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050

文章分享: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上)

作者 / 何貞青(社區工作者)

「案主王先生,需要濕紙巾、成人紙尿褲、衛生紙、糖尿病患營養品……。」
「案主賴小姐,需要嬰兒奶粉、透氣嬰兒紙尿褲、白米、醬油、沐浴乳、牙膏……。」

位於埔里鎮的「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工作人員正依個案需求表,逐項打包發放物資。有如小型超市的食物銀行倉庫,分門別類放置著食品、生活用品、特殊營養品等,有的是外界所捐贈,有的是工作人員特地採購置辦,每月定期為烏溪流域六鄉鎮的弱勢邊緣戶,提供確切的需求與幫助。


圖:食物銀行個案遍布市街陋巷、偏遠山區,大部分需要社工員親送物資,每次訪視就像帶著伴手禮,拉近了與個案的距離,有助後續協助方向的調整。

大學打開邊界,與地方橋接

由南投縣政府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承辦的「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以下簡稱食物銀行),自2017年開辦至今,已服務一萬多個家戶,超過三萬人次。這個援助計畫的執行,不只解決社會弱勢底層溫飽及物資短缺問題,更是在地大學主動打開校園的邊界,積極串聯不同的組織與單位,讓社會資源得以妥善分配;同時,大學的社會責任、教師的研究、學生的學習,都能逐步在過程中實踐與發酵,並進一步與地方橋接。

早在2014年,南投縣政府即啟動食物銀行計畫,運用公益彩券盈餘及民間捐款,結合鄉鎮公所來推動。但限於人力、地域等種種因素,始終未能達到預期效益。2017年7月縣府改以委外方式,將南投縣十三鄉鎮劃分為烏溪線(埔里鎮、國姓鄉、魚池鄉、仁愛鄉、草屯鎮、中寮鄉)與濁水溪線(南投市、名間鄉、鹿谷鄉、竹山鎮、集集鎮、水里鄉、信義鄉),分別設立兩個食物銀行據點,而暨大順利通過評選,負責烏溪線站的建置。

此計畫由暨大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的陳文學副教授主責,當時基於交通、空間、社福單位串聯等考量,決定將據點設立在埔里鎮的菩提長青村,這裡是暨大向台糖承租的土地,由南投縣長青老人服務協會進行社會照顧的場域。

菩提長青村自九二一地震後,以收容無依老人為主,二十多年來秉持「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無老」等互助創新理念,發展出另類的社福照顧模式,其所累積的深厚社福資本與在地關係網絡,是食物銀行推動的一大助力;加上位於國道六號埔里第二出口處,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位置,物資運送極為便利;村中的倉儲空間也足以因應物資存放與調度。

空間解決了,但運作模式卻是從零開始。陳文學老師帶著學生及工作人員土法煉鋼,先參考其他縣市及民間食物銀行的運作,再走遍六鄉鎮一一拜訪在地社福組織、宗教團體、鄉鎮公所,經過資料收集、多方評估之後,確定了「尊嚴服務,夠用就好」作為烏溪線食物銀行的服務理念。前者指的是以個案的需求為依歸,即使是受幫助的一方,也希望他們能感受到溫暖及尊重;後者則是以減少物資過多的庫存及浪費為目標,並將此理念傳達給受助者,期望降低個案重複接受福利資源的現象。


圖: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以「尊嚴服務,夠用就好」為理念,開展烏溪流域六鄉鎮弱勢邊緣戶的社會救助行動。

帶著禮物上門的訪視員

「阿嬤,最近身體好不好?這個月的物資我給您送來了,快來看看喔!」2022年9月,食物銀行社工員全彥軒熟門熟路繞過山間小徑,來到國姓鄉的個案家裡進行固定訪視。

「謝謝啦!每個月來看我,還都帶等路(tán-lōo,伴手禮)來,你們真好!」阿嬤笑瞇瞇地,對著年紀和孫子一般大的全彥軒,叨叨絮絮說起近況。

每個社福單位都有各自的服務項目,有的提供老人送餐,有的著重學童課業輔導,有些則補助家庭生活經費……。「食物銀行的定位很清楚,除了提供一般民生用品之外,更因應案家的個別狀況,接受特殊物資的申請;同時隨著個案不同階段的需求進行調整,具有機動、彈性、切合實際的特質。」計畫負責人陳文學老師,說明食物銀行有別於其他社福單位的特點。而烏溪線站也是南投縣最早根據個案需求提供特殊物資的單位。

