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752

文章分享:


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瑞士的孩子在家學什麼?

作者 / 方常均

2020年3月16日瑞士聯邦政府宣布了自二戰結束後,第一次的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全民減低活動量,在家工作,非必要不可外出。除了民生必需品之外,其他的商店、餐廳、娛樂活動場所等等皆不能營業。醫院診所減少門診與手術,全力備戰。同時所有的學校關閉,在家教育成為各級學生求學的唯一可能。

一般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已經能自主學習,然而中低年級與幼稚園的孩子們無法長時間在電腦前專心,如何停課不停學,老師們也是絞盡腦汁。一綱多本的瑞士教育,全國沒有固定教材,這同時也給了老師們空間,不必按課本走過每一頁的進度。在為期約兩個月的停課期間,和孩子們在家的父母們也擔負了教學的角色,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到防疫期間的生活態度,都是親子在家共同學習的重要課題。

居家不是學校,樣樣須調整

多數的父母都不是正科班出身的老師,對於教學法、兒童心理學、課堂管理等等專業知識都相當陌生,在家學習充滿挑戰與碰撞。除了適應自己原本工作的調整之外,還要同時兼顧孩子的課業,在疫情之中「親師合一」的角色令許多父母心力交瘁。因此老師們為孩子準備充足的學習材料,改變學期末評量孩子的方式,就能有效減輕家長在家工作又必須照顧孩子的負擔。

瑞士在多語言與多文化的條件下,課綱的彈性很大,老師們只有一個固定的大方向,原本45分鐘的課時,在疫情中線上教學不必死守45課時的要求。可將內容濃縮成15-30分鐘拍成影片,由家長按照家裡軟硬體與時間安排,自行下載收看,並搭配由學生自行完成的課堂作業。線上教學可以利用網路下載收看的彈性,減少硬體使用的時間衝突,並非要拘泥於同步教學的形式中。第一次看不懂的學生,可以自行重複播放,理解為止。也有家長表示,獨自學習的效果比在學校的大班學習來得好。


圖:低年級小朋友可以從桌遊中學習算數、閱讀和情緒管理。扮裝也是一個遊戲,主題裝扮可以玩一個下午(圖片的孩子裝扮成中國商人)。

蘇黎世小學低年級「人類自然文化課」──以認識居家生活為主

以蘇黎世小學的人類自然文化課為例,這門課如同台灣社會課與自然課的綜合課程,一年級與二年級必須學習基礎化學、物理、生物、家政、歷史與地理。

這些科目聽來深奧,一位老師就以焚化爐為題,輔以瑞士公共電視的紀錄片,作為一個月(4堂課)的學習材料。老師所設計的學習包裡,含有紀錄片的免費觀看連結、記錄家裡兩週內所產生的垃圾的學習單一份、紀錄片收看學習單一張、廢物利用創作的勞作一份。

這個單元最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孩子在居家的時間內,從消費行為、飲食行為、生活習慣中,觀察人類社會所製造的垃圾有哪些。進而思考我們如何從生活中力行做環保,並且了解人類行為對大自然所帶來的影響。


圖:焚化爐作業,不會畫垃圾車的小朋友拿玩具垃圾車來臨摹。

記錄家裡10天內所產生的垃圾的學習單中,孩子必須觀察家裡的垃圾桶,哪些屬於可回收的材料,它們又分別是哪幾類。並且與父母同行倒垃圾,也做資源回收。

瑞士公視的影片約50分鐘,父母可以按家裡的狀況,讓孩子分段看完,了解焚化爐運作與周邊相關知識。由於低年級學生每次看電視不宜超過20分鐘,孩子也不易專心,因此建議按孩子的注意力分成2-3次看完。

其中有幾段令筆者印象深刻,一是:高溫燃燒後的灰燼中仍有金屬罐頭,旁白告訴孩子,這表示有人在家沒有將垃圾徹底分類,竟然把金屬和一般垃圾一起丟掉。

二是:燃燒產生的廢氣和廢水必須經過濾毒的處理,才能排出焚化爐。回到大自然的必須要無毒,這些技術都是科學家和所有技術人員努力的成果。

三是:旁白告訴孩子們,你想要有一個乾淨的瑞士,那麼生活裡垃圾分類做得徹底,才有可能。此外,燃燒後的灰末必須被掩埋,瑞士除了在本國之外,也付費埋在其他國家,而孩子們也該思考瑞士對他國是否有環保與道德責任。

影片中有許多的專業詞彙與深刻主題,解說與討論,就有賴父母為孩子引導進行。看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倒帶重看,居家自學也讓原本學習較慢的孩子有了重複學習的機會。

倘若遇到父母難以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與老師約時間,利用線上通話解答。畢竟老師也可能是父母,也同時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水深火熱,彼此的互相理解,找到一個適合的通話時間非常重要。


