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822

文章分享: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下)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拜訪的日子正逢梅子盛產的時節,清大團隊便邀請我們與居民一同體驗手作醃漬梅。這批梅子來自全臺最大的梅子產區——南投信義鄉,慕貞選用以有機農法種植的梅子,並直接走入產地與小農接洽,還親自採摘,謹慎地把關食材來源。在講解的過程中,慕貞用「梅寶寶」稱呼這些梅子,可以看出她對於食材的情感;她也帶著我們透過認識食材,進一步了解產地、生產者與我們自身之間的關係。

人們總有對於完美的追求,在製作過程中,大伙兒不時會詢問慕貞,醋的比例要放多少?糖的比例要放多少?味噌的比例要放多少?就是想要醃漬出所謂的最佳風味。然而,每一年的氣候差異與環境因素造就屬於當年的食材味道,再藉由醃漬凝結美味的瞬間,加上每個人的口味是主觀的,因此慕貞提醒我們,只要用心去感受這些「梅寶寶」,開封後的味道一定是好味道。

因為高雄也是梅子的三大產區之一,在手作結束後我特別與慕貞進行交流。今年梅子因春雨豐沛而盛產,但受到疫情與市場影響,盤商收購的數量有限,產量增加卻也壓制了價格收益,這對於農民來說心裡是在淌血的,畢竟事關一年的生計與開銷。而臺灣許多農產正面臨到這樣的困境,不僅需要「看老天的臉吃飯」,還要觀察市場動態需求。但如果能將具地區特色的農產品、地方文化生活、生態環境及地理景觀等資源進行結合,將產業知識、服務、休閒及農特產品搭配設計成套裝遊程,例如慕貞的手作醃漬課程可以結合地方小旅行,藉由深度的解說和體驗,讓來遊玩的觀光客更了解當地,一同創造出難忘的回憶,同時也替在地農特產品找到可能持續回購的買家,將會為地方注入活力及提振經濟。


圖:梅醋及味噌梅製作完成,中山與清大團隊在九讚頭車站前大合影。

九讚頭車站,創造與在地的連結

關於返鄉這件事,除了有著滿腔熱血外,若能像慕貞一樣具備專業能力,更能有機會在地方站穩腳步,但多數人仍需面對資金周轉與空間運用等的現實考量。先前由新竹縣橫山鄉公所委託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所營運的九讚頭車站,從閒置空間變身為科技部人文創新社會實踐計畫團隊推動地方創生的基地;在了解地方的需求後,清大團隊開始連結與陪伴在地青年社群,而慕貞即是其中一位參與的夥伴。

隨著人社實踐計畫團隊的互訪活動,讓我有機會到九讚頭車站拜訪清大團隊,深入了解清大伙伴實作的內容。原來九讚頭車站剛開始並不是這麼「健全」,清大博士後研究員陳巧倫回憶起剛來到這裡所見的景象,只能用「凌亂」來形容:破掉的窗戶、拉不開的鐵捲門、密閉空間裡撲面而來的灰塵、地上還有一堆排泄物,稍有不注意可能會踩到這些「地雷」。在思考車站活化之前,將髒亂的空間清掃乾淨成了當務之急。在那陣子,他們每天工作的基本裝備就是各種清掃用具。而這一掃,竟然掃出了街上的家家戶戶來,居民們因為好奇而逐漸湧現,有些人一開始只是在旁邊看,有些人熱心地帶了美食前來補給,有些人甚至直接捲起袖子一起加入清掃的行列。就這樣,封閉已久的車站與廁所在眾人一番努力修整後重新開放使用,而居民們也在共同清掃過程中和清大伙伴們熟絡起來,你一言,我一句,相互聊起九讚頭的過往,也談起對九讚頭未來的想像。


