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820

文章分享:


大學「做社區」的這些人與那些事

作者 /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主持人)

編按:《島嶼習作: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行動紀實》一書記錄了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第一、二期大學團隊伙伴的在地實踐歷程;在這些案例故事中,實作者們誠懇地寫下自己在場域的觀察、操作經驗和過程反思,並大方公開行動方案設計背後的構想與獨門心法,希望將與社區一起學習協作的感動及收穫和更多人分享。《島嶼習作》已在近期出版了實體書,同時開放公眾下載電子書,期待將汲取於本土的實踐研究養分反饋給我們鍾愛的島嶼。本期電子報特別選錄該書書序和精采案例,與讀者共享。


圖:《島嶼習作》的書封呈現了大學與社區/部落共學協作的面貌。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上,這些年有多所大學師生陸續走出校園,和社區居民共同學習、並肩協作。不論是轉型友善環境農法的果園、部落裡復耕的小米田,亦或青銀互動的咖啡館、國小學童社區防災的課程……,都是大學團隊與地方社會一起面對在地公共議題,結合在地智慧與專業學術知識,發展因應方案的實踐所在。

然而,異於在象牙塔內的閉門造車,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研究與教學,為大學帶來前所未有挑戰之際,是否也能帶來學術創新和縮短學用落差的契機?當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成為大學社會實踐場域,二者又該怎麼互動,才能讓社區感受到大學是一股助力而非一種干擾?尤其當平時不太往來的大學與社區開始來往後,如何能讓彼此交往更平等互惠、更水乳交融、更長長久久,亦是許多關注或投入其中的行動者心心念念之處。

2013年,「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後文簡稱人社實踐計畫)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正式啟動。這項研究計畫鼓勵大學不同科系的教師組成跨領域團隊進到社區實作,同時聘用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助理長期駐點於實踐場域,在第一線和在地居民、社區組織、公部門等緊密互動,以瞭解地方真實需求、串聯在地社群,並居中協助盤點及協調校內外相關資源,讓大學和社區能夠共同發展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人社實踐計畫一方面透過學術研究的定時研討與發表,有系統地累積大學社會實踐的知識成果;平時也鼓勵大學團隊成員書寫田野筆記,將場域中的訪調內容、所見所思或方案研發歷程記錄下來,不定時整理成電子報文章,在「新作坊」網站公開,與外界交流實作經驗,並為日後的研究積累素材。

2017-2018年間,有鑑於國內大學投入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者愈來愈多,對於實踐經驗與實作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由計畫辦公室發起專書出版專案,邀集當時的大學團隊駐點人員親自書寫自己在現場邊做邊學的摸索過程,另外也藉由訪談駐點人員,從外部觀點側寫實踐工作的方式,雙管齊下,希望能記錄大學社會實踐行動者與社區協作的背後,須面臨主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而有著千絲萬縷的掙扎考量,以及繁複卻具體可供借鏡的行動經驗。無奈好事多磨,在計畫團隊變動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出版工作暫時停擺。

三年後,在COVID-19病毒肆虐的大疫之年,我們排除萬難重啟這項出版計畫。過程中,有賴參與本書伙伴的協助與支持;不管是仍留在計畫或離開計畫的伙伴,在將近一千多個日子過後,「做社區的人」熱情依舊,各自往記憶深處、向硬碟底層翻箱倒櫃,務求把自己在場域中體驗到的經歷、心法和省思等細節完整補充,用真切的文字及圖片呈現,帶領讀者到現場一探大學和社區協作實況。這樣的誠摯情誼與認真態度,讓我們深受感動,更由衷感謝。


圖:書中有對於在地議題的詳實解題紀錄,也有國外案例,還有簡明的圖文解析「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內涵,提供一般讀者了解大學社區參與和社會實踐的捷徑。

本書命名為《島嶼習作》,正象徵著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在我們的寶島上,一起面對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考驗,勇敢迎向在地的社會、經濟與生活問題,在相互學習與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提出創新解方。

全書將人社實踐計畫第一、二期大學團隊的研究實踐行動,依議題性質分為環境永續、社區照顧、教育創新、族群與文化四個習作主題;在各個主題中,可以見到處在不同地方社會的發展脈絡下,大學與在地社群如何盤點需求與資源,擴大公共參與,從小到大、由下而上發展出可以一起協力的方案。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案並非全是「成功」案例,往往需要屢敗屢起,在失敗中汲取經驗,不斷調整做法,才有可能繼續推動。另外,本書也收錄了計畫成員到日本京都的龍谷大學、加拿大蒙特婁考察大學與社區合作的案例,希望專注於本土的研究實踐工作時,也不忘向國際取經,並分享臺灣的經驗。而書末圖文並茂的簡明「解題工具」,期待能讓更多人認識「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內涵。

這是一段關於大學與地方連結較早期的案例故事,也是一本研究實踐者的行動記錄與知識分享之書,邀請您一起來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