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749

文章分享:


女性的日常,舊城的永恆:《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出版紀事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這篇文章裡,有一段論及自身創作的文字是這樣說的:「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只能盡量表現小說裡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們創造出力來。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之於學文學的人而言,這段話語是極富意義與力量的。正是因為在文學的世界裡,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值得被書寫的;也如同張愛玲所說的,最能代表一個時代整體意義的,正是為數眾多的平凡百姓。

東海大學於2018-2022年以跨科系的教師團隊共同執行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在計畫結束的一年後,團隊裡的故事組將過去幾年採訪書寫的舊城女性生命故事加以彙集,出版了《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一書。這篇文章將從何以透過女性作為一個認識地方的載體、書寫與出版的社會實踐意義,以及這本書的編輯概念幾個面向,記錄並分享這段採訪行動、報導書寫,透過出版延續計畫意義的經歷。

「她」者的城市生活記憶:蒐集女性故事的起源與契機

在計畫執行的初期,我們走訪了中區多處不同質性的空間或場域,作為理解和認識中區各種可能的切入點。某一個晨間我們來到位於中山路的大誠社區發展協會參與一群長者的聚會與活動,並在會後與長輩們展開互動與交談。最初的單純想法是希望透過這些長居在此的長輩,讓我們熟悉未及參與的中區歷史;然而,在與長者談話的過程裡發現了一個很微妙的性別差異:男性長輩相對寡言,而女性長輩在知道我們的拜訪初衷之後,她們腦海中的舊城記憶如水流般自然傾洩而出,從其童年玩耍的清澈綠川、柳川,到日治時期中山路商業繁盛的榮景;小至個人的家族記憶,上學途中路經的大小店家。而這道記憶軌跡隨著年歲增長越刻越深,特別是在她們為人妻人母之後因生活所需而建立的日常足跡,豐富的資訊量幾乎足以勾勒出一幅中區生活地圖。

單一群體或者未能果斷推論出兩性之間存在著必然差異,但在這次聚會中我們粗略的觀察是:或許是因為男性長輩的生活路徑往往建立在公司與家中兩端;而女性由於要負責料理一個家庭的各種生活所需,日日穿梭往返於舊城的巷弄街道裡,因此建立了跟城區更緊密而頻繁的連結。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復存在的舊城歷史卻得以從她們腦海裡提取回憶。


圖:《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前身曾以小報小卡形式和更多人不期而遇。

這群女性長輩有著極為驚人的記憶力,生動地講述著事件發生的細節、事發當下的心情感受,也穿插著當時的城市空間圖景。如同緩慢播放著的電影膠卷,流動的人事物藉其話語逐幕重現眼前。即便我們無可考證屬於個人回憶的部分是否完全正確,但從其談話中能知道,舊城承載了她們一長段的人生,而她們的人生也豐富了城市的身世。一個地方的迷人之處或許不僅在於那些宏大的歷史事件或功成名就者,更因為這些安身其間的平凡百姓日復一日地踏實生活、行走駐足於城市裡的不同空間,織構起一幅幅的日常圖景,為一個城市留下真實而生動的生活史。

從此開始我們開啟了這樣的行動脈絡:蒐集在地不同年齡、身分職業的女性生命經驗與中區生活故事,從其在中區生命經驗進一步延伸至其家族故事、不同產業的變化,以及中區的過去與現在的樣貌。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即是時代差異的顯影,群眾的共同記憶與情感認同,則是建立地方特色的依據。同時也希望以「生活史」的建構讓群眾更認識舊城,而這些女性所見證與道訴歲月故事,亦可視為是一個臺灣近代城市歷史的縮影,透過女性以日常構築出的「小歷史」,作為開啟對話和召喚記憶的起點。


圖:東海大學故事組師生採訪團隊與受訪者合影。

鑿刻屬於我們的舊城記憶:田野調查、採訪報導到書籍出版

在設定完行動方向之後,我們進一步思考行動的方式。除了老師們進入場域投身田野,我們也希望帶著學院的學生一起走出校園,親近社會真實,認識他們生活的所在之處。但我們也希望學生的參與是擁有高度自主學習意義,而非因為學分而來;因此採用了師生社團的方式來經營團隊,每次行動前調查有意願參與的學生加入採訪,也在採訪結束後詢問對於此次訪談感興趣的學生,由其擔任主筆進行該次報導文章的撰寫,再由老師負責潤飾,並與學生展開討論,確認細節並尊重報導者最原初的想法。這些過程是繁瑣而緩慢的,但關於帶領學生參與計畫這件事,我們在意學生的學習與收穫更勝於快速累積的豐富成果。