一般社福團體或宗教組織的發放,多以米、麵、罐頭、麥片、餅乾、調味料等等民生日用品為主,案家在糧食方面比較不虞匱乏,但相對也沒有選擇性,發放單位準備什麼,他們只能被動接受。

然而,當家中有小嬰兒或需特別照顧的老人及病患時,諸如奶粉、尿布、濕紙巾、營養品等特殊物資可能就成為案家亟需的日常用品,在一般的募捐及補助管道也不容易取得,此時食物銀行即可開展主動性服務,針對特定的需求進行採買,每月固定提供一次物資,每三個月定期評估其需求是否需要繼續或調整。

申請食物銀行的個案,有單位轉介、自行申請、還有社工員主動開發的個案。目前每月服務大約240戶、900人次左右,其中高達六成以上是邊緣戶,也就是不符合政府低收入戶的補助資格,但又確實有困難、需要外界援助的家庭;這個灰色地帶最容易被忽略,若社會救助網絡沒有將他們承接住,很容易落入窮困無望的境地。

烏溪線六鄉鎮的個案從市街陋巷到偏遠部落山區都有,除了埔里市區部分案家會就近到長青村領取,其他地區的案家或因路程太遠、或因缺少交通工具,都需要社工員親自配送。

「食物銀行的社工有一個優勢,上門訪視都是帶著物資,像禮物一樣,很受到大家歡迎。」全彥軒半開玩笑地說。訪視兼親送物資,可以拉近與個案的距離,建立信任關係,「他們會比較願意敞開心胸,分享心中真正的想法,有助於後續的追蹤協助。」他體會深刻。


圖:2021年剛從暨大畢業的社工員全彥軒(左),熱忱又有耐心聽個案訴說生活大小事,他期許增強自我能力,為個案提供更多幫助。

細緻的個案服務模式

食物銀行的推動,其實是一項細緻的工程,「確定個案的需求後,還要透過定期訪視及良好的溝通,才能隨時調整物資的種類,降低浪費或給錯東西的風險。」2018年就參與食物銀行的社工員巴孟杰強調。

他進一步舉例:「像小嬰孩長得非常快,一開始評估是用小型尿布,一、兩個月後可能就要換成中型或大型紙尿褲了。」「還有,孩子們的奶粉百百種,早產兒奶粉、無乳糖奶粉、水解奶粉、成長奶粉……琳琅滿目幾乎讓人分不清楚,但就是要找到他們適用的,並且隨著成長不斷更換。」「老人家的營養素也要特別標註,有糖尿病的要記得買無糖的;腎臟病、癌末病人的營養需求都要分清楚,有時還需要看醫生的診斷書來採買。」

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租房子的個案,若房東不允許開伙,就不適合提供白米、麵條、調味料,可以改給餅乾、泡麵等即食品;宗教團體常在中元普渡後捐贈祭祀品給食物銀行,有些案家會有忌諱,需事先詢問調查……。巴孟杰娓娓道來,每一項都是長期追蹤與觀察的經驗累積,「總之就是要讓物資的使用,達到最適當的效果。」

過程中,他也會鼓勵父母訓練孩子自行上廁所,逐步降低尿布的需求;或者當個案身體恢復健康時,就可減少或停止營養品的供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車禍後處於恢復期的個案,主動要求紗布、棉花、碘酒等醫療品,個案強調自己可以自行換藥,但一般單位都沒有提供這些,所以尋求幫助。還有一位中低收的單親媽媽,希望能有多一點嬰兒奶嘴,因為她一歲多的孩子每個月要咬壞5、6個,對她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無論是多麼微小或不可思議的東西,只要個案確實有需要,那對他們來說就是重要的,我們都會重視並盡量提供。」巴孟杰點出食物銀行的精神。


圖:特殊物資(奶粉、尿布、營養品等)的提供,是烏溪線食物銀行的重點,一般管道不易取得的物品,這裡都可以視個案需求來採購因應。

蘊含愛心與用心的物資

擔任食物銀行行政工作、負責物資管理的劉益丞,每月依社工員的調查需求表,一一對照尿布型號、奶粉品項、營養品類別、吃素或葷、是否接受普渡品、家裡是否開伙等等,再仔細打包物資。若是發現沒有庫存,就必須進行採買。

有時找不到個案需要的品項,劉益丞會請社工幫忙詢問個案在哪裡購買,假如埔里的店家沒有販售的話,就請社工外出訪視時順道買回來。為減少倉儲壓力,採買量以一個月為原則,當月發放出去,盡量不囤積,除非距離較遠的店家才一次購滿一季的量。

