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440

文章分享:


社會實踐的流域教室:在尤家農場學習成長的大學生

作者 / 王婕(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

尤家農場位於臺東縣達仁鄉台坂村。台坂村是一個以排灣族居民為主的聚落,包含多個以家族為單位劃分出的傳統部落,近代則以台坂村作為行政單位來運作。自2019年開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進入台坂村展開共學共作行動,並從2021年起與尤家農場場主、Kaingau家族準頭目尤國榮先生開始合作,一起切磋學習,重新提煉農場的經濟、文化、社會及環境價值,以恢復昔日光輝。參與的師生團隊在進行各項實踐方案時,長期目標是在結束合作後,尤家農場能夠自主營運,號召台坂村的居民,共同永續經營部落的山林、河溪及農地。

共學共作的開始

2022年2月我開始以鄭肇祺老師(下稱小鄭)的工讀生身分,與老師一同前往尤家農場拜訪尤國榮先生(下稱尤頭目),並跟其他臺東大學同學一起以團隊合作方式,開啟了在課堂外更多樣化的學習。起初,小鄭等人透過文化及自然資源盤點,並多次與尤家成員們討論,了解尤家農場所具備的資源以及其所需要的協助。在前段的交流過程中,我扮演著紀錄者的角色,一步步認識橄欖、鰻魚、毛蟹這些農場裡的農漁業資源。與小鄭頻密地往返臺東和台坂後,我獲得能持續在同一場域進行交流的機會,藉由長時間的來往互動培養關係,並擔任小幫手參與產品製作流程及活動協助等行動,才有別於以往課程校外教學的學習方式,與計畫場域展開深入接觸。

在一年半的參與裡,我們師生的原則是:在協助尤家農場進行產品設計、開發、行銷,以及體驗遊程的試驗中,時常警惕自身,不過度干涉。我們以共學共作的模式,從魚寮、橄欖園到黃藤步道,藉由設計與實驗各種體驗活動,循序漸進地將農場的美呈現在公眾眼前。我們結合臺東近年的深度永續觀光概念,從設計產品、臺東慢食節擺攤到帶領遊程,不僅運用了尤家成員豐富的傳統知識與豐饒的環境資源,也逐步提升和呈現農場背後的山林、河溪所蘊含的價值。

實作過程中,除了穿梭於台坂村及其他大竹高溪居民長年與自然互動而成的地景中,我們也從一次次的拜訪中,體會到尤頭目父母、姊妹等家族三代在魚寮及橄欖園中照料動植物的用心。我們經常吃著美味的尤家料理,與尤頭目小女兒尤一荃一起動手整理產品,也加入了他們的家族產業參訪之旅。這些共同經歷,加深了我們與尤家人的關係,也在陪伴尤家農場前進的過程中,同步感受到他們對於產業重生的喜悅。


圖:尤頭目(圖右)與小鄭(圖左)在尤家農場魚寮談話。

在多元的環境中探索資源

尤家農場有著多元的生態環境及農漁活動,例如養殖鰻魚的魚寮、展現毛蟹生態及示範傳統捕捉技法的小溪,山坡上的橄欖園種植了本土橄欖與南洋橄欖,通往園區的黃藤步道則如其名黃藤遍地。師生在汗水淋漓中手腳並用地探索尤家農場資源,也共同腦力激盪,思考如何轉譯排灣文化並進行創新的各種可能性。

剛認識尤頭目時,農場的魚寮除了用天然山泉水養殖著花鰻以外,還因為連接著溪流,而能用魚筌捕到毛蟹。這兩項獨特的產品,經由小鄭向長濱的Sinasera24法式餐廳Nick主廚推薦,加上為參與慢食節所研發的鰻魚、毛蟹特色料理,以及師生和尤頭目聯手開拓了結合傳統排灣文化及生態教育的解說活動,因此成為了尤家農場在臺東慢食節及南迴地區產業推廣活動的明星商品,受到許多青睞。

橄欖園因受政策獎勵與規範,多年來從未砍伐。過去尤家農場多是採果出售,並在十數年前曾經販售過橄欖醋及橄欖汁;透過與東大師生團隊的合作,逐漸重啟這兩項產品的製作和行銷業務。因此,我們協助其重新申請食品檢驗、設計第一版產品標籤;並且在過程中共同製作橄欖汁、橄欖醋,學習如何處理橄欖果,從殺青、殺菌、晾乾、醃製、封存,到半年後進行開封、分裝,在市集或體驗活動中進行料理、飲料開發和行銷。


圖:橄欖果殺菌程序之教學示範。

2022年4月,尤家農場第一次參加在成功鎮辦理的慢食節,小鄭從評選階段即陪同尤家農場參與,獲選後也從旁協助兩天的慢食節銷售及毛蟹教育活動。當時我與尤家剛接觸不久,所以是以慢食節遊客的角色來參與。

