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298

文章分享:


繪本帶你走回生活:傳統市場轉化為圖文書的編輯現場

作者 / 張郁婕(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2022年3月正式發行的《乘著繪本逛菜市仔》套書,是東海人社計畫以市場為主題製作的一套三本繪本,由團隊裡的市場組歷經兩年的田野調查,期間同時舉辦各式主題策展和相關活動,與店家以及在地人建立不同的連結;接著以這些田野資料作為基礎,由計畫裡的三位老師——李俐慧、蔡奇璋、高禎臨完成故事腳本創作。書中透過三位小主角的生活經歷,分別帶出「色彩」、「刀具」、「磅秤」三個與市場相關的主題,構築出市場與在地生活的關係。故事完成之後,再將腳本與田野資料交由三位專職繪者完成各約15-20個分鏡畫面,描繪出市場裡發生的日常場景;最後製作出這套設計給孩童的市場繪本故事。

我有幸加入這個工作小組,在參與編輯的過程中,必須判讀將一個食材或場所從記憶轉化為圖像表現的合宜性;在訊息拼湊與相互對照裡,自己也乘著畫面重新認識這個擁有百變面容的地方,並喚起年幼時期和媽媽、外婆一起在市場裡買菜吃麵的記憶。接下來就讓我們翻開繪本,一同感受傳統市場的魅力吧!


圖:《乘著繪本逛菜市仔》套書書殼與三本繪本封面。

故事—從家裡出發

《五顏六色的市場》的故事軸線,是李俐慧老師以自己小時候和母親逛市場的經驗為基底,透過小主角小梅和奶奶一起上市場購買端午節包粽子的食材為引,描繪出傳統市場內的日常空間景象。買菜過程中,祖孫二人穿梭在各店家間,從食材雜貨店、海鮮與肉類攤位、到傳統小吃店以及蔬菜水果店等,最後小梅感受到市場裡繽紛多彩、吸引目光的事物及濃厚人情味,也同奶奶一樣愛上了市場。這本書設定為彰顯市場裡的各種鮮活「色彩」,同時表現出「逛」市場途中的場景,因此每一頁畫面都展現了市場內讓人目不暇給的繽紛事物,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開展,流動的分鏡引領讀者跟隨主角的步伐與視角,探索市場中的「形形色色」,也如同身歷其境般地走逛了各式賣店。


圖:《五顏六色的市場》書內場景。

由蔡奇璋老師執筆的《看刀》,書中小主角小希由於太想吃到媽媽包的水餃,便拉著媽媽前往市場熟識的肉攤,期望可以一飽口福。然而這一趟市場之旅,讓小希「開眼界」般地了解到各式刀具在庖解肉品時的不同功能,展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職人精神。本書聚焦於「刀具」的刻畫,以及單一店家與熟客間的互動,還有對肉攤老闆專業、敬業的描寫。因主題是銳利的刀具,故事自然延展出了幾頁具有張力的精彩畫面,然而整體圖像卻透著繪者柔和的筆觸與用色,讓故事娓娓道來,使讀者能在其中感覺到另一種穩定且質樸舒雅的市場氛圍。


圖:《看刀》書內場景。

高禎臨老師所創作的《妹妹的重量》,故事裡的小主角小凱家在市場經營麵店,他也從小就在市場裡生活成長;當媽媽在醫院生下妹妹之後,小凱好奇著:「剛出生妹妹是三千克,數字上的『三千克』到底是多重?妹妹可能有多大?」為解開心中疑惑,他從家裡的麵店出發,一路詢問市場裡那些熟悉店家所使用的磅秤可不可以用來秤量妹妹。在這個過程裡,小凱也因而認識了各種不同類型與功能的磅秤。本書以小凱作為貫串全場的主要靈魂人物,他對市場有著猶如自家廚房般的親切情感,透過他在市場裡對「磅秤」的尋訪,也帶著讀者們走訪整座市場並認識了不同店家使用的秤量工具。繪者以色鉛筆手工描畫的一幅幅圖像,展現了孩童最為熟悉的筆調與色彩質感,因此更多了份市場的童趣與親暱感。


圖:《妹妹的重量》書內場景。

真實的捕捉—你說的紅肉李是什麼紅

故事腳本完成後,交到繪者手上便是另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文字轉成畫面需回過頭以田野的照片去輔助參照,讓故事透過畫面說出更完整立體的情境。藉由分鏡設計、線稿與上色,將這些市場裡的「眉眉角角」呈現在讀者眼前,以畫作細節加深讀者對於傳統市場的印象與感受。

由於是以臺中第二市場作為故事基調,全書採取部分寫實的方式去繪製,也就是說,這既是從二市場長出的故事,但又不只是一個會發生在二市場的故事。這樣的設定也使得在編輯最初產生了矛盾與模糊感。然而,若回歸到「市場」這個概念來看,市場本身就充滿了流動與變動,而我們對於「市場」的整體記憶,原本也並不完全停留在單一的完整空間裡,許多時刻都是某個地方再複合上若干他處,所疊合而成一座自己心中的「市場」,因此書中有許多畫面是繪者以自身對於市場的記憶及理解所創作的。然而,還原田野資料仍是重要的,其中包含市場人的習性、商品的真實性、時節的條件等,都須遵照正規的市場觀察來完成,這些虛虛實實之間的捕捉,也是閱讀這套書的趣味之處。

