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139

文章分享: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上)

作者 / 黃雁婕(《2022歲稅廉年》影片製作人)

今年(2022)國立中山大學承攬了財政部高雄國稅局的「稅稅平安 廉年有餘」租稅宣導活動案,由校內的社會創新研究所策畫且執行一部宣導影片的拍攝工作。乍看之下,承攬如是的公部門業務承攬並不稀奇,往例通常由主辦單位公布採購招標案,願意參與投標的廠商各自提出計畫書,經過書面審查及現場簡報後,最終由主辦單位決定將經費投入哪一份計畫裡。然而,本次專案特別之處在於由教育單位(大學)而非業界的多媒體公司來設計並且製作影片,其背後的教育意義與願景不言而喻,正是與由業界執行案件的差異所在。不僅如此,中山大學社創所更嘗試串聯大學與公部門,將過往師生執行專案的經驗應用於這次的宣導影片製作,且進一步實踐資源共享,擴大製作的附加創意價值。

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下文簡稱社創所)是一所行動性格十分鮮明的研究所,設所的宗旨在於推動促進社會共善的實踐教育,而推動與研究的策略,則是以體驗式學習為基底,結合以行動為導向,強調師生在/與場域共學,深入場域探究議題旨趣,從資源運用的角度切入,即是將多餘的資源轉移至有需求的地方(意即:擺渡)、嘗試整合原本不熟悉的資源(又稱:拼湊)、實踐跨域的資源運用(或稱:延展),並且結合地方伙伴共同深化議題、回應社會需求並加以實踐。由此思考出發,本專案的主持人楊士奇教授希望能藉由製播宣導影片的機會,促進公眾對於政府政策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討論。此次國稅局的租稅宣導活動主軸有二:一是統一發票雲端化,二是宣導廉政;於此,楊教授認為可以由永續發展議題的精神,探討「我輩究竟能帶給下一代什麼?」,以此作為整體專案的中心思想。本文著重在介紹專案的發想過程以及歷程記錄與反思。


圖:由旗山國小的學生演員們飾演來自未來的廉政環保指揮隊成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腳本發想——「永續發展」從何談起?

「永續」二字,在意義上強調了無盡的時間概念,對人類而言,無非是世世代代可以一直無虞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然而,由於人類長期過度開發一切可用資源,以滿足更高品質、更便利的物質生活,卻導致能源加速枯竭、環境汙染與極端氣候的出現。近年來,已開發國家的年輕人,尤其是學生族群陸續罷課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和企業財團(即我們俗稱的「大人」)對環保議題的忽視,導致未來的生活環境和後代人們的健康問題岌岌可危。或許我們比較難以想像現在的作為對於五十年或是一百年之後的人類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我們常常對於「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特別有感,恨不得可以將時間倒轉,改變過去的決定來避免目前遭遇的困境。因此製作團隊將時空衝突作為腳本發想的起點,打破時間不可逆的特性,將「過去」與「未來」的人類帶到同一個時空背景裡進行對話:

在西元4000年的未來,經歷環境浩劫存活下來的人類已經放棄地球,移居至其他星球居住,然而,他們仍不願放棄重返地球生活的渴望,所以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設法阻止造成地球毀滅的「那次事件」

 該次事件正是發生在2022年,在這個科技已經相對過往發達、成熟的時代,雲端發票卻尚未普及,紙本發票對於環境造成的負擔更是「當時代」人類無法領會的,所以劇中穿越時空的元素便搭建了一座對話的橋樑-從未來人的視角,檢視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並且揭露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具有影響力的後果,進而提醒當代人其實肩負著留給後代一個宜居世界的社會責任,包含維持誠信廉潔的社會風氣和創造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影片:《2022歲稅廉年》。

合作單位——演員和角色的關係與背後的寓意

中山大學社創所的社會實踐場域是以旗山為起點,而本案的主持人楊士奇教授正是深耕旗山區的主要教職成員之一,有鑑於在旗山所累積的實踐經驗與伙伴基礎,製作團隊決定將整個拍攝行程移至旗山取景,並且以旗山地區的居民為合作對象。如此一來,觀眾能在宣導影片中一睹旗山的人文風景,包含歷史建築與產業特色,例如:旗山武德殿、旗山舊火車站和著名的在地農產品;對於地方而言,也是宣傳在地特色的絕妙機會。