同年10月的第二次慢食節,擔任大會飲食文化分享「慢食講」主持人的王南琦老師、嘉賓簡天才主廚與他的團隊,在活動之前受邀前往尤家農場參加導覽遊程。由尤頭目和「古木旅創」負責導覽解說,我則是擔任助手協助遊程進行。這是我們初次帶領非學校相關人員的團體導覽遊程,透過參與者的回饋,增強接待活動的經驗。此次,我雖未參與慢食節擺攤,但經由「慢食講」的分享,理解到尤家農場產品的品質與尤頭目的投入備受肯定。這顯示大學團隊的協力讓尤家農場能受到外界關注,而外界的肯定不僅激勵尤頭目家族持續投入心血與熱情,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具有正向價值。

我第三次參與尤家農場在慢食節的活動是在2023年4月。與先前不同的是,這次從主題訂定、料理研發到評選等流程都交由尤一荃來負責,而師生團隊只在慢食節活動的兩天中提供人手協助販售料理、食材講解與遊程介紹。我們期待和尤家農場長期合作的同時,大學協助的頻率和強度能逐漸減少,因此當Kaingau家族和台坂村出現更多在地動能時,我們會在每次的行動中逐步降低協助的程度,並適時補強團隊暫缺的角色,陪伴在地伙伴成長。


圖:筆者協助尤家參與慢食節活動。(圖右:筆者,圖左:尤頭目)

我們從產品研發過程中了解橄欖的產地環境及產業歷史,並逐漸挖掘出尤家農場蘊含更多引人入勝而又富有部落特色的美食及觀光資源。除了有尤頭目用心栽種的葛鬱金、蕗蕎、豇豆、毛地瓜、山芋頭等作物,以及山泉水養殖的鰻魚、河溪及太平洋孕育的毛蟹外,我們也一起設計出可供健行的黃藤步道,還有在橄欖開花結果的季節裡,能沐浴在橄欖香氣的園區野餐活動。

有著豐富資源的尤家農場,在小鄭的輔助下,提供機會給包括我在內的學生們大膽發想各種深度遊程。當中也有東大學生組成的旅遊創生團隊「古木旅創」,長期與尤家農場合作接待旅人。學生旅遊創生團隊在此開發著重安全、尊重當地而又符合市場期待的導覽遊程與體驗活動,並與尤家持續溝通與協調,共同完善遊程細節,同時行銷農場產品。這種重視互助共好、長期陪伴的共學共作方式,讓我們大學生能學習到在地的知識與文化,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和經驗為地方帶進新觀點,而作為在地伙伴的尤家農場也學習到與外來團隊的磨合及商業契約的運作模式。

為了能更全面地宣傳,小鄭召集了一些同學協助架設尤家農場的網站。雖然目前仍在製作階段,但同學們在每一次與尤頭目的交流中,蒐集了台坂村的有趣故事與歷史資料,以照片輔以文字說明呈現在網站上,再加上我們為尤家農場製作的宣傳影片,未來都將成為吸引遊客蒞臨的元素與實用的資訊。這也為我們師生帶來磨練文化行銷能力的好機會。


圖:慢食節擺攤用來解說的食材及產品。

最初,團隊先以東大修課學生或學校相關人員的校外教學及參訪活動來試辦體驗行程。後來,我和古木旅創協助尤家農場在慢食節活動中接觸更多潛在客戶,越來越多人因為嚐試過尤家農場的料理,對其食材產品或天然環境產生興趣,表達出參加遊程活動的意願。因為東大人社計畫著重「慢慢來」的節奏,避免急於產生短期成果而造成地方困擾,我們仍持續調整遊程的細節,謹慎開放預約名額及體驗機會。

這段過程中,旅創團隊的同學在今年(2023)從大學畢業,由學生身分轉變為創業人士正意味著他們的成長,接下來團隊內部及與在地合作關係的持續則需要更多彈性和默契。雖然因畢業產生的地理距離而出現更多限制,但師生長年觀察季節變化、當地文化慣習而規劃出不同的季節限定活動,並共同產生「預約制」、透明化討論過程、永續經營山林為基礎的遊程規劃模式,這些倒成為團隊與尤家共同面對臺灣鄉鎮深度觀光、地方創生結構性挑戰的優勢。

自我成長與反思

在這段交流共學的期間,我從初期的懵懂,不知能做出什麼貢獻,到慢慢認識了尤頭目的農場、魚寮、橄欖園及他的家人、朋友後,才真正意識到社會實踐的意義——社會實踐需要的是細水長流般的發散,不管在人際的溝通、信任,社會的影響、關注,或是文化的傳承、創新,微小能量會逐漸積累,而行動能持續。

當然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仍會遇到困難與挑戰。困難的地方包括我們和在地伙伴各自對觀光、料理、客戶服務、生態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時,需要兼顧耐性、尊重和效率的討論及相互建議。例如,我們決定要接待參加導覽遊程的旅客,以及在慢食節等活動進行公眾說明時,會先與尤頭目一起進行演練;儘管頭目能輕鬆簡要地進行講解,並散發個人魅力,我們師生團隊也需要透過對市場的理解,提供頭目一些解說技巧上可以改進的建議。