在繪本的繪製過程中,對照手稿與市場中真實貨品之間也有不少學問。譬如繪製水果店的土芒果,由於繪者依據照片中單一水果的模樣繪製,卻忽略了實際的比例,以至於土芒果在畫面中變成猶如金煌芒果般大小;另外土芒果在市場裡被擺放的方式,通常是一小堆一小堆地置放在攤位前端,避免被其他更「亮眼」的大型水果遮掩住。又如紅肉李雖是常見的飯後水果,但在繪製過程中,繪者仍不免憑藉自己對物的視覺感受,繪製出與我們認知不同的那種「紅」。諸如此類的來回溝通,也讓我們理解這些日常所見物品的豐富層次,並非人工調製的單向度色彩或形體能夠一筆帶過。這些細膩的畫面規劃,也真需要上一趟市場,找到水果攤與水果「本人」親自一瞧,才能辨別其中的微小差異。


圖:繪製食材過程中的前後對照。

畫面的創造—我說的留白是什麼白

翻開繪本,每一頁都有如一個平面舞台,用畫面去帶出文字內的所有與所無。而市場總是如此豐盛又熱鬧,有太多素材可以被交代與表現,在這些滿溢而出的內容間,需要可讓讀者在市場裡歇一會的「留白角落」,加上「文字」在畫面裡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因此要如何將文字與不同物件,透過適度的留白再置入繁雜的畫面中,也是這本有豐富背景的市場繪本很大的挑戰。

繪者在閱讀最初的故事腳本時,對角色的擷取與劇情設定不時也有不同的想像,在創作過程中往往需要再三討論「哪個橋段是重要的?哪個必須被呈現?」如肉攤的切肉分鏡畫面,即是繪者利用漫畫分鏡原理,切出跨頁的場景,又同時帶出能細緻觀察肉攤老闆分解動作的巧妙作法,超越了我們原本對故事情境描寫所想的單一畫面,展現出更生動的閱讀性。此外,繪者最初安排主角在畫面中的各個角落重複出現,希望能夠展現在市場裡不斷「逛」的移動感,並製造過場效果,卻意外使幾個重要場景的畫面產生斷裂;這時候反而需要「留白」,將讀者的注意力歸還給更主要的場景,藉畫面調度,讓讀者透過場景的轉換,感受到主角們的確穿梭在市場中不同的位置。


圖:繪者將畫面巧妙地從肉攤老闆背後分解出來,同時帶出多重視角。


圖:將小梅與奶奶吃米苔目的畫面,從單頁改為跨頁畫面,展現了更完整與飽滿的情境。

另一方面,為展現市場日復一日的平凡日常感,繪者也曾以兩個幾近相同的畫面並置在同一頁,去呈現同一個場景的特寫視角。這樣的呈現方式也引發團隊內部的討論,最後仍著重市場的流動感,而將此畫面做了不同角度比例的更動,創造出同樣是特寫,卻更富變化效果的構圖。


圖:小凱在水果攤的兩個相似畫面,從原本兩個同等大的加框圖,改為由左往右縮小的柔邊圖,讓小凱在畫面裡更為自由流暢。

記憶的翻閱—市場繪本帶你回到生活

要如何讓這些內容在書裡被好好地表達?在現實場景與繪本畫面間奔走,除了跟著故事主角學會辨別各種磅秤外,我還發現原來蘿蔔湯上加點香菜才到位(味),也理解原來不同種類的粽葉各有其風味,或回過頭去觀察一碗陽春麵的價格到底是多少。在2021年12月與臺中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合辦還沒畫好的繪本展─幫我畫市場好嗎?的展覽期間,還收到民眾提出對於切肉角度的指教,認為切肉應有其專屬的方式,也使我們在畫面上做了細微更動。這些原來擺在眼前被視為理所當然,實為失一分一毫都不足以代表現實意義的人事物,都在繪本的創作過程中重新被發現。

讓市場走進繪本,又從繪本走進市場。這裡有自己有機長出來的自家規矩,讓看慣整齊的超市視覺美學的人,從最初充滿困惑與迷亂,漸漸地如故事裡的主角們,被市場裡買一送多的人情與各種情報給折服。相信讀者也會和我一樣,進而回想起幼時陪媽媽上肉攤時秤斤論兩討價還價的對話、小吃攤中俗又大碗的炒麵……這些市場的日常場景。就如這套書最初所構想的,市場是個大教室,也是個生活的場域。三個日常小故事,帶出這裡平凡中的驚喜,市場內還有更多隱藏的況味,等著我們讀完繪本後去一探究竟。


【延伸閱讀】

舊城有藝事——城市空間意義的重新演繹

臺中第二市場交流會:過去互動的匯集與未來行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