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910

文章分享:


邁向宜居社區(下)——「共度舊城」共創反思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聊天會」拿回話語權

由於時間有限,僅14堂課程的培訓,又有24位活力四射學員們的精采發想,究竟要如何收攏倡議主題,以及跟導演溝通理念,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考驗。眼看著演出之日逐漸逼近,大家提出的故事原型很多,可用素材很豐富,但演出絕不可能包山包海,因此非常考驗導演及本團隊的收束與精煉能力。我們也發現,導演在課堂中僅讓學員們「分享」生命經驗,而未有足夠的時間讓大家進行「討論」、「反思」舊左營的公共議題;再加上導演較重視整體戲劇效果的呈現,他很擔心劇本公共議題比重太高會很像「政令劇」,因而預先設想加入「曹公斬惡龍」等戲劇化橋段,導致部分學員對於編劇的走向產生了質疑。

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另外安排時間邀請學員們一起來「聊天」,讓其暢所欲言。我們在5月時舉行了兩次聊天會,事先規劃好幾個聊天話題,像是對於舊左營南門圓環的交通感受、平日習慣的交通工具、與舊左營的淵源等,讓學員能更深入的暢談所見所聞,於會中蒐集學員們與社區發展相關且深刻的生活經驗,以及面對困境的因應想法。期望透過「聊天會」鼓勵學員將聊天的收穫帶回課堂,由他們建議導演將這些內容納入劇情,以彌補課堂中談論左營在地問題的不足。


圖:演出學員們在聊天會中侃侃而談。

「共創」劇本臨門一腳大修改

隨著時間流逝,學員們的心情忐忑不安,為遲遲還沒有看到完整劇本而擔憂,直至演出前的兩三週,導演才完成了劇情架構編排。然而,學員們對於第一版劇本台詞直接使用課堂中即興練習的對話而感到不滿,認為練習時的對話並沒有修飾過,怎麼能直接成為劇本台詞呢?而我們也發現劇情內容中「公共議題」的倡議比重跟原先設想的不同。因此,團隊開始反思「共創」的意涵,究竟是哪一個環節的共同創作才能稱為「共創」?

於是,本團隊首先聯絡了劇中幾位主要演員,他們也邀請其他學員一起參加6月12日的劇本台詞修改討論會。眾人直接在現場調整台詞及劇情,使內容更為流暢,也增加了公共議題的倡議比重。事過境遷後,本團隊才發現原來「共創」不僅止於在課堂中讓學員分享生命經驗、提供創作素材,而是參與者能從頭到尾共同發想劇情、修飾對白、詮釋劇本,一起從無到有完成演出。這也是社區劇場與商業劇團運作差異最大的地方。


圖:筆者(右二)與主要演出學員們共同討論劇本需調整處。

在召開討論會之前,本團隊也與導演事先討論過劇本,反映學員對於劇本內容及台詞的想法。後來在三方協調之下,最終選定6月12日修改版本作為演出劇本,這時離演出剩下不到三天。

劇場觀眾回響與演員演後回饋

2023年6月15日於左營老人活動中心2樓大禮堂舉行《共度舊城-咱的社區、咱的夢》社區劇場成果展演。當天現場來了將近120名觀眾,有在地居民及地方夥伴們,更有從臺中大甲來觀賞本場演出的民眾。當天蒞臨的貴賓有左營區區長、左營區公所社會科科長、舊城國小、左營在地社群組織等單位。為了更瞭解觀眾對於本劇倡議內容的理解,以及演員們對於參與演出的感想,我們分別於演出當天請觀眾填寫回饋問卷,也擇日辦理演員演後座談會。

在問卷中,我們詢問觀眾認為舊左營生活面臨了哪些挑戰?得到的回應像是「觀光據點少,廣告少,交通的便利更能帶動觀光」、「人口萎縮,老齡交通危險」、「老化,舊店家可能越來越被淘汰,需要新建設與改善交通狀況」、「社區老舊、交通混亂」、「新/舊居民會需要時間共融;新建案的開發是否串聯舊居民更有活力、更參與社區活動」、「巷弄交通網複雜不規則,尋路不便」、「老美食少了接班人、老古厝少了維護、老文化少了傳承,聽文化、吃美食、看古厝,逐漸流失中」、「代表化、標籤化、被扁平化。多元性不夠顯示。人口微外流,車站以西生活機能較殘缺」等。從觀眾的回應中可以發現舊左營的交通問題是生活的一大挑戰,生活機能不足以及傳統文化的流失等都是在地居民心中不樂見的現況。