三四年間累積二十餘篇報導數量並不算多,但每一次採訪過程同時也鑿刻出屬於我們的舊城記憶,在這些對話往返與情感交流裡,逐漸將我們自身與在地居民的生命織合在一起。此外,我們所追求的並非迅速完成此項計畫目標,也期待在訪問這些女性的過程裡可以激發、開展各種想像,讓這些故事在走到最後的「出版」之前,即能以不同形式發生可能的影響。因此在「故事蒐集」與「文化轉譯」的行動主軸下,團隊前後推出了故事櫃微型策展、小說創作、紙箱劇場、與城事劇場的多種行動; 2021年底團隊在舊臺中市役所推出以中區女性生命歷史為靈感、結合「舊城/新生」隱喻的戲劇:《閣樓上的顯影少女》,在中區古蹟所演出在地生活記憶;2022年則對應108課綱關於認識在地文化的需求,先行出版了《翻閱城事:你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 而所有行動的素材,皆是來自每一次的採訪過程所集結的大小故事。


圖:2022年團隊出版《翻閱城事:你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之新書發表會現場。

女性生命所寫下的另一種舊城歷史

中區是一個極具時間感的舊城,烙印在此處的,是一段從清末、日治、戰後一直到今天的城市發展史。我們選擇以女性作為這個中區採訪行動的主要觀照對象,理由正在於女性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於官方論述與主流價值的生活觀點。她們的年紀遍佈各個年齡層,從二十幾歲到八十幾歲;包括青草店第四代女店家、傳承好手藝的麵店母女二代、專為老人家日日開設的卡拉OK店女主人、在地深耕數十年的熱情里長、接手家族甜點事業的第三代女老闆、年輕的手作服裝設計師,同時也包括來自印尼、在異鄉生活的女性新住民,以及以城市為家的女性浪遊者等。

這些女性有些是在舊城區生活了數十年,早已在此地落地生根的女性長輩,有些則是意外行旅到中區之後,決定在這裡下錨停船、展開一場探險的年輕女性。她們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來到舊城,卻因為相似的原因長駐於此:在這裡她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價值。即便這樣的感受可能隨著時間遷移而產生變化,如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可能發生的數度遷徙;但在中區的這一段歲月,不僅成為這些女性生命裡重要的註腳,她們在這裡所留下的足跡與印記,同時也累積成一幅幅真實而動人的舊城生活圖像。


圖:2021年底團隊在舊臺中市役所推出以中區女性生命歷史為靈感、結合「舊城/新生」隱喻的戲劇:《閣樓上的顯影少女》。

在一般人眼裡早已褪去風華的中區舊城,為什麼能夠吸引這些人聚集此處交付她們的一段人生?其中的理由之一,或許正在於中區悠緩的城市節奏呼應了女性們所追求的生命旋律。在談話與互動中,我們也逐漸捕捉到一種屬於舊城的「生活美學」:相對於商業繁榮、科技發展、城市快速擴張的急速步伐,中區提供了另一種相對從容、緩慢、素樸卻真誠的風格,讓臺中的人回到中區時彷彿走入時空隧道,感受另一種舒緩有致的生活情趣。但那樣的情趣並非只能在記憶裡追尋,同時也是一種「現在進行式」。舊城打開了大家對於生活樣貌的不同想像,讓在城市裡的人們是擁有不同生活與娛樂選項的。

透過採訪我們也發現,這些女性選擇生活於此的原因固然也兼顧著現實面的考量,但同時多了許多感性的因素。家庭、親情與友情,經常是緊繫著她們生命脈絡的至關重要之事,那或者並不僅是一種牽絆或約束,而是她們早已將這些情誼鑲嵌在內心,作為對人生進行選擇時的依據。因此以女性生命故事作為一種觀看舊城生活圖像的切入點,並不代表忽略了男性的存在意義。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們所串聯與建構出來的人生系譜裡,始終包括著父親、丈夫、兒子,以及她們所依附的家族,或者是重新建構出的人際網絡。女性之外的各種他者皆是其生命內涵的存在,而她們也用更多的心力將情感反饋給周遭的人。正是這些人情流動,編織成城市裡最動人的紋理。

