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975

文章分享:


「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紀實(上)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來義部落遷村

日治後期,殖民政府欲將當時擁有目前潮州鎮與新埤鄉臺糖用地的Tjalja'avus來義部落遷往山下平地區域,雖然當時完工的二峰圳可以提供充沛水源,但族人們有感此舉會遠離傳統獵場、無法狩獵,故而拒絕。

到了1950年,臺灣省政府想要修繕來義部落內部交通,將原本規劃以人行走為主的道路拓寬至適應當代交通方式。不過,部落地景是以階層式由上向下在斜坡中開展,每一層內部靠山壁建築石板屋,外部則是路道可以眺望遠方,若是進行拓寬,勢必需要拆除房子,進而影響到族人的居住空間,雙方遲遲無法取得共識。

隔年,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山地施政要點」第8點指出:「獎勵山胞分期集中移住,以化零為整或由深山移住交通便利地點為則」[1] ,並且進一步提議遷村,族人們也同意。在諸多選擇之下,耆老們認為現今來義村靠近耕地和水源,為合宜地點,便在1954年進行搬遷(如圖1)。但是,礙於此處土地面積不足,遂有1/3人口遷往義林村、中丹林部落、小丹林部落和古樓部落,再加上道路規劃被一體整併進國家交通系統之中,來義村也進入到汽機車、人口、商品……現代化的流動之中。現代的個人,可以說流動的人類(Sennett,2003),但是族人依舊心繫著部落,思思念念著Tjalja'avus。

時至今日,Tjalja'avus來義部落已經遷村69年,雖然每逢masalut收穫祭的時候,分散於四處的族人們各自上去舊部落,探望石板家屋與其內的vuvu[2]聚在一起,感謝這一年的保佑,以及祈求新的一年繼續守護部落。並且在2006年曾獲六星計畫補助而能修復舊部落石板屋與各家戶立家屋牌之行動,後因2009年遭遇莫拉克風災,導致大部分族人搬遷至今新來義永久屋部落,致使整理舊部落的尋根行動至今中斷了13年。

於是,在屏東大學「他鄉/故鄉:原民遷村的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計畫(下文簡稱屏大人社計畫)推動初期,也就是2022年9月2日舉行mamazangiljan傳統領袖共識會之時,屏大團隊向Tjinalja'avusan來義系統[3]傳統12大家族報告,將於隔年舉辦 Tjinalja'avusan來義系統舊部落尋根活動,並且在後續籌備期間加上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調查的來義舊社遺址Ciana'abus(Tjalja'avus)。另外,也與來義鄉公所修復舊來義部落古道的「來義野行」計畫,以及來義村長、義林村長、丹林村長、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站等學校團體與機關組織多次進行討論協商,透過眾人的通力合作讓活動逐漸成形。

最後,「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訂於2023年清明節連假第一天(4月1日)舉行,希冀透過部落老青壯幼攜手返鄉整理舊家屋後豎立家屋牌[4],讓大家再次重溫來義部落的文化,包括社會組織與空間配置的關係、家屋建築、傳統信仰、祭儀場、生活領域等。


圖1:1994年的來義村村落位置圖。(江海,2000:63)

Aqinaljanan與Cacingasan的關係

林宏益(1994)和李靜怡(1994)提及,過去舊來義分成Aqinaljanan和Cacingasan兩個部落,漢人稱Tjalja'avus為「內社」、「來社」或「來義社」,稱Cacingasan則是「真雅社」。吳政隆(1994)也有以下紀錄:

在部落遷移的過程中,另一家頭目Calas cainavan,因與Ruvaniau不合[5],不願跟隨後遷回Tjalja'avus,遂率臣民留居在Raja。其下方處的河谷Daripan是來義社祭司(palaalai)和巫師(pulingau)祭祀時祭拜對象神的居處,因此此地是一甚為禁忌的所在。來義第一位祭司即是Calas家之人,居於此地,後來Calas家才應大頭目Ruvaniau之邀,先搬遷至Cacingasan,再到Tjalja'avus掌管宗教祭儀之事,後來的祭司、巫師均出於自此家。

 

同屬Tjalja'avus範圍的另一個部落Cacingasan之村落民,主要納租、歸屬對享有兩家Calas、Cara?atia、Kemel等四家。相反的,大頭目Ruvaniau家在此地除了擁有一家房子外,並無其他權利。

此外,李亦園在〈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1956)中,繪製Tjalja'avus的箕模族人與排灣族人的家屋分布圖(如圖2),並未出現Cacingasan。


圖2:Tjalja'avus部落中箕模族人與排灣族人的家屋分布圖。(李亦園,1956:圖版ⅩⅢ)

不過,根據文健站內耆老對於Cacingasan口述歷史,則表示:

過去Tjalja'avus沒有祭儀與法術Ratja部落則是擅長這兩項所以Aqinaljananmamazangiljan Ruvaniyav邀請他們共同居住在Tjalja'avusCacingasan區域Ratjamamazangiljan lja Ridiv在此有家屋。後來Ridiv搬遷到Tjalja'avusAqinaljanan區域,入住到Ruvaniyav家屋附近的Caljas tjainavalj家屋既是象徵權力也是利於監視。隨著時間更迭空間也跟著變化Cacingasan除了原先Ratja部落的人之外也有原本住在Aqinaljanan靠近學校附近的住戶,搬過來住,或是從其他部落的人想要住進Tjalja'avus,就只能住在那邊。