圖:友善交通倡議演出橋段。

我們也請觀眾寫下對這次演出有哪些印象深刻之處,除了劇中具有戲劇娛樂效果的吸睛橋段獲得大多數觀眾青睞,觀察在地居民對於本劇倡議內容的理解,我們得到的回應像是「點出地方問題」、「憶起當年及結合時事」、「疫情下的衝突與困境」、「古今轉換流暢、八七水災、介紹左營、疫情」等。由此得知,一齣劇能改變觀眾認知或行動的效果非常有限,絕大多數人總是會先被娛樂元素所吸引,才有可能進一步去深究劇情後面傳遞的理念。 

本劇對於學員們在公共議題的關注和參與面向上是否有造成影響?若將國科會人社計畫「渡・左營」團隊所舉行的社區劇場活動視為一種「公共性」的創造,我們探討的是在地公共議題,聚焦在過去與現在的舊左營發展,以及社區成員們對於未來的願景想像。因此,學員們本身的參與可視為一種「公民參與」形式,再將大家所關注的公共議題收攏成為劇中橋段,由他們表演出來,傳遞給更多人。

我們也觀察到學員們開始重視社區問題,並主動提出來交流。像是吳姓學員說:「如果我是左營區區長來看了《共度舊城》以後,我會覺得劇中有很多建設性的具體建議;我們(的演出)也不是一直在褒揚這個地方,我覺得有做到我們倡議的目的,就等待舊左營有更好的開始,謝謝。」也有學員的反饋是「更清楚認識舊左營與需放改進方針,如交通、資訊推廣」。


圖:學員們排練劇中「曹公屠惡龍」橋段。

結語

「渡・左營」團隊辦理社區劇場,從一開始為了擾動果貿社區的居民、接著進行地方記憶的考掘與轉譯再現,再到第三度辦理以公民倡議為主軸的社區劇場,其中較為困難的是「共創」模式的建立。

《共度舊城》社區劇場希望透過導演、劇場學員與「渡・左營」團隊三方參與共創,激發眾人追求共同福祉的動能,並建立友善的討論氛圍,來實現共同建設宜居社區的願景。然而,這次的合作經驗讓我們反思專業者的加入,能彌補大學團隊和學員在戲劇表演上的不足;只是當執行團隊、導演、劇場學員們三方各有所堅持與期待時,不應只是尊重導演或者順從學員,執行團隊應作為「中介」角色,有著更堅定的立場以及更多的協調溝通,除了尊重各方意見之外,或許可以更積極地介入,透過環節的設計,引導大家在歧異中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想法,逐漸形成共識。譬如在培訓課程中由執行團隊導入議題討論的環節、與導演協調以吸引人的劇情讓更多人有感而加入協作,甚至在劇本的共創中,不只仰賴編劇一人的整合,而能在初次版本完成後,透過眾人一起讀劇來修改內容,讓劇本更符合所有人的期待。如此一來,也才符合社區劇場的共創精神及公民參與的行動理念。


圖:左營區區長及社會科科長等嘉賓出席欣賞社區劇場,並與幕前幕後參與者合影。

這次的社區劇場也希望能凝聚社區的向心力,提升居民的光榮感,並為樂齡學員提供一個休閒活動的新選擇,回應社區中長者對「在地安老」的期盼。因此演出內容不僅呈現了舊左營的歷史記憶、在地特色和疫情對當地的影響,還帶入了眾人對舊左營現況的討論與未來發展的想像。其中,觀光資源的完善、旅遊服務中心的設立、友善的行人步行空間,以及南門圓環交通號誌明確化等議題受到了劇場學員們的特別關注。透過戲劇的呈現,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進而獲得改善,讓舊左營的生活環境更加友善且安全。


【延伸閱讀】

邁向宜居社區(上)——「藝同遊樂」願景勾勒

邁向宜居社區(中)——「共度舊城」公民倡議

左營青銀共創社區劇場:回應高齡化需求,為社區注入創新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