這些女性因為對於生活帶著真心、付出力量,舊城的每一段微小歷史都成了她們永難忘懷的吉光片羽。我們小心搜集了這些珍貴的記憶,也希望藉著文字的記載與傳播,讓大家看見一篇篇將女性人生與中區歷史綰合在一起的報導;這既是女性們的故事,也是中區的故事,也是在座落在不同時間點上的、臺灣的故事。女性以其細膩之心包容著舊城的繁華與落寞,中區幾度的興衰起落未曾動搖她們對於這裡的情感。而正是這樣認真篤定的生活態度,構成了每個時代裡最溫柔而堅定的樂章。透過她們的談話與回憶,我們得以勾勒出從過去到現在,舊城的人是如何在這裡「生活」。而正是這些朝夕相連、日復一日的篤定生活姿態,讓中區在急速變遷的社會節奏裡能得以以一種相對安穩的狀態,延長了舊城的時間意義,也讓新的城市歷史持續書寫下去。

呼應舊城美學的編輯概念與形式構想

以《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為書命名,正是因為本書如同「浮世繪」畫作一般描寫著市民的日常生活景象。在章節編輯上則採用了劇場的分幕方式,象徵著女性們是不同時代裡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們在其人生的舞台上認真地扮演好各種身份,而我們正是藉由一幕幕的舊城場景認識了不同女性的生命故事。每一幕的標題特別選用了臺灣女性作家的作品作為一種呼應與致敬:「花開時節」是日治時代女作家楊千鶴的小說,「城中往事」則改寫了林海音的書名「城南往事」,而「O的哀樂」則借用了「笠詩社」社長楊秀喜的詩集「樹的哀樂」。「母系銀河」是周芬伶的作品,「以我為器」是李欣倫的散文集,「某城的影子」是言叔夏《沒有的生活》一書裡其中一章的標題。而「最好的時光」則是來自張亦絢的小說集。雖然這本書裡採訪的對象僅僅是生活在舊城的平凡女性,但之於我們而言,每一段真心以對的人生就是文學,日常生活就是詩。

書籍既是文字的有形載體,亦是一種呈現當代美學的物質文化。故而在書籍的設計上,全書外觀我們選擇以紅色凸顯性別意義,並採用線裝方式加以裝訂,呼應我們在書中以文字編織女性的生命篇章。對應著每一位受訪者除了寫實性照片之外,同時也邀請團隊成員、東海大學中文美術雙主修的趙宇賀同學進行繪畫;如同文字對於現實人生的書寫與轉化,每一幅插畫皆是以受訪者生命中的事物或場景濃縮構圖而成。書籍封面則以女性側臉,加上各幅插圖中最具代表性的關鍵物所組成。

出版這本書時,我們還有一個微小的期待:讓它不只是一個計畫產物或結案報告,而是能以非虛構寫作的意義存在於臺灣當代出版界,正式地面對大眾讀者,甚至在文學場域裡都有立足的意義。如同我們在行動裡所訴求之一:舊城生活美學存在於精神情感與生命節奏上,如今我們也希望以甚具美學的出版設計延續並呼應中區帶給我們的美感啟發。

另一種遠行:以出版延續計畫的意義

人社計畫的初衷在於讓大學裡的師生走出學院,實踐大學端的在地關懷與社會責任。這是對應時代變化之下的一種變革,也是一種理想;但對於大學端的挑戰在於:如何轉化自己既有的學術專業為一種更具社會學視野的關懷與實踐?以及,什麼樣的行動才是地方真正的需求?即便投入計畫已經四年,我們都無法很篤定地回答這些看似非常基礎的提問。然而在執行計畫的過程裡,透過一次次地場域踏查理解地方的空間特色、歷史記憶、文化內涵,試著以一個轉譯者的身份讓這些「故事」,透過各種所能想像的各種形式一次又一次地重現當代群眾眼前。這些過程或許吸引了大眾走訪與再次認識中區舊城的意願,也或許可能令當代群眾對於自身生命內涵進行檢視,重新思索自身想望的生活樣態。

所有計畫都有結束的一刻,如何讓行動的目標在計畫結束之後能夠產生延續性的意義?相信這是計畫方的期待,也是大學端努力的方向。作為情感與思緒的載體,文字永遠是一種留下印記與持續創造對話的契機。在計畫完成的尾聲,我們選擇以出版的方式讓文字帶著這些中城故事持續遠行,讓更多讀者看見中城女性的故事,深化對於這塊土地的認識,也能以「好好生活」留下屬於自己的人生篇章。一場微小而溫柔的革命將從此刻啟程。


【延伸閱讀】

生活即藝術,日常作為展演──城市故事櫃的行動意義(上)、(下)

說故事的人──以多元敘事力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上)、(下)

教材帶你走出教室:舊城生活變成在地文化讀本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