這恰好與周書屹的看法相同(2010:139-141):他通過考察民族誌脈絡,發現Cacingasan的各項儀式都是伴隨Tjalja'avus的一同參與,彼此之間的家族往來密切,所以不認為Cacingasan是Tjalja'avus的衛星社,而該將兩者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是Cacingasan的性質比較接近為Tjalja'avus的邊緣區域。

尋根活動之策畫與執行

2023年4月1日的尋根活動開始之前,劉清田祭司在來義部落的祖靈屋為所有辦理團隊和參與者們,向祖靈報告與祈福。首先他在祖靈像前擺放祭品:三牲(雞、豬、魚)一份、一份水果(蘋果、香蕉、棗子)、餅乾(可口奶酥),兩杯保力達、三杯小米酒。之後,他一邊唸著經文、一邊削豬骨與豬皮到五片桑葉上,再將每片桑葉對折、再對折,之後放置在屋頂,才完成儀式。

祭司再將未用盡的小米酒跟保力達,分給在場人士飲用。在飲酒之前,飲用者必須進行「點酒」,也就是一邊用食指輕沾酒杯表面、將酒滴落到土地上,一邊嘴裡說著:「我用這杯酒敬祢們,讓祢們認識我、記得我,並且守護我。」以建立飲用者與祖靈、土地之間的連接,再慢慢飲盡。這樣的點酒儀式只要在部落裡面遇到喝酒的場合時,就會進行以與祖靈分享。

此次「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中,為了讓族人們都能夠在舊部落順利地找到自己的家戶,並且埋設下有家屋名的土地界標,屏大團隊亦是做足準備。首先在過去文獻指認為Tjalja'avus之Qinaljanan(來義部落排灣語意:居住中心),其圖資不只可從諸多文獻中找到(如圖2),配合上成大考古團隊以儀器進行全球定位系統(GPS),可以更精確地確認各家戶的位置(如圖3),而且耆老們對各戶的家戶名仍舊記憶猶新,更是有利於活動進行。在活動當下,我們也請族人進行其家戶名的校對,以讓地圖資訊能夠更為準確。


圖3:Aqinaljanan區域家屋地圖。(來義文化健康站耆老手繪,屏東大學團隊電腦繪製)

然而,Cacingasan(來義部落排灣語意:補丁、填補縫隙)的圖資則是得來不易,儘管周書屹碩士論文(2010)第71頁有呈現出一小部分,但大部分仍是闕漏。於是在屏大人社計畫、成功大學考古團隊與來義鄉公所之來義野行計畫,三方協力下,砍除在Cacingasan上蔓生的野草與樹木、從鳥屎中長出來咖啡林…讓更多傾圮的石板屋顯露出來,再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以進行舊來義石板屋的繪測。

當舊來義與平地接觸開始變頻繁的時候,從Cacingasan出發到平地的古道就成了族人們就學、做買賣……必經道路。部落kina[6]說:「這條道路是連外道路,所以以前都是走這條道路到來義國小上學,我媽媽那時候去學校前會先把地瓜跟芋頭放在鐵盒裡,再用布包起來、綁在腰上,等她走到山下的時候,地瓜跟芋頭的皮就剝好了。」但是部落搬遷下來之後,Cacingasan如同塵封,鮮少在部落裡面被提起,古道也跟著荒廢。

屏大團隊專任助理、同樣也是部落族人的劉雪鳳一開始訪問來義文化健康站的耆老關於Cacingasan歷史,他們大多閉口不言。不過,當他們也看見屏大團隊為了找回Cacingasa,多次前往該地整地、除草,慢慢地打開心房,開始訴說關於Cacingasan的房舍的分布狀況與其所屬家屋名,並且按其所知,繪製成地圖(如圖4、圖5)。(待續)


圖4:耆老們一同繪製Cacingasan區域家屋地圖。


圖5:Cacingasan區域家屋地圖。(來義文化健康站耆老手繪,屏東大學團隊電腦繪製)


[1]〈臺灣省政府代電/事由:茲頒發本省山地施政要點希遵照辦理〉,《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年春字第二十六期(1951 年 2 月 1 日),頁 415-416。

[2] 排灣語vuvu不僅僅是指天上的祖靈,也是爺爺奶奶輩與孫子女的互稱。

[3] Tjalja'avus指的是「來義部落/來義村」;而Tjinalja'avusan泛指「來義系統的人」,亦即以前居住在舊來義部落族人的統稱,例如:丹林村有分別來自丹林系統和來義系統的居民,古樓村也有古樓系統和來義系統的族人。

[4] 排灣族部落的每棟家屋都有 屬於自己的名字。

[5] 來義部落大頭目邏發尼耀(漢譯)家族隨著各時期的拼音方式不同,在文中會以Ruvaniau、Ruvaneyeav、Ruvaniyav方式呈現。

[6]排灣語kina是指媽媽、姑姑、阿姨、舅媽、伯母、叔母等女性長輩。

【參考書目】

Sennett, Richard 著、黃煜文譯, 2003 ,《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

江海,2000 ,《漂流兩千年:邏發尼耀族(ruvaneyeav)家史》。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李亦園,1953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5-83。

李靜怡,1994,《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意義初探》。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隆,1994 ,《排灣族舊來義(Cala?abus)聚落空間研究:日常生活「時-空」建構的理論進路》。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益,1994  《生存空間的澄明與詮釋——以排灣族Cala?abus社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書屹,2009 ,《「多源」的組成與「相似」的風格:試探屏東縣來義部落人群組成與建築風格間的關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

「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紀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