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858

文章分享: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下)

作者 / 何貞青(社區工作者)

學生志工的參與

食物銀行的運作模式,也提供了志工參與的空間,包括物資的篩選及裝箱、對案家的電話關懷、實地親送物資,都需要志工的幫忙。食物銀行也與暨大的服務學習課程合作,讓修習課程的學生擔任志工,一方面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一方面讓食物銀行的理念在年輕世代中擴散。為了讓青年學子們迅速進入狀況,也設計了志工手冊,詳列物資打包流程及電訪注意事項,讓學生有所依循。

「王先生您好!這裡是食物銀行,請問上次領的食物袋還夠用嗎?有沒有需要新增的?」
「阿嬤您好!最近家裡怎麼樣?家人工作順不順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從簡單的電話關懷,切入從未碰觸過的世界;再協助社工員去親送物資,直面弱勢族群的存在。許多學生在過程中,更懂得反思與珍惜:

 陳同學幫忙整理個案資料時,發現大部分結案的狀況,是因為個案死亡、搬遷、狀況已改善或有其他機構協助。「食物銀行要隨時掌握個案的狀況,了解個案的近期需求,才能把物資留給最需要的人,不會造成浪費。我也學到了要時時感恩我所擁有的事物。」

李同學打電話通知個案要送物資過去時,發現即使已經說明是食物銀行的志工,對方仍充滿質疑,甚至被誤認為是詐騙集團。「雖然只是一個小插曲,卻也讓我了解到社工要取得與個案之間的信任實屬不易。」她更加佩服社工的服務精神以及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了。

林同學前往中寮與草屯幫忙送物資後,記錄下心得:「我喜歡烏溪食物銀行這種會適時給予關心,卻不會顯得打擾的關係,剛剛好的物資,恰到好處的關懷,不僅幫助個案能生存下去,也讓他們不會有被輕視成社會底層的自尊受創感,我認同這樣的社會服務經營模式,也覺得這是很值得我去學習的。」

這些同學們擔任志工後的點點滴滴回饋,都是視野的擴展與成長的痕跡。


圖: 志工幫忙物資打包,省卻許多人力,也從中了解食物銀行的運作理念。

充滿溫度的工程小黃車

除了學生志工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在地企業的參與——由於烏溪線幅員遼闊,物資運送的交通成本花費也高,陳文學老師早在2017年即透過菩提長青村的網絡,與位在埔里的中投有線電視聯繫,對方得知運輸的問題,慨然答應協助。

「整個南投縣都是中投有線的業務範圍,剛好和食物銀行運作的區域重疊。」中投有線的黃金龍副理說,他們的工程車每天在轄區內穿梭來回,四處維修及裝機,一些離食物銀行據點較遠的鄉鎮,就可順道運送物資過去,節省交通及人力成本。  

只要社工員備好物資、聯繫好時間,負責工程車人員及路線調度的黃金龍副理,就會派車來載運。目前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從長青村出發,依序運送到國姓鄉公所、國姓鄉農會、國姓國中等固定地點,還有魚池鄉部分地區,讓當地的案家能夠就近領取物資。


圖: 中投有線電視的工程維修車,定期協助運送物資到國姓、魚池等地,節省食物銀行交通成本,實踐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我們只是幫一點小忙而已,那些最需要協助的邊緣戶可以順利拿到物資,才是最重要的。」黃金龍副理謙遜地表示,而且每次被分派到路線的師傅們都樂意配合,工作之餘順道做公益,大家都很歡喜。「只要食物銀行的計畫繼續運作,我們就會幫忙到底。」

原本只裝著硬梆梆的維修機械的工程小黃車,額外搭載一包包蘊含關懷的物資,整輛車子彷彿充滿了溫度,行向最需要的地方;這是在地企業對鄉土的回饋,也實踐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青年的能量,支撐食物銀行運作

從事社會工作的人,通常得有一顆堅強的心臟,因為面對的往往是社會上不怎麼美好的一面,必須在個案評估、訪視互動所處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掌握尺度,在現實與殘酷中保持初心,以尋求社會正義的實踐與弱勢族群的關懷。

食物銀行目前有三位具社福專業背景的社工員:魯凱族的巴孟杰、排灣族的陸家賢、布農族的全彥軒。還有一位負責行政、具公行系背景的劉益丞。他們都是暨大畢業的校友,以青年的能量共同支撐食物銀行的運作,將所學落實在社區與職場,不斷在其中成長。


圖:經驗豐富的社工員巴孟杰(右)在義賣園遊會擺攤,宣傳食物銀行的理念,與更多社福夥伴互動串聯。

接觸個案最久的巴孟杰,提及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阿英阿嬤:她的繼子離家,繼媳生下一個唇顎裂寶寶第五天,就丟到阿英阿嬤和阿公面前,留下一句:「你們如果不養沒關係,我就送到社會局!」阿英阿嬤一聽社會局三個字心就涼了,不忍地說:「你放著,我來顧!」她放棄工作,專心照顧沒血緣關係的孫子,稍大一點又跟阿公張羅著帶孫子去臺北進行唇修補手術。

雖然手術成功,但孩子還小,只靠阿公一個人扛家計,每個月的尿布、奶粉錢讓他們傷透腦筋,食物銀行正好可以補上這個缺口,讓孩子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成長,阿公阿嬤可以減輕負擔。

「阿嬤無私的愛心很讓人感動,而且看到小baby從小小一隻,到會走路、會說話,平平安安長大,這過程中有我們灌注的一點點力量,真的是很大的成就感。」巴孟杰倍感欣慰,這也支持著他在社工領域繼續耕耘。