圖:拍攝現場「旗山武德殿」。(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在發展劇情大綱的時候,創意團隊的成員宋淑明便計畫安排由小朋友飾演來自未來的人類,藉此凸顯「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之母題——未來是屬於孩子們的。相對地,當今我們對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一切影響也將由孩子們承擔,所以該類型的角色由旗山國小的學生飾演。另外,劇中2022年的居民角色則由旗山數位機會中心的學員擔綱演出,以此呈現發票數位化之後對於長輩生活帶來的影響——即使政府已於多年前開始推動電子發票政策,依然有民眾不熟悉其操作方式,間接透露出培養數位資訊的應用能力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不容忽視。而且旗山數位機會中心成立的目標為「拉近城鄉數位落差的距離」,以提供多樣性的課程讓居民學習使用數位資訊,並且將其融入生活當中。如是的精神也展現於劇情中,不僅寫實地描繪當今人們的生活模式,亦凸顯學習沒有年齡之分,「活到老,學到老」已經不再是口號;本案更進一步強調「銀幼共學」的未來趨勢,尤其在高齡化社會裡,跨世代的交流更顯得重要,由此才有機會促進自我能力、觀念的提升,並且帶動社會持續進步。


圖:導演陳長勇現場指導旗山數位機會中心學員演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你的感覺如何?」——中山大學國際交換生與旗山國小演員心得分享

為了讓影片拍攝過程能順利進行,中山大學社創所在影片開拍之前,分別於中山大學和旗山國小各舉行了一場演員試鏡會。前者的參與者是飾演劇中觀光客的中山大學國際交換生,後者的主要與會者為旗山國小的小學生以及旗山數位機會中心的學員。在兩場活動上,社創所除了說明專案的核心宗旨以外,導演陳長勇也讓演員們嘗試模擬劇中情境並且詮釋台詞,以此作為分配角色和調整劇情走向的基礎,目的就是為了讓演員們在鏡頭前的表現能夠更加自然。劇組的專業人員藉此不僅可以初步認識即將合作的演員特性,也能提前知悉雙方的溝通方式,例如交換生尚無法掌握中文這項語言,因此在拍攝現場需要安排一名即時英語口譯人員給導演,以協助溝通。


圖:中山大學國際交換生演員試鏡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另一方面,對於大部分參與拍攝計畫的國際交換生而言,他們不僅剛來臺灣不久,而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體驗電影的製作過程,除了緊張以外,也格外好奇這部影片的成品模樣。交換生們在劇中飾演觀光客,劇組人員在拍片空檔訪談他們時得知,演出角色與現實生活裡的經歷其實相差不遠,所以容易在角色裡找到認同感。拍攝地點位於旗山老街一帶,他們的任務即是走訪該地區著名的景點,體驗在地的人文歷史,因此拍攝過程也成為交換生們認識臺灣文化的另一種方式。


圖:中山大學國際交換生飾演觀光客走訪內門區順賢宮。(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

相對於國際交換生演員對探索旗山的強烈好奇心,旗山國小的小學生演員們則是對於拍片、表演本身特別有興趣,加上因為疫情的關係,暑假的營隊與旅遊活動多數取消,所以他們幾乎都待在家裡,而參與影片拍攝便成為終結無聊的解方。然而,其心境也透露出:對於學齡的孩子而言,疫情深刻地限制了他們親身探索許多事物的機會,從遠距教學到各式防疫的規範,幾乎讓「接觸」都成了奢侈的願望。透過參與拍攝不但可以在落實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和同學見面,也可以體驗當演員的感覺,以及一窺拍片幕後的大小事,何樂而不為呢?有趣的是,這個看似打發時間的活動對於學生演員們而言並非單純來片場「玩樂」;藉由訪問與觀察,我們看到這群孩子很重視自己在鏡頭前的表現——他們會緊張、會擔心自己沒有達到導演的要求,從中也反映出孩子對於表演的濃厚興趣與自我要求的態度,這讓身為教育端的製作團隊聯想到教育部近年來不斷強調「適性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呼應本案的一項重點——讓參與的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跳脫教條式的訓導學習模式,經由活動和體驗激發個人學習的動力與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待續)



【延伸閱讀】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