部落頭目家室內一景〉。《上山臺灣總督高雄州奧蕃社視察狀況寫真》。收錄於曾令毅,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取用日期:2023年9月3日。

伊能嘉矩,1907  〈臺灣バイワン蕃族の彫刻模様〉。《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7):315-322。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千千岩助太郎,1937,《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 》第1報 。臺北:臺灣建築會。

陳奇祿,1996,《臺灣排灣羣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北:南天書局。

李亦園,1953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5-83。

邱敏勇,2002,〈家豬或野豬?——再論十三行遺址出土豬的畜養和狩獵〉,《古今論衡》7:24-36。 

阮昌銳、高葉榮、王長華、方建明,1990,《台灣排灣族雕刻藝術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研究規劃報告。

【延伸閱讀】

「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紀實(上)

「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紀實(下)

重構族譜,尋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