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777

文章分享: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賦權的多種可能性(上)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沒錢萬萬不能之誰握有資源與拍板決定權?

接續〈猴子在餐桌上跳舞:部落與大學的對話〉,這篇文章其實只談到檯面上大學與場域意見不同並持續對話的歷程,但繼續深究,筆者之所以堅持記錄這段協商人社計畫季會菜單上是否該刪去猴子料理的過程,乃因自身內心對「資源所帶來的權力」這件事感到不安,儘管對話是自由開放的,但最後擁有修改行程與菜單的決定權是掌握在出資者大學方手上。在這篇文章我想記錄另一種社會實踐的合作模式,即場域伙伴是擁有資源的拍板定案者。

某一次跟土坂社區發展協會(下稱土社發)總幹事Kuljelje Giring(熊大龍)閒聊的過程當中,他說對辦培訓拍影片的工作坊有興趣,而我恰巧一直在思考人社計畫如何推動「由在地人說在地的故事」的方法,當時又適逢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正在徵求社區營造提案,於是我跟Giring討論,也許土社發可以提紀錄片工作坊的計畫案。我列了一些講師人選及協助整理文字資料,最後由土社發規劃經費並且提交「南迴紀錄片培訓工作坊」計畫。後來這個計畫案居然幸運地通過了,接著我在東大人社中心內部例行會議詢問是否願意列名此活動的協辦單位,獲得中心的同意。

由於主辦單位是土坂社區發展協會,出資與指導單位是臺東縣的文化處,東大人社團隊僅作為協辦方,在「南迴地區紀錄片培訓工作坊」的籌備與舉辦過程當中,土社發就是主導者了,不論是計畫書最後定案、課程調整、場地選擇、海報設計、報名表製作、學員篩選、寄送錄取通知與活動說明、組學員LINE群組,土社發是每個細項決定的最後裁決者與活動主導者,我僅為意見提供者。因為我不用決策跟主導,於是從第一場工作坊到成果展,都能很愉快地默默隱入活動背景中。


圖:「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招生海報。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展示了大學與場域伙伴共同尋找外部資源進行合作的模式。這對人社計畫有兩種意義:第一,我身為大學方一員,只是從旁陪伴、提供建議,場域伙伴則擁有資源及自由運用的權力。換言之,大學與社區的協作模式不必然總是由大學提資源供或主導行動,在雙方理念相近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場域伙伴主導,雙方保有具彈性的平權關係。第二,計畫終有結束的一天,過去人社計畫各校團隊也曾在季會討論「計畫結束了,然後呢?」,多數團隊不約而同提到大學能否與場域伙伴共同學習尋找外部資源,雙方一同累積實戰經驗與共作成果,將是未來社區自主能量能否延續的關鍵。如此,在人社計畫結束後,場域仍能獨自取得資源,不論是透過政府計畫、企業贊助、或是自行創造商業收益,繼續打造理想生活。過去土坂社區發展協會對於申請社區相關計畫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只是人力有限,如果有外部伙伴在共同理念下協作,則可在新的領域進行更多元的嘗試。

在地人用影像說故事

紀錄片培力工作坊的活動包括:

  • 【第一場工作坊:介紹原住民紀錄片】講師:Mayaw Biho(馬躍.比吼)
  • 【第二場工作坊:用影像說故事&女性視角】講師:蔡崇隆與劉千萍
  • 【第三場工作坊:手機拍攝介紹】講師:林光亮
  • 【第四場工作坊:影片剪輯】講師:林光亮
  • 【第五場工作坊:音樂MV採集與製作】講師:黃薇蓁與陸浩銘
  • 【六場工作坊:學生作品指導】講師:蔡崇隆(線上進行)
  • 【部落成果發表會】
  • 【臺東市「南迴部落影展」】

我在協助策劃這場紀錄片培力工作坊時有兩個「激進」的心機:第一個,當未來官方或學術單位進入原住民生活空間時,原住民不會再是被記錄、被研究、被解讀、被文化保存的對象,而是可以自己拿起相機/攝影機,用自己的邏輯、自己的聲調,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第二,當場域的人遇到不合理之事時,可以利用影像來大聲說出自己的訴求。於是我邀請了具批判性、堅定地為原住民與少數族群發聲的重量級紀錄片導演Mayaw Biho(馬躍.比吼)與蔡崇隆擔任第一場與第二場工作坊的講師,他們都義不容辭地一口答應了。


圖:講師蔡崇隆導演。

然而Giring、學員與觀眾對於這場工作坊的理解與互動的方式並沒有那麼激進,反而是非常溫柔且富含感情的。Giring在宣傳海報上寫:「以影像為筆,紀錄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才是最珍貴的文化保存方式。」他對紀錄片的理解比較像詩。

在工作坊中我看見了講師Mayaw不斷叩問工作坊參與者內心最深處的熱情、對自我的認同、自身的獨特性與自主性,而在講師的努力帶動下,參與者開始娓娓道來自己或親人充滿生命力的故事,令人震撼。在工作坊裡,原住民背景的影像工作者所討論到的原住民的觀點、原住民的情感、原住民和山海的連結與對話等皆充滿張力,這些主觀的熱切情感是很不容易出現在學術論述中,而我身為一個外人,也很難體會到部落累積數個世代的文化與當地人畢生對於此生活環境的情感,「由在地人說在地的故事」具有高度重要性與必要性。


圖:講師陸浩銘導演。

學員們總共產出了五部小短片與一部三十分鐘的長片《遠路遠》。五部小短片中盡是富含飽滿感情的生活經驗,有媽媽拍攝國小女兒一天的生活、記錄長輩過往在工寮生活的記憶、拍下親人親手製作香噴噴、熱騰騰的小米粽供給孩童食用的生活片段、捕捉部落附近山谷中盡是紫斑蝶的畫面、製作探訪祖先在大竹高溪生活軌跡的影片。在土坂舉辦的學員成果展中,觀眾十分熱切地討論影片中的畫面:看到死去的蝴蝶,有人說那是生命的消逝;看到某人以前身材較精實的畫面,觀眾開玩笑說那是某人的弟弟; 看到一個女孩在草叢裡找東西,觀眾很好奇她到底在找什麼? 看到自己的親人在畫面裡,會很開心的指認。在地人說的故事,在地人很有感!(待續)


【延伸閱讀】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賦權的多種可能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