要如何讓在地及學校訓練出來的解說人員一起討論,同步理解各種改變的意義,並在日常行動、發言就能注意到各自能增強的地方,都是這段共學共作歷程中非常重要,而過去經常被其他合作案例忽視的痛點。經營團隊需要很明確的方向,並期待相互配合與理解,這並非在學校教室內就能產生的實際經驗。

另外,師生團隊推動的新型旅創平台與地方業者合作模式,仍受地方政治、資源分配及產業結構影響。尚處於表層的我很難看得出來,於是在小鄭的帶領下,從旁觀者的角度釐清各種場合、閒談中的對話背後的社會意義。除了看不見的溝通之外,看得見的溝通則是在我們每次在產品製作或活動準備的期間,除了讓流程更為完備,也建議尤家在過程中能將部分工作交由有關係的他人一起行動,讓大家可以理解及親身參與我們正在實踐的事。種種人際之間的交流努力,使我們在尤家農場實踐的行動被接受,並增加實踐的能量,這是一項耗時費心的挑戰,但也是能長久留在場域的基礎。

在與南迴台坂部落尤家農場合作的同時,我和其他同學利用系上課程報告的契機與長濱永福部落海鹽爺爺蔡利木班長(下稱蔡班長)有著不一樣的互動。這次則完全以學生小組自行前往溝通、協作的形式進行,小鄭只在校內提供行動建議。與尤家農場橄欖、鰻魚等環境資源與農作物產品所需要的面向不同,海鹽爺爺是以長時間柴燒太平洋海水炒出鹽結晶,其中最大特點是金字塔型鹽結晶,另外也提供旅客一套炒海鹽與品味海鹽咖啡的體驗遊程。

在產品、活動研發及包裝上,對方已不太需要協助,而蔡班長期望的是將故事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天然海鹽的製作過程。所以我們正在協助架設網站,並製作炒海鹽教學影片、設立社群軟體官方帳號等,運用現代新媒體的影音與互動性來行銷及提供客戶服務,因應在地產業不同需求做出合適的協助,以使旅客獲得最新資訊時,也減少對年紀漸長的蔡班長在生活上的干擾。


圖:長濱永福海鹽爺爺製作柴燒海鹽的場所。

經過這段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的經歷,我以自身經驗為啟發,在「2023文化與休閒學術研討會——文化與休閒的地方創生和社會責任」中發表了論文〈臺東大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課程及地方創生人材培育之觀點及經驗〉,以訪談形式了解臺東大學文休系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的反思。藉由練習將實作經驗轉化為學術發表的過程,也更清楚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等計畫下,學生參與者的觀點與計畫的成效,並重新審視自己在面對這些合作關係的心態。

我以大學生的身分初次到校外的這些場域時,心中並不覺得自己會與場域有多緊密的連結,學校與課程的要求驅使我來此,因此再多交流與了解也只是為了要完成形式化的學期報告,但也困惑於這樣學習的意義、價值到底為何?

然而在後來的學習歷程中,我看見了不同層面的意義。在自由度較高的社會實踐課程中,部分學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域去發掘議題,有些則會在實作期間盡力學習及運用新技能來實踐想法;而在專業程度要求較高的實踐型課程裡,例如學生在小鄭的帶領下,會以整學期來認識場域,並發想與執行行動計畫,更有學生因此在實習期間選擇相關行業見習,找到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或許有個別同學的興趣與專業不在此,但經過了課程的學習後,學生對待場域的心態也都能從尊重開始去理解,我覺得這樣也不失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學習方式。

對我來說,很清楚社會實踐工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與毅力來推進,但推進的過程卻有著非常多元的實踐方式。我自己就曾經歷以上提及的,陪伴與協助在地製作產品、帶領遊程及活動擺攤,而期間獲得的信任關係更是難能可貴。另外,在課程結束後仍持續保持聯繫的海鹽爺爺,促使我以學習的形式採用過往未曾使用過的技術來支援場域需求,這類透過實作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將可以永存。

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學習到了場域中不同人事物的知識,以及與他們建立連結的方式,還見識到老師們會在場域中發掘許多相關的研究課題,因此也更新了我對社會實踐課程與研究的看法。獲得啟發的我,也嘗試著以自己的學習經驗來進行相關研究。由衷感謝能有這些機會來認識及參與場域行動,了解其中的友善與美好。


【延伸閱讀】

王婕、鄭肇祺,2023,〈臺東大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課程及地方創生人材培育之觀點及經驗〉。論文發表於「2023文化與休閒學術研討會——文化與休閒的地方創生和社會責任」,臺東:國立臺東大學。

鄭肇祺,2020,〈初探非人行動者如何形塑臺東鄉村社區觀光〉。《社區永續觀光研究》4(1):1-12。

鄭肇祺,2023,〈消失又重現於生活中的毛蟹:溪流、人與水生生物的互動關係〉。《民俗曲藝》219:145-192。

Eric Siu-Kei Cheng. 2023. “From slow food festival to fine dining table: politicized foodscape, gastronom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 eastern Taiwan.” Food, Culture & Society. DOI: 10.1080/15528014.2023.223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