圖: 剛剛好的物資,恰到好處的關懷,食物銀行的存在,讓社會救助網絡更加完備。

讓個案心中火光不熄

負責中寮、草屯地區個案的陸家賢,之前曾在部落服務兩年,對於社福組織之間的搭配與合作,有相當經驗。例如中寮鄉個案以獨居的老人居多,當地已有長期送餐服務的龍眼林福利協會,陸家賢遇到新個案要訪視時,常常會同當地社工員一起進行,減少對個案的重複詢問與干擾,同時討論各自單位能提供的服務。在草屯鎮,若評估案家需要更多經濟或醫療協助,則會轉介給草屯鎮公所。單位之間在互助互補中,織就更完善的救助網絡。

中寮有許多個案在山間務農,種果樹的阿嬤會熱情地塞水果給陸家賢,拒絕不了的他就帶著去與下一位個案分享,小而溫暖的人情互動,累積了信任與情誼。最令他感動的是,看到個案已經很辛苦了,還是努力去面對生活,沒有逃避或放棄人生:他們有的是沉默的中年男子,獨自照顧年邁母親與身心障礙的妹妹,值完大夜班後還要打理家人的日常;有的是白天要服社會勞動役的單親媽媽,只能利用晚上打零工,想辦法讓孩子三餐不挨餓……。

「他們其實很累了,還是撐起來照顧家人。我相信他們對未來仍抱有一些希望,對生活仍有著期待。」陸家賢秉持社會工作者的天職:「我們只需要陪他們度過難關,讓他們心中的火光不要熄滅。」


圖:負責中寮、草屯的社工員陸家賢(右),問候案家生活近況,鼓勵他們面對生活的難關,對未來保持希望。

2021年畢業於暨大之後就到食物銀行任職的全彥軒,主跑仁愛鄉、國姓鄉,這個來自信義鄉的布農族孩子,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在部落很容易被接納,加上年輕人特有的熱忱,長輩們很愛講故事給他聽。「雖然每次內容都一樣,講到哭的時段都相同,還是要耐心地安慰,給他們情緒支持。」長久下來,他臨機應變、跟人溝通的功力也漸漸加強了。

他的個案中有一位90多歲的賽德克族阿嬤,長年臥床、獨居在鐵皮屋,幸好部落的照服員非常熱心,常常自掏腰包幫阿嬤買日用品,但由於地處偏遠,物資又貴又不好買,所以尋求食物銀行的協助。全彥軒很敬佩地說:「照服員已經付出很久了,這很不容易,我們盡力幫忙,讓阿嬤得到妥善照顧,也讓照服員覺得不孤單。」

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語言訓練仍不足,像他不懂賽德克族語,只能透過部落照服員協助跟阿嬤交流;此外他負責的區域還有漢族、客家人、泰雅族……遇到只會講母語的年長個案,即使只是問候聊天,常需要第三者幫忙翻譯。「語言是最基礎的溝通,我還要多多學習。」他自我期許。


圖:2021年剛從暨大畢業的社工員全彥軒(右),熱忱又有耐心聆聽個案訴說生活大小事;他期許增強自我能力,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幫助。

正向力量不斷流轉

無可諱言,食物銀行服務的對象,不乏晦暗低沉的一面,但人性的美善,仍不時綻放光芒。

這天,全彥軒來到泰雅部落訪視新個案,拜訪吳阿嬤以及她離婚返家的女兒和三個孫子。瞭解案家狀況後,全彥軒照例說明物資協助內容,阿嬤一聽眼睛就發亮:「有奶粉太好了,我們很需要!」她一一數著,白米不用,她們家自己有種,尿布也不用,孫子自己會上廁所,唯有奶粉真的無法省。阿嬤以孫子的需求為優先,其他一點不貪求。

「如果有多的醬油和食用油,可以提供嗎?家裡也很缺……。」一旁的女兒客客氣氣地詢問。

「好的,沒問題。但如果有一些是祭拜過的,有沒有關係?」案家有宗教信仰,全彥軒特別再確認。

「沒關係啦,上面都是同一個天,上帝和神明不會計較那麼多的。」阿嬤幽默地向上指了指,開心地說:「能給我們幫助就很感謝了!」這份豁達與知足,讓訪視的辛苦一掃而空,即使陷入物質匱乏的境地,這個家庭仍保有豐沛的愛與能量,足以支撐他們走過這一段低谷。


圖: 暨大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生志工,幫忙食物銀行打包物資、電話關懷個案,接觸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的世界,在付出中成長。

如果問社工員,什麼是他們最開心的事?他們會異口同聲:「案家主動告知,物資不用再給了,可以轉給更需要的人!」這表示生活已改善,社會又多了份希望。

未來,如何建立更永續的機制(如人力資源的妥善運用,服務內容的創新與改善,同仁的權益與福利等),如何增進效益與擴大參與(如物資共享系統的持續完備,機構串聯的經驗擴散等),都是食物銀行與南投縣政府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期待這個充滿溫度的計畫能持續在地方開展,背負起大學在地深耕的使命,促發更多社福能量的凝聚與革新,關照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讓正向力量,在這片土地不斷流轉。


圖:跟著食物銀行社工員走入偏遠之地,直面弱勢族群的需求,對志工學生而言,點點滴滴都是成長的痕跡。


【延伸閱讀】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上)

與地方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 暨大的食物銀行實踐經驗(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