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831

文章分享:


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埔里期中會議報導

作者 / 黃靖玫


圖:各校團隊成員分享與社區合作的經驗與心得

仲春四月,來自各校的實踐團隊再次齊聚埔里,展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本年度的第三季會議。有別於先前每季的會議中由四校輪番報告工作狀況的形式,這一次的會議預先設定了討論的議題,以大學與社區、部落的互動合作關係為主軸,進行分享與交流。不僅發表近兩年來進入社區的心得,也依著過往的經驗,共同討論未來在實作行動中的取向。

知識要轉化為解決議題的實作方案,離不開具體的空間場域、合作的夥伴,以及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執行至今,各校選訂的實踐場域屬性、空間尺度各有不同,與在地合作的關注焦點也互有差異。實踐團隊帶著初步的想像與假設的議題進入社區與部落,當計畫逐步開展,實際面對在地需求、時事發展、居民反饋,乃至團隊內部變化後,逐步調整實踐行動的取徑。

建立在地脈絡與公共性

在實作的過程中,首先面對的便是如何「進入」社區部落、要與當地哪些團體或人群尋求合作,進而展開行動。剛開始接觸場域的行動者,往往是透過社區發展協會,或是村里辦公室等組織,藉由當地頭人的引薦來認識社區部落的環境、居民,以及可能操作的相關議題,和這些組織中的成員相互熟悉後,進一步尋求合作執行方案的對象,並透過其中成員的人際網絡再形擴大,旁及更多社區中的民眾。

「跟著做就對了!」最初進到實作場域的時候,藉由觀察與陪伴的方式,熟悉當地既有的規則,是融入社區與部落的重要環節;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行動者若能依循在地的文化脈絡,和在地居民一起身體力行,就能在共同實踐的過程中取得和在地居民互信的基礎。固定駐點是和社區部落建立穩定關係的方式之一,團隊透過長期的經營,被社區民眾認可接納,成為在地內部的行動者。除此之外,實踐團隊中或有先前已經和社區部落建立起關係的成員,具有地方上的資本,便可立足在這樣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經營在地的脈絡。

實踐團隊初步奠基於與在地組織或積極人士的合作,開始經營人脈、進行實作行動,但後續勢必要面對這些組織或個人的代表性問題。我們必須自省:在與這些地方組織或個人合作時,是否能夠保有,甚而擴大行動方案的公共性,創造更為開放的參與機制。當社區部落接收外部給的資源時,可能大多數狀況下是由既定的某些人士取得,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前提下,應力求避免複製這樣的社會階級,讓資源能夠普及,更加符合公眾的利益。

進入社區實作之後,團隊不一定是進行指導的一方,而是與社區共同協力,一起完成工作。在這個歷程中必得經由持續的溝通過程來建立起共識。況且從其他的角度來看,社區部落並不見得是資源匱乏的一方,社區與部落在實務工作與傳統知識上有豐沛的能量,倘若以社區既有的資源出發,實踐團隊可以是接收學習的對象,或者扮演一個平台的角色,協助活化外部的連結,這時社區便轉而成為資源的輸出者。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開展在地居民的自信,賦予他們更多自我想像的可能性。


圖:分組討論、交流過往經驗,發想未來實作的可能方向

大學團隊與社區之間的合作歷程

社區本身在大學團隊進入之前,或許已經有自身既定的目標與路徑;而大學團隊在尚未進入實作場域的時候,可能也先行懷抱著一些理想。但社區的目標和大學團隊的理想並不見得完全相符,因此在實踐的過程當中,社區與大學團隊的目標,有時候是需要相互協調跟妥協的。團隊成員以專業的角度切入之餘,一方面要尊重社區的自主性,從社區既有的經驗出發,為其形塑新的想像,另一方面也藉著與社區間的互動,了解實作場域內的性質,調整團隊的方向。

如前所述,實踐團隊最初藉著觀察與陪伴的方式融入社區與部落,在這個過程當中漸次瞭解當地可供發展的議題、有意願合作的對象,而社區和實踐團隊最先著眼的,通常是較具公共性的。公共性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展示面向,或許是社區居民高度關切的話題,也有可能是選擇從居民生活相關的面向作切入,規劃相關的工作,藉此塑造公共性、提高民眾的參與度。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在社區與團隊決定往哪個方向執行的過程當中,由於彼此首要關切的議題不盡一致,反而可以讓社區中原先相對較弱勢,或是較為軟性的議題,由大學團隊來找到實作的點,激發出更多的不同的主題。

至於對社區來說,由大學組成的實踐團隊,和其他的公民團體、非政府組織有哪些區隔呢?以在地脈絡而言,大學的存在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力量;而對地方的民眾來說,實踐團隊與教師社群可以用一種較超然的立場,擔負起溝通傳遞、資源引介的平台角色。此外,大學團隊還具備一些其他組織缺乏的優勢,例如藉由整合校內跨領域的資源,可以關注比一般的民間組織更加多元的議題。以及透過課程的設計以及實作方案,能將更多的青年帶入社區,甚而留在當地做長期的經營工作。也因為大學本身具有學術研究的取向,團隊更有可能結合在地傳統智慧,開創新的知識領域。


圖:暨大團隊的夥伴說明籃城社區經營公田的狀況

結語

社區設計的概念,是以社區為主體,關照其需求。計畫團隊在與社區部落協同合作的實踐過程中,也希望能保有彼此的主體性,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雙方都需要用更有彈性的思維來面對彼此的主題和訴求。

在和社區共同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地思考:如何利用大學團隊的力量與資源,不僅和社區共同尋求議題的解決方案,也希望能進一步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因而團隊在社區和部落中的實作過程裡,必須不斷地蒐集相關資訊與實際經驗,待有足夠的累積,並且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後,才能進而設立出一個可以長久運作的機制。我們希冀的是,在計畫執行告一段落,實踐團隊退場之後,能夠留給社區部落一些可供依循的方案和路徑。在實踐與創新的歷程中,團隊在各自的實作點裡和社區建立起不同的設定,也試著讓各自的想法都有充分發揮的機會,期待這些方案能有長足而有效的累積,留待我們日後一一驗證與傳承。