每季也有善心單位固定捐贈物資過來,減少烏溪站的採購成本,包括:統一基金會(麵條、醬油、沙拉油、泡麵二種、奶茶)、期交所金融有愛食物銀行(品項較雜,有特殊品);目前也透過南投縣政府向農委會農糧署申請一年份的白米,每月配給一次。


圖:中元普渡與冬令救濟是外界捐贈物資給食物銀行的兩個高峰,如果案家不介意祭祀品,就可以轉贈,或者與其他有需求的機構分享,務求不浪費慈善資源。

有時遇到某些單位臨時捐贈一大堆即期食品,食物銀行的個案用不上,又不能放到過期,劉益丞就會分類好,轉贈有供餐服務的社福單位,例如長照站、關懷據點、送餐協會,盡量在期限內煮食用完,不隨意浪費。

每個月,劉益丞都要穿梭在大賣場、藥局、五金行進行採購之旅,除了常見的尿布、奶粉,採購清單上還曾有過蚊香、黏蒼蠅板、漱口水、替換性奶嘴頭……,再怎麼意想不到的東西,對他都不是問題,「就是花多一點時間去找而已,達到個案的需求本來就是我們的目的。」他理所當然地表示。

互助相挺的物資共享平台

除了縱深的個案服務,食物銀行另一項重要的創新,是橫向的社福單位串聯,具體展現在「夠用就好」物資共享平台的建立。

食物銀行成立不久,陳文學老師就觀察到,社會的善心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元普渡與冬令救濟期間,有某種程度的季節性。且規模較大、具知名度的社福機構,通常能獲得較多的社會資源,反之小機構則較少獲得捐贈的機會,形成機構間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

事實上,資源太多也未必就好,因為可能產生盤點、庫存與進出的壓力,甚至捐贈過來的物資並不符合該機構個案的需求,造成處理上的困擾。因此,如何讓社會善心物資輪轉流通、合理分配,達到慈善資源的共享,就成為重要的課題。

2018年6月,陳文學老師邀集埔里鎮八個社福機構(埔里社福中心、埔里家扶中心、埔里魚池區原住民家庭中心、台灣社會工作實務發展協會、世界展望會埔里中心、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南投縣長青老人服務協會、食物銀行烏溪線站),一起討論大埔里地區社會救助共享平台的可行性,與會者均贊同整合平台的成立,於是會後由食物銀行烏溪站建立簡單的google表單及line群組,讓大家加入試辦行列。

初步觀察到,社福機構其實是願意共享慈善資源的,例如良顯堂多次在line群組主動提供泡麵、山藥、米粉給規模較小的單位,可見機構之間確實存在物資交流的空間及需求。


圖:2018年6月,食物銀行負責人陳文學老師(右)邀集埔里鎮八個社福機構,一起討論大埔里地區社會救助共享平台的可行性,開展機構之間創新合作、互助相挺的新契機。

但初期的表單及群組較為簡略,使用不便,陳文學老師透過機構間的聯繫匯報,收集伙伴們的回饋意見與建議,進一步尋求暨大資工系洪晧銘老師及學生的專業協力,於2020年8月正式建立「夠用就好」物資共享平台網站,借鏡菩提長青村惜物知足、不浪費社會資源的精神,擴大邀請六鄉鎮內更多社福單位、鄉鎮公所、縣政府加入。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社福機構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許多募款、義賣、物資募集活動無法舉行,部分機構的服務項目甚至受影響而暫停。在此情形下,物資共享平台的建構有其迫切的必要性,可適當解決燃眉之急,同時開展機構之間創新合作、互助相挺的新契機。

目前平台已有十六個單位加入,彼此共享訊息,機構伙伴們只要將多餘的物資在網站上進行登錄,就可以互通有無,進行交換或轉贈,避免重複購買的浪費或是物資缺乏的窘境;平台還設計保存期限的提醒,讓大家清楚知道哪些保存期限長的可送到偏遠地區,哪些即期品要趕快處理。兩年下來,透過平台所交換的物資,折算成現金已達一百萬元左右,成果斐然!

社福單位彼此攜手,在共享、互助的善意激盪中,讓社會資源被妥善運用,讓個案的服務不中斷,無疑是疫情以來最動人的篇章。(待續)


圖:大埔里社福單位攜手,共同成就「夠用就好」物資共享平台,在互助的善意激盪中,讓社會資源被妥善運用。兩年的時間,透過平台所交換的物資,折算成現金已達一百萬元左右,成果斐然!


【延伸閱讀】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下)

與地方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 暨大的食物銀行實踐經驗(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