圖:封閉已久的車站和廁所,在清大團隊與居民協力之下重新開放使用。

車站在清大團隊正式進駐後,開始辦理常態性的活動,讓社區居民與清大師生有機會走進車站,彼此交流與對話。其中一個固定的聚會就是與在地青年社群的共餐活動。恰如錢鍾書在《圍城》所說:「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當越來越多地方的年輕人渴望往城市前進時,清大團隊卻發現橫山有一群像慕貞一樣的青年,選擇像鮭魚般溯流回到家鄉,他們試著從自己的興趣或專長出發,將地方文化、歷史、飲食、生態等資源進行盤點整合,重新加上在地脈絡的詮釋與行銷,發展出個人的事業,也共同擦亮橫山的品牌,讓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可以互利共生。

清大團隊主動邀請這群橫山青年一起聚會,借用電視節目「誰來晚餐」的名稱,每週二晚間來到九讚頭車站共餐。每次聚會討論的主題不一,但都會從在地「餐桌」出發,一起品嚐以橫山友善食材料理的各種餐點,討論彼此工作的狀況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並持續整理車站空間,讓一個單純的車站搖身一變成了時下最夯的「青創中心」。

九讚頭車站的「共餐」行動也繼續延伸發酵,伙伴中的一位青農集結了眾人的創意,將住家旁的儲藏室進行改造,並利用橫山在地友善耕作的新鮮食材做出獨具特色的客家菜餚及醃漬物,陸續推出「橫山大地 共享餐桌」等活動,如今也正式對外營業,讓前來橫山遊玩的民眾在一般觀光行程之外,多了與在地深入互動的新選擇。

不過,這兩年因為疫情升溫衝擊了旅遊業、餐飲業及在地小農等,對於地方青年的生計產生不小的影響。清大伙伴因應這樣的情勢,轉而利用社群媒體向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工程師們推廣橫山的蔬食飯盒,讓他們在既有大賣場採買的行為模式之外,有機會跟在地青農們產生新的互動。在蔬食飯盒獲得好評後,更藉機推銷橫山的農產品、醃漬物、客家粽子、酥餅等商品,為當地當令的優質產品就近尋找買家,也創造未來消費者到產地體驗的商機。

如今的九讚頭車站,成了社區民眾再次齊聚交流的一個集會場所、地方工作者授課教室以及在地青年的共享空間。「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原本各自返鄉打拼的青年連結起來,在這群青年的努力及清大團隊的協力下,橫山正在轉變。


圖:如今的九讚頭車站,不僅是行旅出入的門戶,也成了社區民眾再次齊聚交流的一個集會場所、地方工作者授課教室以及在地青年的共享空間。

作為大學的社區駐點人員,我看到自己實作的高雄前鎮草衙地區與橫山面臨相似的情況:橫山因產業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外移,使得這個地方逐漸沒落,而前草位於繁華都市精華區域的邊緣,資源挹注較少,長輩都希望孩子出去工作才能「出頭天」,甚至當地人都會消極地說這個地方沒什麼前途。然而,出外的孩子最終還是想回家,而前草有許多以家族經營的老店,二代接班的青年結合自己在外所學的技能,以不同的觀點切入。縱然其中不乏與父母有些觀念上的不同,常產生各式口角及衝突,經由不斷溝通與調整,才有機會擦亮老舊品牌。不過,這些初步進展的背後經常是返鄉工作者所付出的萬分努力及無盡時間,尤其在尚未跨過所謂的「成功」門檻時,面對著親人質疑的眼光,更會陷入自我懷疑的無限迴圈。

從橫山看前草,青年返鄉會因地因時而有不同的挑戰,但同樣需要支持、陪伴和討論的對象。大學團隊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傾聽這些需求,引進或媒合校內外相關資源,串聯可以支撐青年在鄉生活、工作及想望的地方網絡。這次拜訪九讚頭車站見到這樣的大學與返鄉青年協作經驗,也許未來更多元又相互支持的協作模式能在各地擴散,盪出一圈圈安居地方的漣漪。


【延伸閱讀】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上)

我們在九讚頭煮一鍋石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