圖:焚化爐的簡圖,小朋友看完影片後,得按照老師的指示按照號碼將流程畫好。

教案設計強調:學習理解與自主

防疫如作戰,對抗病毒必須將人群分開。人們回到最小的社群裡,一般來說,就是家庭。原本外出各自活動的機會消失,尤其不能外出,侷限在有限的室內空間,考驗著人們彼此相處的耐心和容忍度。

居家環境和學校的空間不同,硬體與軟體的配置不同,若是學習的分量相同,來不及調整就容易心煩意亂。課程超出父母能協助的能力,周圍也沒有老師能指導時,需要陪伴的中低年級學童無法自行完成就容易落入焦慮不安。哭鬧或暴躁,可能就是表現的方式。


圖:在人少的時段,到遊戲場讓孩子活動、流汗、曬太陽,發洩精力也有助調整心情和情緒。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這波自學潮中學習,在瑞士無法快速適應在家學習的學童,因為學習問題、家暴問題、家庭經濟問題所困擾,帶來的心理問題在復學後成為學校社工與兒童心理工作者的重擔。蘇黎世教育局所提供的學童免費心理諮商與治療,目前排隊的學童已經預約到一年之後。

從居家環境、家人互動、季節時令等等與生活相關的主題來設計教案,同時理解家庭、社會到國際社會都需要每個人的合作。要健康度過疫情難關,比起段考、畢業典禮、比賽等等已經計畫已久的事更為重要。因為失去健康,我們將會失去往後的人生。

此時,家人間的彼此理解,家長與老師們彼此的體諒,就比平時更為重要。在設計教案時,知識性的輸入應該注重如何從生活層面進行。考卷再印就有,而機會教育的契機則是稍縱即逝。處理彼此的火爆情緒,應優先於寫完功課。疫情中自學的重點,應著重在學習自主行動,理解並關懷他人。

非常時期需要彈性,加強防疫耐力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Marina Frigerio在疫情之初即提出,我們的隔離是奢侈的。意思是在瑞士父母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持續好好生活,比起其他國家的困難,能夠在家的人,比起在路上流離失所的難民,以及那些上街頭與極權政府對抗的人民,我們著實幸運得多。她也提到,若要消解孩子的恐懼,分散注意力,可以讓孩子多進行藝術創作,如畫畫或是勞作,減少壓力。

孩子的年紀越小,需要陪伴的時間越長。筆者認為,當家人都必須同處一室時,和孩子一起做家事、烹飪、玩桌遊、看影片做運動等等共同的親子活動,也是促進溝通,減少摩擦的方式。

大家「一起」做事,在共同的氣氛中聊天也能消弭緊張氣氛。聊天,說說心裡的感觸,是最佳消除壓力與情緒的方式。防疫是長期抗戰,在一張一弛之間調配練習,才能維持防疫的力道而不至於疲乏。

病毒流竄,不能團結注定失敗

歐陸由義大利最先爆發疫情,瑞義相連。瑞士有大量第二代義大利裔的國民以及頻繁的工商旅遊往來,瑞士的義語區在疫情之初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當時傳播的消息十分混亂,人心惶惶。

瑞士是聯邦制國家,地方自治傳統下各州自主性強,疫情之初,也因地方需求不同,出現多頭馬車的狀況。進入緊急狀態後,由位在伯恩的聯邦政府統籌防疫政策,瑞士國軍、替代役與後備軍人投入救援。收看每日下午聯邦記者會有一段日子也是日常。

然而,極右派、極左派、陰謀論者等等潛伏於社會之中的異端人士,也在疫情政策鬆綁時集會遊行,造成不安。與疾呼在家防疫,感謝醫護軍警消和不能在家工作的這類民眾,產生了大的反差對比。在安樂之時,不同意見是多元文化的表現。但假如沒有共同生活的道德意識與足夠的法規來規範民眾,在疫情中反而容易陷入另一場公民危機。


圖:抒解情緒在疫情中是非常必要的。一起閱讀,聊聊天,也是促進家庭關係的方式。

疫情提供了面對危機與巨變的機會教育

每一次的危機都是學習的機會,防疫如作戰,別浪費了這次全民學習團結的機會,孩子們也正看著大人們的作為。父母的身教此時比任何知識教育都更為重要。

疫情也是一時的,疫苗問世後,我們已能望見盡頭。而孩子的學習將是一輩子的,在疫情的危機下學習共度緊密的家庭生活,此時此刻的人生經驗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但願度過危機之後,我們都能得到更親密幸福的親子關係,孩子也能在疫情中持續學習與成長,培養健全的防疫知識和公民素養。


*本文作者為瑞士公媒Swissinfo特約記者,長期觀察瑞士,經營「美麗國度的背後:你不知道的瑞士」粉絲頁,歡迎讀者朋友交流與媒體合作。

【延伸閱讀】

疫情中逆勢崛起的明星——瑞士的有機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